2011-07-07 17: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仙玉

烟雨梅园



雕版印刷纪念馆


端午那天,趁回连城县四堡婆家过节之机,我去了一趟梅园,确切地说,是去了梅园遗址。因为那里如今仅剩一座门楼。不管它有多荒凉破败,仍是我心中的圣地———它曾是清代著名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增补作者邹圣脉的故居。

天空下着淅沥的夏雨,打伞沿着溪岸漫步,不久即到雾阁村梧桐岗脚下。三百年多前,在这山岗脚下将近十亩的土地上,有一处豪华的大建筑群,因主人爱梅,广植梅树而得名,称为“梅园四楼”。在清末的一个黑夜里,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成了一座废墟。幸运的是,那座南方传统式样的砖门楼,逃过此劫,并经历风雨岁月而保存了下来。

杂草在门楼顶上随风摇曳,门槛前后也有密匝匝的绿草。条形石门框的边缝爬满湿漉漉的苔藓,它们锈住了门楼的每条皱纹和每个斑痕。门楼的西面可见一些残垣断壁,不足半米高的断墙还成了菜畦。东面、北面堆错着无人居住的民宅。风雨的侵蚀并没有完全带走豪宅当年的那股精气,门楼上邹圣脉亲笔所题的“梅园”二字,笔法圆润而端劲,尽得钟(繇)、王(羲之)神韵。

我漫步在废墟上,让思绪如侵阶的小草,蔓延上心头。能够拥有这处豪宅,证明主人是富有的。据说,邹圣脉的父亲是一位“镌经史、秦汉诸书,广而布之”而蜚声江南的大藏版家。因为家里的书太多了,就给它们建了一个家园———“梧冈书屋”;能够生活在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加上资质敏锐过人,邹圣脉日夜勤奋于青灯课几之间,原本应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却无法摆脱“累质场屋”的落地结局。

社会的险恶,伤害了他,而美丽的山水家园,又给他以抚慰。他开始在家潜心校注版籍,继承和扩大父亲的雕版印书事业。邹圣脉不仅对书籍内容字斟句酌详加考核,而且对版式、印页、封面、缃帙等进行精心设计,对雕版的字形、印刷的纸张乃至装订,力求完美无缺,使成品精致美观。在他的影响下,连城四堡各书坊争相仿效,创造了“邹氏之书走天下”的辉煌。行年五十,他谢绝尘俗,专事著述,以布衣之身增补《幼学琼林》368联,书中许多名联佳句都是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如《汉书》《唐书》《宋书》《史记》等。就这样,经过邹圣脉增补的这一启蒙读物流传风行海内外,还被当时朝廷翰林院封为“麟吐玉书”。

岁月的纷乱最终摧残了这个老人,他变得消沉、淡泊,也更加寂寞了。每当日薄西山,炊烟袅起,他经常是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眺望着村庄,眺望着远空。暮色之中,归去的农人,飘走的花絮,都使他惆怅。“今日芳尊惟恐浅”。他只好用烈酒日日烧灼胸膛,浇灭胸中难酬的壮志。大醉之后,他随口发出的是“生死关头莫看轻,百年如寄共伤心。一土是归身处,埋没英雄无古今”的苍凉叹息。

雨中的梧桐岗是静谧的,除了废墟背后主人当年栽下的几棵树,废墟前面的小溪和远处翠绿的田野,连一只鸟,一个人也没有。此时的我,迎着风雨站在梅园遗址上,无法不吊古伤今。是的,由于时代的变迁,这里昔时的繁华景象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沧桑之中,而当地的雕版印刷文化、邹圣脉和他的《幼学琼林》正是四堡最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越久越令人倾心。



连城四堡



四堡故书坊



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