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 23: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少川



与山水相融的古城墙

 

何少川


 

 

100w0r000000hhuwnF4A9 (1).jpg

据载,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考察长汀后,认为: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山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我以为,长汀在路易·艾黎眼中之所以美,大概在于古街、古城和汀江。

80年过去了,现在的长汀与往昔相比大不一样,毕竟迈进了一个新时代,有着新的面貌和变化。但是,近日我来到长汀,走过修旧如旧的我国历史文化名街——店头街,登上古城墙,放眼碧空下流淌而过的汀江水,依然感叹其风采犹存的魅力!

旧时都邑四周必筑城,因此有城市的称谓。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筑城历史,城墙则难以计数,但是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摧残、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现代无一完整保存,即使在原址整修逐渐显现原型的也并不多见。《中国古城墙大全》一书,列出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城墙35处,汀州古城墙有幸被名列其中,位居第14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汀州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是长汀悠久历史的见证。长汀古称“汀州”,是千年前唐宋时期的古郡。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同时置县置州。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迁到白石村,即现在长汀城内。古城地处万山之中,“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如宋朝汀州太守陈轩笔下所形容的那样,“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的府城特色,是自盛唐至清末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以及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州治迁徙,“筑土城卧龙山阳,西北负山,东濒汀江河,南距卧龙山麓”。初始范围狭小,唐大中元年(859年),刺史刘岐始创敌楼179间,筑子城并且修拓陈剑所迁壁垒,称“雄镇”。

朝代在更迭,城墙也屡经变动。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州城,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所筑土城周长达“五里二百五十四步”,又开挖城壕引西溪东流,使范围东至朝天门,南至广储门,西至西城门,北至卧龙山襟。明代由于府城内大半皆山,长汀县治民环列汀州城外,有不利百姓生活和抵抗外敌进犯的弊端。于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土建县城,总长约2060米,形成了两圈城墙,内为原有州城墙,外为新筑县城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拆除州城墙,使州县合并。明崇祯九年(1636年),增修城墙约2250米,砖灰结砌,州城墙全部拆除。这时的城墙以汀江为界,从东向南绕到西,一直围到卧龙山襟,至此基本定型。古城墙全长4119米,近现代保存比较完整的约1500多米。

汀州古城墙顺丘陵走势而建,蜿蜒合抱,构成的平面图案十分奇特,本地人称其为“观音挂珠”。带我游古城墙的朋友解释说,所谓“观音”指的是城中最高处卧龙山(又名“北山”),城墙顺着东西两个方向的山脊而下,逶迤多姿多态,最后汇合于汀江之滨。整圈的城墙宛若一串佛珠,挂在“观音”的脖子上,十分形象。城墙本是一道御敌的战争工事,把它比喻为“观音挂珠”,我以为这也蕴含百姓祈愿永享太平的意味,无疑是一种另类的城墙文化。

说到城墙文化,汀州古城墙的建筑,既继承了中原区域城墙的格局,又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中原区域都邑古城墙大多建于空旷的平川之上,呈四四方方的形状。而汀州古城墙依山势而建,使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与巍峨城墙相映成趣,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为城墙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门、亭、台、楼、阁,如朝天门、宝珠门、五通门、广储门及其城楼;还有云骧阁、“东翘舒啸”烽火台、“西倚听松”烽火台等建筑,有关这些建筑物里的诗词和楹联,都是值得探究的珍贵文物宝藏,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清代汀州郡守王廷伦赋诗,曰:“无境天然卧九龙,蜿蜒山势壮堤封。齿因百雉临江水,鬣借千嶂绝顶松。杰阁句留赡魏阙,灵潭应祷慰山农。桃花浪暖看飞跃,莫负城头鼎甲峰。”既咏卧龙山,也咏北山东城墙。汀州古城墙作为历史遗存之所以宝贵,除了城墙本身众多建筑物和古迹可圈可点、可供游览考察外,古城墙周边山光水色无限清丽,如卧龙山上“汀州八景”之首的“龙山白云”、山顶上始建于宋代的金沙寺、盈盈水南流的汀江万千气象等,都是人们观光的好去处。我以为,只要精心谋划,既保护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定能铸造辉煌。

一天下午,我经过水东桥,进入济川门登上古城墙,一路人声鼎沸的景象,原来已抵达乌石山。乌石山是长汀重要的风景区,山上古樟参天,布下一片一片的绿荫;奇石林立,塑造一尊一尊肖像。它是卧龙山的支脉,屹立于汀江岸边,犹似匍匐饮水的龙头,惟妙惟肖。山下一湾深潭,俗称“龙岩潭”,潭上古树遮蔽,更显幽然诡秘。山上绿树掩映中有一座方形楼阁,那就是著名的云骧阁。云骧阁来世今生经历不凡,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历代均有修葺,工艺非常精美,许多文人墨客吟诗赞颂,是乌石山最富文化意蕴的景观之一。明寿州知府廖辅的《云骧阁》诗云:“云骧杰阁高百寻,轩窗俯瞰汀江浔。皎月结为金石友,骨风涤尽尘埃襟。古今取用固无端,巨夕往来为知音。一观此境兴无已,呼来颖口挥长吟。”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入闽,在云骧阁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即设于此。1988年,云骧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山、云骧阁、汀江水与古城墙融为一体,现在被辟为龙潭公园,新建了状元亭、宋慈亭、上官周纪念亭以及画廊等。我眼前见到的场景,四处是三三两两的人群,有的在闲坐聊天,有的在打扑克牌,有的在搓麻将,有的在翩翩起舞。最吸引我的是,有的在唱客家山歌,男女亮喉对唱。我虽然听不懂他们对唱的内容,但看得出表情十分愉悦。古城墙纳入龙潭公园有了新的用途,构造出一方让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成为百姓的乐园!

汀州古城墙,实为天下罕见的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客家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修复完整的“观音挂珠”,再现古城墙雄风,一直是长汀人民殷切的愿望。这次,我专门与游炳章、曹清华和魏昆安3位老同志座谈,他们详细地介绍修复古城墙的过程。2002年,游炳章、邹子彬和游煌章三人在龙岩市政府征集为民办实事活动中,联名上书请求把修复汀州古城墙列入项目,得到市、县政府重视及热心人士的赞赏和支持。鉴于长汀县财政比较困难,游炳章邀集一些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和离退休干部39人,联合向长汀县委、县政府报告提出发动民间力量修复古城墙倡议,得到许可。2003年1月,长汀县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正式成立。利用这一平台,几十位60~90岁的老人义无反顾地四处奔走,干起修复古城墙的事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义举,在群众中反响强烈,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响应和支持。

10年来艰辛努力,协会筹措资金550万元。其中,福建省文物局25万元,龙岩市政府70万元,长汀县政府133万元,单位和个人322万元。他们边筹资、边修复,现已修复古城墙2886米,墙楼2座(朝天门和云骧阁)、城门洞1个(涌金门洞)、烽火台2座(“东翘舒啸”和“西倚听松”),新修建一些亭、阁、路、诗词碑廊,开辟了龙潭公园。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观音挂珠”式的古城墙初展原貌,造福子孙后代,实属功德无量!

长汀的朋友告诉我,古城墙还没有修复的地段,县委、县政府已决定继续组织力量修复,并完善龙潭公园的各种设施,让古城墙更好地造福民生,为建设美丽长汀添彩!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长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