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1 19: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爱枝



鼓楼·涵江两黄巷

 

林爱枝

 

 

 

名人让坊巷扬名。

我再度徜徉三坊七巷,踩在洁净的石条路面,似乎听到了层层的历史回响,深感人文、文化积淀之浓郁和厚重。

  这坊与巷原本只是古代的建筑格局,它表现了人们居住的等级和秩序,界定着城市的规模和轮廓。

  最初,城市雏形是以区划整齐、排列有序的方格街道为主,纵横交错,方正井然。原本“坊”和“巷”是有明显区别的,“坊”的居住者多半是达官贵人,“巷”则为平民聚居。

  随着城市的扩大,社会的发展,诸业的繁荣,“坊”、“巷”的分割反倒逐渐模糊,以至于有的坊墙被拆除,成了大街小巷,巷住人,街兴业。

  福州城市的形成也是逐步的过程,从“冶城”、“子城”到“罗城”也经历了数百年的行程。“罗城”,为闽王王审知建造,出于他的“守城养民”的理念。

  隋唐时,中原战乱,就有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一段历史。这些南渡衣冠,都是旺族,不乏为官做宦的富贵人家、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们之中有相当部分在福州定居。“三坊七巷”这一块就开始形成。此后开花散叶,后裔励志,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科举佳话,如“六子科甲”、“五子登科”等等。

  古城新邑,繁华街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是一夜的奇迹。“三坊七巷”也难以轻巧,它同样需要不断地丰富。千多年来,各方名人进进出出,给予这些坊巷以不断建设、拓展、增添、修缮,有的深宅大院,有的玲珑小屋,最后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十分完备的坊巷格局,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从那里不断走出影响深广的名人、耆宿。这里略举几位:

  黄巢,农民起义军领袖,据说,“安民巷”就因他的安民告示而得名;黄璞,进士,中原南下,入住黄巷的先祖;王审知,开闽王,修罗城,拓三坊七巷者;程师孟、陆蕴、陆藻三人均任过福州知州;甘国宝,历任台湾总兵,福建水师,陆路提督;叶观国,任各地学政30年之久;陈寿祺,任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山长各10年;梁章钜,任多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为宦50年,且著述最多,被称为楹联鼻祖;林则徐,广为人知的民族英雄,虎门禁烟、震撼了全世界;郭阶三,“五子登科”就出自他的门弟;沈葆桢,船政大臣,办成的福建船政学堂,辉煌了近半个世纪;陈承裘,“六子科甲”就是他家的;陈宝琛,任鳌峰书院山长20年,后为宣统帝师;叶祖珪,清海军将领,曾总理南北洋水师;林纾,著名翻译家;严复,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林白水,曾在三坊七巷创办“蒙学堂”、“励杰社”,报业先驱;林旭,“戊戌六君子”中之最年轻者;黄展云,曾任福建都督府教育部长,创办了长乐营前的“模范村”;林觉民,广州黄花岗烈士之一,留取《与妻书》千古名篇;福州三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郭化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挂一漏万地列出这些名单,已是长长的一串,从古代(唐)到近代到现代到当代,绵延不断。如若再做介绍,每个人都能著述一本厚厚的书。

  名人,使“三坊七巷”扬名了。

  黄巷为七巷之一。当年衣冠士族入闽,部分黄姓始居处。硕儒黄璞便是他们的先祖。

  在黄巷,在36号处,还挂有“黄璞故居”的匾额。璞,进士,调尚衣监主簿,改崇文馆校书郎,唐末诗人。他还著有《闽中名士录》。文中遴选了自唐中宗以后福建进士五十多人,“操履高特”者褒扬,“义行亏缺”者贬斥;对那些“文学义行”昭著者,也做记载,目的就是用这种方式扬善抑恶,使“奸臣逆子惧”,“懈于名节者谨其心”,可见黄璞所推崇的品行。这是福建第一部名人传记。

  他深居简出,修学守道,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后辈,子孙们苦读上进,出现了“一门五学士”、“文武双状元”的盛况。

  此后,这里是硕彦迭出,名宦咸集。仅以清一代为例,就有知府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进士陈寿祺……。

  后来梁章钜入住时,对黄璞旧居作了精致的修葺。以其文学家的艺术情怀与眼光,建了西花厅,那是一座小巧的江南园林,有藏书房、假山、水池、拱桥等等。而最新奇、最引人留连的是二个“雪洞”,以石灰、粘土、沙子等建材混合建造,壁上、顶上都很粗糙,但形成了穿堂风,便成了纳凉避暑的绝佳处。

  庭院里还有一处同样材质的山水,山上种满了鸭趾草、九里香、薜荔果;小桥流水,水中几条红鲤悠游甚欢,桥栏处有“知鱼乐处”的题刻,倒过来念“处乐鱼知”,情趣满满。穿过假山,登高,有凉亭接应。细看那亭子,只二层在山上,一层在地面与假山相融。亭的装饰也很精巧,垂花柱、悬钟,雕刻细腻,纹理清晰,栩栩如生。

  走出凉亭,有回廊引你到二楼的藏书房。

  那一处山水对面,是一间宽敞的平房,名曰“籐花吟馆”,为诗友相聚,吟诗作对之处,故楹联是“诗敲梅下月,醉卧柳边风”。

  庭院不大,内里繁复,可游、可品,颇有韵味。

  梁章钜原本想在小黄楼内置十二景,诸如“小沧浪亭”、“籐花吟馆”、“浴佛泉”等等,以为“养疴归田”,“日以翰墨为缘”之用,不想,心愿未了,又受朝廷复召出仕,只留此园与后人。

  梁章钜一生为官、著述两不误,有诸多文集留世,如《文选旁证》、《三国志旁证》、《楹联丛话》等等,说是清代督抚中著作最多的一位。单讲《楹联丛话》,可谓梁老夫子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这是一部联话体作品,创始人为梁章钜父子(梁恭辰)。共有四个部分,约近50卷之多。

  楹联应属诗词之列,如对仗、韵脚等等,短小精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蕴意深厚。读它,每每需要一字一词地品,还需要别的知识、学问相辅助。但又鲜有人对它以独立的文体去尝识、去研究,视为“小道”。作者感叹:“元明以后作者渐夥,而传者甚稀,良由无荟萃成书者,任其零落湮沉,珠可慨惜!”

  自唐五代至清中叶的千余年间,“楹联之富,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他收集了大量的联词、联家,对楹联的起源、演变作了很有价值的考证,对楹联的美学、理论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留给历史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

  黄楼由东园、小黄楼、八角楼组成。而东园几成题词、楹联博物馆,进门第一厅是萨镇冰题给一位中学生的“文炳球琳”,以资激励;有姚启圣的“俊髦臚欢”(即杰出人才欢聚。时姚为福建提学使司,二品);一幅草书,把王羲之的一句“白鹅飞到凤池中”分成二句写成联;“义冠古今”,是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时,在广东答谢一位叫刘济茂的侨商捐资建造湖广会所;“蛟龙璧水”,是时为吏部尚书的刘墉,写给一位贡生的;民国大总统冯国璋的“从心所欲”、徐世昌的“至性过人”、黎元洪的“蘐围春永”;纪晓岚的“桓雅”……

  黄楼现为全国文保单位。

  在黄巷东头临街处,有一个大宅院,单、双扇门脸就有14个,加上正中大门,可见其阔。这就是郭阶三宅院。这里走出“五子登科”;郭化若就是郭家后裔。坊间有传:“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父应做郭阶三”。

  进了门,前后两个天井摆放了近30盆茶花,可想见,它们盛开时,会给这处宅院增添怎样的光华与灿烂!厅堂、廊道都摆放着红木家俱,如今这里正是红木博物馆。

  “三坊七巷”的所有府第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上品,亭台楼阁,古树名木,小桥流水,把自然美景搬进了庭院,营造人与自然共处,怡情养性,独享其乐。

 

 

延福山下黄巷村。

  入闽黄氏十一代裔黄岸,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广西桂州刺使。他辞职乘船归里。途遇风浪,船被推到莆田涵头(今涵江)的延福山下。

  黄岸环视四周,深感此处优美,眼前,茫茫海域,渔舟点点,身后,林木稻禾,绿浪推拥,便决意在此定居,把福州的黄巷搬到了涵头,亦为黄巷。

  莆阳黄氏认黄岸为入莆黄氏始祖。黄岸及卒,封其为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

  黄氏入闽后,逐渐成为了东南望族。其莆阳裔尤为显赫,前后分三支在莆田境内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还逐渐迁移到更远的地方,如福州、泉州、漳州、广东、广西等地。如果把从黄巷走出来的黄氏后裔统算起来,他们中从乡试、会试到殿试,都有出类拔萃人物。自唐朝到清代,这个黄氏家族有“十状元十宰相”、“六会元三榜眼三探花”、“四尚书四贡元”、“廿三解元五百进士千名举人”之盛事。

  其中,晚唐御史、诗人黄滔八世孙黄公度尤为突出。他在会试中的经、论、策文章都极为出色,考官呈于宋高宗,帝阅,龙颜大喜,特旨免于殿试,钦赐状元。

  皇帝召见了黄公度,他们谈论了什么?无考,但从皇帝为他读书处题写的“登灜阁”可以推测,皇帝得知他自小在姑母处苦读的情形,题词以示鼓励和表彰。

  仕途上,因秦桧当朝,他二度沉浮,可留给后人的,是说他增学廩、择秀民,厚风俗,地方安定。

  黄公度工词善文,作品多用词质朴,意境感人,得“词浅意深”之妙,特别是咏梅之作,盖出于欣羡冬梅傲霜凌雪之高洁品性,为世人所称赞,代表作甚多,如《菩萨蛮》、《浣溪沙》、《一剪梅》等等。《四库总目提要》中的《书录解题》载公度集十一卷。

  黄滔,是黄璞从弟,但在“三坊七巷”中未有对他的记载。实际上当朝、后代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谓之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得“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之评说。他在中了进士以后,朝廷只给他“四门博士”的闲职。后来闽王王审知征聘了他,才得到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历时8年。

  当年王审知在修筑罗城时,命黄滔撰《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文长2000多字。有评论说:骈散间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堪称碑记珍品。南宋诗人杨万里论其诗道:“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有贞元、长庆同概”,指黄滔诗风可与白居易、刘禹锡相较。

  他还把闽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佑近300年间的诗作辑录为《泉山秀句集》30集,这是福建第一部诗歌总集。

  黄滔后裔不仅人丁兴旺,且科甲蝉联,世代簮缨,成为闽中十分显赫的文化大族。

  黄仁泽,黄仁勇,莆阳黄氏武状元。

  黄定,与肖国樑、郑侨为永泰联奎三状元。

  黄道周,提到他便会使人想到节烈二字。得中进士,任过翰林编修。他对言官袁可立很敬佩,曾作《节寰袁公传》,表达对先生的仰慕与感激。袁是言官,生活在明后期不断的主战、主和争斗的旋涡中,是著名的主战派与将领,曾因直言直谏,被万历皇帝罢官回籍26年。他对黄道周一生的影响都很大。黄道周曾在殿堂上为大学士钱龙锡辨冤;反对杨嗣昌议和,直谏皇帝;他多次向皇帝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冠攘四起,天下騒然,不复乐生”,建议崇祯帝“退小人,任贤士”;又一次,在御前会议上,与杨嗣昌恶争,被崇祯怒斥,黄道周高声争辨:“忠侫二字,臣不敢不辨。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侫,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被连降六级;还因直谏被廷杖,被充军。从此“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无不显出他刚毅正直之品格。

  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便告病辞官。

  其间自行组建抗清队伍,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俘获。

  狱中,他赋诗明志:“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清廷派降将洪承畴劝降,他以一幅对联回话:“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最后,绝食、忠烈死!临刑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百年后,清乾隆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道光四年,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

  黄道周被人称颂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学问。他通晓天文、理数,他工书善画,诗文、书法自成一家,有“书风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态”的评价。

  从入莆黄氏的繁衍、发展来看,都是沿着儒家正道去成长、去发展的,或读书入仕,或教书育人,或自我积累,事业有成,或著书立说,自成一家……这样的人和他们的事,代代相因,细雨润物,影响日扩,使一地、一域受其教化,社会风气,人文思想,道德品格、为人处事、立身社会都得以良好积淀、日臻提高,蔚为风气,这大约就是“过化”的功效吧。以致于莆阳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至今都保持强劲风头。

  值得体味的是,黄岸的五世裔黄文炬、黄宗精两位亲兄弟竟双双皈依佛门,虔诚向佛,弘扬佛法,成就煌煌,受到皇帝赐谥,即为妙应禅师和本寂禅师,他们的影响从莆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加之黄璞、黄滔的文化建树,他们两对兄弟,四位出众人物,让儒、释文化滋润莆阳大地。随着后裔不断扩大迁徙,也就传播得更远、更广了。

  对比两个黄巷,笔者感到各自特点鲜明,“三坊七巷”以汇聚、积淀见长,人文、文化很厚实,如聚宝盆一般,光华不断,日久弥新,永不殆尽;而涵江黄巷则以发展、扩大为特点,枝叶茂盛。代有人才。

  但不论走到哪里,祖德、家风都牢记于心,科举使他们硕果累累,从政做官的,官声好,有口碑。如黄定,高中状元后,曾任温州、潮州知府,人们评价他“关心民间疾苦,尽力铲除弊政,复苏民田,还拨官田为民田,以赡养寒士贫儒”、“为政清廉,兴利除弊,为民众称颂”,离任时,民众送他“万民伞”,还建祠纪念;黄祖舜最后也官居宰相高位。他表白:“持守正道,怀念恩德的读书人,不应只求仕途,要甘于做寒素之士。希望自科举外,有学问和品行都很出色、至纯至善的人”;他向朝廷呈进《论语讲义》,皇帝下命校对,让国子监刻板发行;对于官员升迁,他主张被升迁之人一定要与职务相匹配,“不可侥幸得到;做学问的,也都卷佚浩繁,一代宗师,流传千古,哺育天下学子。”

 

 

值得说道的两个故事:黄巢与读书林;绿砂荔枝与皇帝。

两个黄巷都说“读书林”在自己这个黄巷。说的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尊重读书人的故事,义军过时,令兵士“灭炬而过”,悄无声息,不打扰读书人。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可以前后发生在两个黄巷。因为当时黄巢兵过时,两个黄巷都不在“城里”,巷旁都可能有林子,或者可以说建宅之后,厝边植树,或绿化、或美化,也是正常。又处僻静,恰是行吟赋诗的好去处。

  黄巢也不只是鲁莽粗野,一路只知烧杀抢掠。他有文化,不过是科举落第者。从他那首传得最广的诗作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还不能说它是否词孬诗,笔者读来,甚感个性独特,气势宏大。

  黄巢既能尊重读书人,那么,他所过之处,遇到读书人,势必同样尊重,不可能在福州黄巷“灭炬而过”,到了涵江黄巷却喧闹而过。

  绿砂荔枝与皇帝。说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涵头地界,天热口渴,与随从们寻路找水。闻到了轻轻果香,找到了一棵果树,果实青青,并未成熟。但他们急切解渴,硬说已成熟,吃了起来。

  这是棵荔枝树,从此这荔枝还是绿皮时就熟了。

  可信吗?不可信又可信。说乾隆帝下江南到了涵头就未必,他虽然多次南下,估计连苏杭都走不完呢,还能再到千里之外的涵头?说可信,是因为东西奇特,果皮是绿色的,果肉掉地上不沾砂,太神奇了。事,神奇,物,神奇,就得神奇人与之匹配,皇帝自然是神奇人,全国一位,万众膜拜,他是天子,头上有光环,君权神受,自然有神密的面纱,这就增加了传奇色彩,值得传说。

  其实,绿砂是荔枝的一个稀有品种,皮还绿呢,就成熟。宋蔡襄的名著《荔枝谱》所述最早熟的“火山”品种便是。明徐火勃的《荔枝谱》也有记载,“初夏先熟厥名‘火山’者,唯闽中黄巷有之”。

  故而,它成了贡品,专门与皇帝有往来。

 

 

两个黄巷今何如?

自然是今非昔比,旧貌新颜。

  在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今天,福州“三坊七巷”得以比较完整的保护,按照国家文物法的规定,对文保单位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成了福州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一个旅游景区。那些名人居住过的宅院,有的是后裔居住,更多的辟为展厅,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陈列、展事活动。黄璞、梁章钜故居,如今成了题、联收藏馆,不断地向全国征集墨宝,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展事、组织研讨。国家楹联协会设定的最高奖叫“梁章钜楹联奖”,称梁老夫子是楹联鼻祖、大师是确切的。

  涵头黄巷之黄氏有先祖德高望重垂范,有优秀叔侄兄弟榜样,黄氏族系不论走到哪里,似乎都传承家学渊源,日深月久,代有积累,形成了以儒学为轴心的文化旺族,诗礼传家,也使莆阳文化积淀厚实。

  如今黄璞故居、黄冈祠,国欢寺等都经修缮、保存完好,那些散落的碑、题、刻都尽力收拾,回归各处。

  黄岸古墓保存完好,墓碑上刻有“入莆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公墓”为市级文保单位。每年春季,子孙后裔都会到墓园举行隆重祭祀,至今。

  妙应禅师不仅在佛教界影响巨大,在莆阳人心中也被奉为神明,说他出口成谶,而且都能相继成为现实。

  比如妙应禅师说“锦江兴,涵江平,黄巷成街市,我佛再回程”。今日走在黄巷,不就是繁荣的街市了?因为妙应在世时,涵江一带还是茫茫海滨,黄巷也只是一个荒僻的小村子,国欢寺只是一座小寺。如今黄巷已成街市,千年古寺再度修缮、扩建,将比原寺扩大数倍,成为香火鼎盛的名刹。周边一片繁荣,新涵工业集中区正在兴起,此工业区已有各类企业146家,2013年产值达135亿元,占涵江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9.1%。

  还有东南香米(莆田)发展有限公司,从种植基地、收购、运输、加工、仓储、销售“一条龙”经营管理,一天的产量可满足涵江区44万人三天口粮;传统雕刻工艺闻名远近,各种产品多次获得省、全国大奖。

  的确“涵江平,黄巷成街市”了!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