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15: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石径岭三色

 

林思翔

 

 

武夷山脉向南逶迤延伸,在闽西南的武平县形成了许多山峰,石径岭便是其中一座。

石径岭是座主峰高达千余米的大山,它横亘于武平县城与江西会昌之间,莽莽苍苍,山高岭长,是武平县城通往江西的必经之地。因山路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要踏上近千个石阶,故此山又名“云梯山”。当地人说:“云梯山,接天三尺三。”可见其高其险了。

暮春时节,山野万木葱茏。飘忽的蒙蒙细雨,给石径岭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我们一行从石径岭北麓黄坊村出发,钻进雨帘,攀岭登山。

石径岭古道是一条全石砌造的山岭(山名可能因此而得)。当年人来人往的这条古道,如今因公路修通鲜有人走,石阶上长满苔藓。两边浓密的树林把古岭拱卫成一条林荫道,光线被遮住了,天地灰蒙蒙的。天阴地湿,“路隘林深苔滑”。我们双眼紧盯脚下,喘着粗气,一步一个脚印,缓缓地向上抬行。

越往上走,台阶越窄,仰望如天梯直上云层,如同天路一般。我们只能走走停停歇歇。走了有一段时间,忽见前方出现了一圈光亮,那便是石径岭的隘口了。我们终于站到了海拔近千米的山坳口上了。

坳口边上建有一座小庙,庙门楹联曰:“云峰屈曲崎岖路, 梯度艰辛来往人。”生动地道出了山岭的路况和登山者的不易。据说,在这两峰夹峙的隘口,原有一座明代建造的登云亭,亭联曰:“石径有尘风自拂,云梯无级月恒升。”表明这里的险与秀。可惜今已不存,只给人留下遐想。

站在坳口上,若晴天远眺,视线可及福建与广东、江西交界的武平、长汀、上杭、蕉岭、梅州、寻邬、会昌等三省边陲,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可惜是阴雨天,我们坠入五里云雾之中,眼前一片灰蒙蒙,只能模糊看到近前的悬崖峭壁和浓密树林以及南麓通往武平县城的一段崎岖山岭了。

雨雾缠身的我们,居高临下,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同行的万安镇和捷文村领导热情地向我介绍石径岭的前世今生,令我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闪回,感觉眼前这石径岭,呈现出了三种色彩。

古老的石径岭很早就有这么一条险峻的古道,这条古道古往今来一直是闽赣两省官吏及“盐上米下”商贩、挑夫的交通要道,每逢圩日来往岭上的客商、农夫更是络绎不绝。它见证了两省人民自古以来的相互往来和友好情谊,古是它的本色。

古老的山道,原始的生态,积淀了不少故事和传说。据说有一年秋天,山下黄坊村有位农民往县城赶集,买了一床草席扛在肩上。月光明亮的夜晚,他独自走在石径岭上。走到半山腰时,感到后面有人抓他的草席,他以为有人跟他开玩笑,就没去理睬。然而草席一次又一次地被抓,这下他生气了,便回头想看一眼责骂一下。这一回头令他大吃一惊,原来不是人,是一只老虎!他被吓得魂飞魄散,把草席一丢,拔腿就跑。草席散开来, 成了一大片,老虎以为是什么大家伙向它袭来,受了惊吓,便往山下窜去。这位农民跌跌撞撞回到家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家人说:“虎!虎!虎!……”躺了好几天才清醒过来。石径岭除了老虎,还有黑色大蟒等动物出没。

石径岭原始的生态还引来了文人墨客,激发了他们的诗兴, 留下了诗作名篇。明汀州太守刘焘面对悬崖壁立、巨树参天,有感而发,作《石径云梯》诗:“叠嶂连冈断复连,岩峣鬼际出层巅。遥闻猿啸苍烟里,仰见人行白日边。岂必东山能小鲁?来临华岳若登天。游人仰望知何处,目极阑干路八千。”明武平教谕王銮诗曰:“云梯削壁若书空,卓绝巍峨势独雄。寒影回超千嶂外,高悬多被白云濛。昼含雾雨看长润,夜透星河望不穷。南去北来人不断,遥看浑似画图中。”盛赞石径岭雄奇秀美。石径岭因其险要,“石径云梯”遂成“武平八景”之一。

石径岭还有一段红色历史,它见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那是在1927年秋,朱德同志率领南昌起义的剩余部队,在广东饶平略事整顿后,迅即出发,经平和、永定、象洞向西北转移。一路急行军,排除沿途反动地方武装的堵截,于10月16日到达武平。部队的转移行动很快被敌人发觉,他们立即派钱大钧部的一个师,紧紧尾追,10月17日追到武平城,逼得我军不得不在这里打了一个退却战。朱德同志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两个团的进攻, 随后命令粟裕同志所在排占领武平城西门外的山坡,掩护大队转移。敌人进入武平城后,追出西门,遭到我军阻击,又退回城里去了。粟裕同志所在排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立即紧跟大队行进。由武平城向西北走十多华里,就进到石径岭附近。粟裕同志后来回忆说,这里都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却被反动民团占据了。这时,朱德同志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侧后发起进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给我们让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同志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在朱德同志指挥下,经过武平和石径岭战斗, 部队疾速进入赣南山区,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

粟裕同志说:“这次战斗,我亲眼看到朱德同志攀陡壁、登悬崖的英姿,内心里油然产生了对他无限钦佩和信赖之情。经过这次石径岭隘口的战斗,我才发觉,朱德同志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而且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

青山作证。石径岭有幸见证了这一切。朱德同志指挥我军指战员在石径岭与敌激战,用忠诚与勇敢为石径岭涂抹一层殷红的色彩,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历史印记!

古老的石径岭莽莽苍苍,山面覆盖着密密匝匝的各种树木, 有原始森林,有原始次生林,还有新植的各种经济林。绿色是它最直观也最亮丽的色彩。

走在石径岭山间,松、杉、樟、枫、桐、楠等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把山体裹得严严实实;林下活跃着野猪、山羊、豪猪、獭、狸等;山鸡、竹鸡、雉鸡、斑鸠、画眉等则在树林间嬉戏; 涧边水旁还生长着梅、桂、兰、山茶、紫薇、夜来香、百合等奇花异木。绿色的石径岭成了动植物的天堂。

石径岭及其周边山头,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环山居住的村民靠山吃山,森林是他们谋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可在过去,由于林权归属不清,主体经营错位,机制不灵活,分配不合理,影响了农民耕山育林积极性,只好把宝贵的森林当柴火焚烧煮饭,以致“要想富,上山去砍树”成了风气,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生态。

进入21世纪以来,林改的春风吹进石径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伟大的号召在石径岭山间回响,林农心中热乎乎的。2001年冬,北麓的万安镇捷文村率先对集体山林作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决定,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山地,并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后,农民耕山积极性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了,全村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9%,达到84.2%,收入也增加了,生活过得更加红火了。林改在全县推开后,武平也成了“全国林改第一县”。古老的石径岭也因此增添了生机活力。靠山吃山,不负青山,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捷文村成了全国林改策源地——戴上了“全国林改第一村”的桂冠。如今,在石径岭南北麓均修起公路,“天堑交通途”,从武平到江西非常便捷。北麓的捷文村还沿山就势建起了一条森林步道,直抵山顶,供人们休闲、漫步、吸氧、观光。林改后的石径岭及周边群山,生态得到更好保护,空气清新的山上山下成了“康氧”福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们来这里感受“森林康氧添寿福,运动健氧不发福,美食滋氧有口福,乡村乐氧来享福,文化涵氧真幸福”的康氧文化带来的实惠。

从历史中走来的石径岭古色丰厚、红色辉耀、绿色浓郁,是一座承载着沉甸甸文化的名山。“赣水苍茫闽山碧”。经过恢复和装点的石径岭,如今生机勃发,更加郁郁葱葱!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