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阳民一起漫步
万小英
“阳民”,是一个令人有些回味的名字。有点文化的,一下子会联想到王阳明,明代那个有名的“格竹子”的思想家、军事家。而一般人,大体会觉得亲切,想到邻家老实本分的“阳民哥”。
武平县中山镇阳民村,名字由来据说确实是因为王阳明。他担任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当年开督南赣,路过于此。曾建平明社亭,已经湮灭寻不着了,留下的痕迹只剩下为纪念他而取的这个村名。可是为什么是“阳民”而非“阳明”呢?
阳民村与中山古城仅一山之隔。中山河(古称“武溪河”) 流经阳民村的时候,忽然改了性情,多了九曲回肠,一缕幽思。武平作家林文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山河到达阳民村地界时,好像失去了上游的耿直和磊落,变得特别恬静、婀娜、曲折,就像是情人之间的缠绵眷恋。一个拥抱、又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又一个亲吻,不带任何违和感,若存在一些害羞,也被中山河两岸漫长的翠竹林给遮掩了。”长河柔软、曼妙起来,特地拐了几道大弯,像是缠绕阳民的一条飘带,又像是勾住阳民脖颈的缱绻臂弯。
四月的风吹来,油桐花簌落,竹影摇动绿水。中山河“镶” 了翡翠之边,两岸的十里翠竹葱郁着、婆娑着。听说竹林与河流的相伴,已经很久很久了,大约从河流来到这里开始,它们就有了一份陪伴的誓约。年年岁岁水相似,岁岁年年竹仍翠,岁月流动又静止。
这般容易引人遐思,难怪阳民最早是被年轻人“发现”的。原先附近有化肥厂,厂子里的少男少女每当节假日,都喜欢来到竹林河畔游玩、约会。渐渐地,阳民的名声就被传开了。林文峰在文章里就描述了他与一位姑娘来这里“钻竹林”的情景,“温纯是河岸的翠竹,柔情是河中的碧水,浪漫是有情人的漫步”, 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牵手,化成作家笔下的一片惘然。
今天这里已经在沿河竹林中辟出了骑行步道,不仅仅是年轻人,任何人都可以用脚步或脚踏车丈量河水的长度,竹林的韧力,可以感受它们相依多年的情意,空气中青翠的味道。
“君心直节更心虚”,水是阳民的灵魂,竹就是阳民的骨骼,水与竹环抱这片土地,滋养它,护住它。
阳民村延绵于河的两岸,比较狭长,甚至有点割裂。宛转最剧之处,围成了一处三面临水、一面背山的村落。山与水的合作,让这里宛如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走过跨河的石桥,来到这个“半岛小村”杨柳陂自然村,果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白天村民都出去干活了,村子安静极了。一大群华美的象洞鸡,在一处人家的鸡窝里闲庭信步;一只小猫跑过来,立刻粘上我的裤脚,寸步不离。枇杷在树上闪着黄光,有一些已经掉到地上烂了,陪同我的村干部取来一架梯子,镇干部雪珍姑娘身姿轻盈,爬了上去。她说,这里很多人家门前会种一两棵枇杷树,自己吃,吃不完。我接过刚摘下的一串枇杷,很甜。
往里走,没想到河水环绕的小村,又见一片水,那是一个大池塘,制氧机在塘中,俨然是鱼塘。浮萍新绿,池边还做了栈道与亭子,走走,甚是惬意。村中房子大多是水泥房,偶有黑瓦泥墙的老房子,很是引人注意。我们走进一处老屋。
这个院落很大,因为老房子旁还建有新房子,两处建筑相连打通。雪珍姑娘特别指给我看,老屋的红紫石门框,横楣上刻着淡粉色花纹,说这是明清时候客家地区的大户“朱门”。屋主是65岁的洪老伯,老屋是他们家的祖屋。他高兴地拿出珍藏的滇红茶泡给我们喝,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在珠海工作,事业很成功,言语间满是自豪。他与老伴住在村里,平时种种地,种冬瓜、百香果等。与一般的农民不同的是,他闲时会写写毛笔字,真是“左手锄右手笔”呀!当我们提出看看他的毛笔字时,他羞涩地笑着说“下次下次”,然后指着院门:“这副对联是我孙子写的,他九岁时写的。”字体是用古体,我们一时还看不出写的是什么内容,但看得出笔法不俗,真可以值得爷爷这般骄傲,日日伴随故乡老宅。
美丽的中山河(李国潮 摄)
阳民村没有多少古建筑古文物,或是出过多少名人才杰,我发现其实这也未尝不好,因为这意味着不必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可以很单纯地在天地之间徜徉。一条河,一片村,几亩地,几行林,数个人……乡村的原生态滋味,仿佛千百年来,一直就是如此。这样的纯然,让人有一种难得的轻松感。
就像此刻,我登上中山河的船筏。阳民村作为武平县“环千鹭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重点金花村,正在打造“水上竹漂, 岸上骑行,畅游翠竹”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河中停了三艘有蓬竹筏。水上竹漂,从阳民村落中穿过,就像是行进到阳民的心里。村干部当起了“掌舵人”,穿着明黄色救生衣的我,坐于竹筏之上。水纹划开,十里竹影一筏过。本以为会有很多感触,但其实脑子想不出什么,长河悠悠,与阳民,只有相对两不厌。那一刻,也明白,我走进了一幅画里,同时也成为画中一景。
或许是此地安静恬然,才让书生危守志选择这里,心无旁骛地苦读,最终改变命运吧。我想起刚刚前去的岩洞。
阳民村头不远处的峭壁下有很多岩洞,其中龙济岩又称“龙霁岩”,树木成荫,石径窈深,谷中种满仙草。武平仙草乃当地特色,用于制作仙草冻。古人认为岩洞像龙口,龙身潜伏山中,岩上又有终年不息的泉水落下,所以“龙岩雨霁”被称为“武平八景”之一。
初入洞口还不觉得有何特别,踏入渐深,耳边忽然传来清脆的叮当声。洞中建了一座新庵,水珠从屋檐滴落,如雨点珠帘。再往上看,岩洞顶上的清泉不停地从洞沿流下,一枝古树悬岩而长,垂于半空。据说雨过天晴时来,可见雾气缭绕,斜日照来,彩虹飞架。历史上有许多官吏名人、文人墨客到此游览作诗。明代汀州府守备西宁诗曰:“雨过峰头争献翠,泉飞檐外乱抛珠。”清代教谕甘晋锡诗曰:“垂线檐头犹献翠,喷珠石上自成琅。”清代太守王廷抡诗曰:“龙岩野色何苍莽,最是雨余堪玩赏。绿树微零滴有声,白虹飞度波犹响。”
景色还是其次,龙济岩曾经住过一位很励志的男子。明代书生危守志家境贫寒,决心在龙济岩苦读,活出个人样来。端午节时,老婆送来粽子,见他专心读书,就将粽子放在桌上,糖放在旁边。当老婆洗衣服回来,发现丈夫满嘴墨汁,原来危守志看书过于投入,没有注意哪是糖盘哪是墨盘,粽子错沾而不觉。老婆反而很高兴,笑说丈夫肚子有“墨水”了。后来他果然中举,竖起了一座“名登天府”的牌坊。朝廷还特赏赐联文“声振江南第,名登天府家”,从此中山危姓人就把它作为姓联相传沿用至今。谁家门上贴有这样的对联,就说明他是危家后人。
离船上码头,看见一栋栋旧房子正在翻新建设。镇干部介绍,它们原本是废弃的养殖场,将建成为游客中心、水上田园文旅休闲商业、农产品展销中心、田园驿站等。不远处,桂花树、桐树、枇杷树正抽着绿叶,一大片格桑花在几亩方田五颜六色, 开得正艳。那是新引进种下的。有人在花丛之中自拍,让人恍惚以为是城市的某个公园。这是村土地,将打造花海田园。到另一个季节,这里将又会有别的花儿盛情开放。
我有预感,阳民村即将热闹起来,将成为越来越多陌生人手机里的照片和假日记忆。这是好事,隐隐有些得意。有一天,我大概会对人说,它热闹之前的模样,我见过!此时,且尽量饱饮阳民的寂静自在。
当年王阳明格物致知,面对竹子想“格”出真知。今天的阳民拥有得天独厚的十里翠竹,采取了另一种“格竹子”方式,那就是想办法从中找到一条振兴乡村之路。忽然,我大体明白了这里是“阳民”而非“阳明”的缘由。这片土地是谦卑的,不会随意直呼圣人之名;这片土地是智慧的,懂得乡村里最重要的是乡民。来,与阳民一起漫步吧。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