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2 22: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林思翔

 

 

从邵武城上高速往南,过和平镇后折西不远,就到了闽赣边界收费站。我要去的金坑乡就在这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间。

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当车到了边界收费站前,我以为车要出省了,可忽地一个转弯,车子转到了山间乡道上。往前,便是一道山谷,七弯八拐,谷底由窄变宽,渐渐地眼前亮出一块比较开阔的小盆地。金坑乡就坐落在这里。别看这一带坑坑洼洼,沟沟壑壑,历史上却是银矿、叶腊石矿密布之地。村边的溪中还蕴藏金砂,溪因此得名金溪。村处在溪畔坑沟之间,这就有了金坑这个地名。

金坑地处闽赣边界黎川、邵武、光泽三县交汇处。这里的黄土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时赣人入闽的重要通道。因此金坑虽地处偏僻,却是人来人往的热闹之处,更是一块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给这个不起眼的小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如今尚存的50多座古建筑,如同一个个巨人屹立村中,为我们讲述村里的往事。

村头的文昌宫特别引人注目。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单进廊院式建筑,占地519平方米。宫中的文昌阁,高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屋面绿瓦灰脊,屋坡舒缓流畅,造型美观稳重;装饰以龙形斜撑为主,梁枋、天花等遍施油饰、彩画,极显富丽堂皇之气派。正殿一、二、三层有木楼梯相通,二层供奉主持文运功名的魁星大士,三层供奉掌管人世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

在这闭塞偏僻的山沟里何以建起如此壮观的文昌宫?这就要追溯村里的悠久历史。

金坑多姓李。据李氏族谱记载,金坑李氏祖先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最小儿子李元婴的后代。李元婴曾任洪州(今南昌)刺史等职,他有18个子嗣,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李元婴离任洪州时,为防止武则天对其家族杀戮,便将其中几个儿子留在江西南城。宋时金坑李氏先祖从南城迁移而来,在闽赣边界的金坑山地聚族而居,躲避战乱,开山拓荒,繁衍生息。他们秉承中原文化,把“忠孝传家,诗书启后”作为家训,把“读书入仕”奉为圭臬,尊儒重学,代代相传。清康乾期间,经济繁荣,文风鼎盛,金坑李氏先祖于是筹资建起了这座文昌宫,成了远近学子的精神家园。解放初期,这里被辟为学堂,成为周边子弟读书的场所。如今虽然村里盖起了新校舍,文昌宫也垂垂老矣,然风姿犹存,仍巍巍然屹立村头,成了村里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

村中的“儒林郎第”也相当气派。“儒林郎第”藏在村里小巷里。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虽处巷道深处,其卓立清丽的风姿仍耀眼醒目,引人关注。这座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庞大建筑物,乃六品文散官、均为儒林郎的危昌彦、危隆焕父子修筑,峻工时房间数达123间,气势恢宏,精美大气。门楼造型别致,砖雕精巧隽秀,法轮、莲花、宝瓶、金鱼等砖雕图案精妙绝伦。檐下彩绘,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也有官场宴饮礼仪,儒家思想厚重。浩浩长幅,或工笔写意或浓墨重彩,层次分明,密而不乱,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闪射金辉。儒林郎第内部布局合理,其格扇、花窗等造型精美,精雕细刻。木雕采用浮雕、浅雕、镂雕等技法,且内容丰富。还有精美的石雕。雕刻既有人物、动物、花草的吉祥图案,又有诸如“苏武牧羊”“天女散花”等古代典故,所雕人物、动物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厅堂正中大柱上,挂着朱熹手迹“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两块木匾。

金坑还有一个建筑群,正中一座老厝,在青石门额上雕刻“缉熙聚顺”四个大字,这就是建于明末清初、人称“驸马府”的耿精忠老宅。古宅机关暗道四通八达,粮仓、私塾以及附属房等一应俱全。只是时间长了,内部建筑多已破损,但其显赫气派的外观依然可见。门额刻“缉熙聚顺”,蕴含“收集兴盛聚集顺境”之意。这大概寄寓着主人建宅的期盼吧!气势不凡的古宅,为我们讲述了当年靖南王耿精忠在邵武的一段史实。

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被顺治帝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朝廷要他积蓄力量收复台湾。皇帝为了稳住“三藩”,除了给他们封王封地外,还采取与藩王联姻的方式。耿继茂因此与清皇室结了亲,其三个儿子,即大儿子耿精忠,二儿子耿昭忠和三儿子耿聚忠,分别娶了皇室宗亲的女儿“格格”,耿继茂的三个儿子便成了“驸马爷”。

1662年,耿精忠18岁时,遵父命携家眷随军入驻邵武金坑乡的黄土关。直到1671年,其父亡故才前往福州王庄靖南王府。在金坑九年期间,耿精忠组织平民开荒垦田,整顿社会秩序,规定金坑的地主一律免交税赋,但所免交的数额必须反抚乡民,使当地居民生活安逸。他还在金坑兴建了这座颇有几分王子霸气的大宅院。耿精忠后来不满撤藩“反清复明”,被处以死刑。其一生曲折经历,历史自有评说。然他在金坑守边关和盖起“驸马府”,却给金坑这个偏僻的山村留下一处弥足珍贵的史迹,令人遐想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荣华富贵和一度的社会安逸。

如果说耿精忠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那么金坑将军庙所供奉的王焕将军则是一位人所崇敬的英雄人物。王焕将军是民族英雄戚继光部属,曾跟随戚将军抗倭,后来到金坑,铲奸除恶,剿灭匪患,最后病逝在金坑。金坑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将始建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这座庙宇改为将军庙,奉祀王焕将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村里人知道这个道理。民国初年,庙内失火被烧,不几年村民又筹资重建,可见百姓对英雄人物感念至深。

说来也奇怪,金坑虽处丛山僻壤,西方的传教士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来到这里,盖起了一座哥特式的天主教堂。高耸的三角屋顶、半弧型的门窗,这些西洋建筑的标志和青砖、红石当地建材的结合,从外表就能看出中西文化的交融,这座教堂成了中西文化合壁的典型代表。高鼻梁、棕色发的传教士行走在山村的街头巷尾,成了当年四里八乡的一件新鲜事。

历史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英雄文化、外来文化,金坑的建筑物承载着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让我们读出了这个小村文化的多样性。然覆盖村头村尾,令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还是红色文化,即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点燃革命火种,给这里留下的光辉而艰难的红色记忆。

由于金坑地处闽赣边界,地理位置的特殊,土地革命时期,金坑处于中央苏区战略咽喉要道,是中央苏区快速通往各苏区的必要之路。从1931年5月至1934年10月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央红军曾九次进驻金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这里领导革命,许多革命旧址、遗迹如今犹在。走访这些故址,聆听它们讲述,让我们了解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军民同心、团结战斗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

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赣南、闽西以燎原之势开展革命活动,红色政权不断巩固和扩大。当年6月28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三军团某部,从江西黎川出发进驻金坑,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在金坑上坊桥头庵召开群众大会,向当地群众讲明共产党和红军是为劳苦大众翻身闹革命的,要打土豪、分田地,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号召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还将打土豪收缴来的钱物,分发给贫苦农民。红军的言行消除了百姓的疑虑,原来不了解而外出躲避的人也安心返家。红军的这次行动,为金坑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为了使江西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连成一片,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从邵武金坑、建阳黄坑打通这条通道。1931年11月,红三军团遵照中央关于“打通中央、赣东北、闽北三块苏区联系”的指示精神,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下从江西再度进入金坑,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反动统治。12月间,红三军团发动群众在金坑成立了邵武第一个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李增生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危太生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还成立了游击队、赤少队等武装及群众组织,使金坑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筹军款等革命活动,给地主豪绅以狠狠打击。

金坑革命活动的蓬勃开展,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1932年2月,国民党当局组织保安队与大刀会60余人进攻金坑。李增生、李方扶为掩护区、乡苏维埃政府和群众转移不幸被捕,不久李增生被杀害。李方扶趁敌人不备机智逃脱。为打击反动势力,1932年10月至1933年6月,赣东北独立团团长李和森与黎川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会同金坑的游击队多次进入金坑乡,打击反动民团和大刀会。1933年5月的一个傍晚,李和森部队与反动大刀会200多人,在金坑洋家段河边展开激战,大刀会被打死20多人后仓皇逃窜。红军也有伤亡,鲜血染红了河水。为纪念牺牲的红军将士,这座桥后来被称之“红军桥”。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在江西黎川成立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址设在与金坑毗邻的黎川湖坊。邵武苏维埃政府划入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1933年7月,中共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根据斗争需要,在光泽、黎川、邵武三县交界地,距金坑20多公里的光泽上观村成立东方县,下辖光泽李坊、止马,邵武金坑、上岚和黎川熊村、湖坊等区。不久中共东方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上观迁至金坑,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也由湖坊迁至金坑黄土关。一度呈现出省、县、区、乡四级苏维埃政府,都在金坑办公的政治局面,金坑成了中央苏区联系赣东北苏区的战略走廊和交通要地。同年9月28日,中央苏区东北大门黎川失守,金坑成为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前沿阵地。

这期间,省革委会主席邵式平在这里领导革命活动,巩固发展金坑区、乡苏维埃政权,建立了5个乡苏维埃政府,组建游击队,成立贫农会、宣传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还进行了土地改革试点,以村为单位,将所有土地按人口进行分配。

1933年9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东方军,带着“把红旗插到福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的东征任务,向邵武的盖竹、金坑推进,彭、滕仍在紧挨江西黎川的金坑文昌宫设指挥部,分析敌情,制定作战方案。10月6日,彭德怀、滕代远部队在黎川东北的洵口与国民党部队发生一场遭遇战,活捉敌旅长葛钟山,歼敌1200多人,取得了洵口大捷。这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为数不多的获胜的战役。同年12月20日,国民党第14师从黎川进攻金坑,红军将士利用黄土关险要地势,与敌激战数日,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为消灭我有生力量,国民党数次派遣飞机对我红军驻扎地金坑上坊进行轰炸,投弹60余枚,炸死炸伤我军民10余人,炸毁房屋数百间,整个村庄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残垣断壁比比皆是。布满密密麻麻弹孔的墙壁如今犹存,记录着当年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奇的是,东方县委和金坑区苏维埃政府之间相距百米的房屋被炸成一片火海,可两座领导机关的民宅却完好无损。可见老天爷也在保佑着代表人民的共产党政权机关。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还在金坑设立兵站、医院和银行。1933年10月中央红军通过金坑兵站进行人员和物资投送,先后转移伤员数十人,食盐2000多斤,枪支200多支,粮食6000多斤,以及救援药品和擂茶原料等物资。

1933年12月20日,国民党为横断闽赣苏区,命江西“剿匪”军第14师霍揆章部、94师李树森部,于黎川熊村从西面向金坑黄土关发起进攻,国民党第三路军则从北面偷袭金坑。驻守在黄土关的红三军团红6师第17团,在团长王青松带领下,与敌人三个师在黄土关相持3天3夜,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使医院、兵站等安全转移。

红军撤离金坑长征后,国民党派兵驻守金坑,土豪劣绅也卷土重来。国民党勾结反动势力,大肆搜捕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赤卫队员等。被抓捕的干部群众受到残酷迫害。游击队员朱忠太被施以坐老虎凳等极刑,伤痕累累惨死狱中。重下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朱和贵被活剥而死。红军医生李方泉被吊打重伤后牺牲。情报员李新火被捕后遭枪杀。许多红军家属和苏区骨干也受到株连,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金坑乡至今有姓名可查的牺牲烈士就有59名。100多名金坑籍青年参加了红军,他们中许多人都在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途中壮烈献身。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战火已然烟消云散。然用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积淀的红色文化,永远光耀着这片大地。山深地僻的金坑,也因罩着红色的光环而闻名遐迩。红色遗址、红色标语、红色故事,为金坑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不断地激励着人们高擎火炬,牢记使命,把这片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灌注的红色沃土,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