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福州治城
吴建华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工作。由于工作变动,先后在工业路、九彩园、屏山住过,一步步走近冶山。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屏山的东南麓升起,我见识了它的辉煌;当落日的余晖将冶山染得绯红,我仿佛感受到了欧冶池铸剑的火光。
1981年至1994年,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了十四年,朝夕与冶城相处,翻阅了冶城的有关资料,领略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探寻古闽越国神秘的历史。
如今,当我登上镇海楼,俯瞰南国绮丽的风光,脑海不禁飘过冶城历史的烟云。
冶城的由来
闽越立国之后,无诸建造了福州历史上最早的城池——冶城。冶城面积不大,位于福州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城内的居民多是王族、官吏和守城的士兵。现今的华林寺和钱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冶城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10年间,闽越国的都城。冶城建于闽越王无诸统治时期,毁于汉武帝灭亡闽越国的战争,作为闽越国国都共92年时间。
明朝诗人王恭曾作《冶城怀古》诗云:
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野烧荒陵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
据史料记载:“自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设险守国,自汉始也。”福州建城,始自无诸。汉高祖刘邦以无诸助刘灭项有功,于公元前202年封其为闽越王,建都于冶城。“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城为全闽第一城,距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冶城初建时,规模并不大。“无诸都冶,依山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当时的冶城,依山据垒,据将军山、泉山为中心,北至华林寺,南到湖东路,东抵商业厅,西接钱塘巷。这样的规模,作为都城,是不理想的。由于无诸的不肖子孙们据险叛汉,闽越国至公元前110年便灭亡了。汉武帝采取“虚地移民”的政策,冶城被废弃了很长时间。
晋朝太康三年(282),福州置晋安郡。首任郡守严高,嫌冶城太隘,进行迁城,并筑子城,将城池向东南方向拓展。汉以前,冶城的东南与南面是一片水乡泽国,因此,东越王余善在闽北抗汉失败后,从武夷山区后撤500里。“居大泽中”,在福州沿海一带设防。随着泥沙淤积和东南水位的下降,福州海湾出露为平陆,冶城也在不断向东、向南方向扩充。唐“修拓其东南隅”,南至虎节门。闽王王审知创筑罗城、环子城外,以后又筑南北夹城。宋初和元初,福州城曾两度被焚毁,后重建。明朝初年,大修城池,北跨越王山(今屏山),南则“绕乌石、九仙二山而围之,广袤方十里”。后代虽对垣墙、门楼屡有重修,但大体仍按旧制。尤其到清代,随着人口增加,商贸发展,城市不断南拓,以至与台江、仓山连成一片。
探访欧冶池
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冶炼家欧冶子,选中了冶山的池畔铸造名剑,留下了闻名古今的欧冶池胜地,也把福州的历史写入吴越春秋的史册。
冶城北有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的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茂盛,土地肥沃,既可以防洪涝,又可以灌溉周围的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涵养水源。
元代诗人萨天锡《越王山》诗为证:“越王故国四周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隨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诗中虽然充满怀古之悲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环境保护,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此时的福州盆地,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渔村。
在江南,最早出现“城”这一字眼,应当是吴王夫差在南京筑冶城。吴王夫差继承王位后,为争霸天下,十分重视金属冶炼和兵器的铸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冶城,修建了较大规模的冶铸作坊,冶炼铜铁,铸造兵器。
福州冶城的欧冶池,位于福建省财政厅大院内。相传是春秋时期著名铸剑专家欧冶子铸剑的地方。毗邻欧冶池的冶山,传说无诸墓在这一带,但尚未发现。
欧冶池,又名“越山池”,7月初的一个上午,我们顶着炎热的骄阳,来访欧冶池,池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聆听关于欧冶池的神秘传说,我们的思绪,犹如脱缰的野马,在无垠的原野上驰骋。
宋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程师孟系苏州吴县人,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翌年四月,主持修复子城城墙。在清理子城东北部灌木杂草中,发现了这个水池。询问之后,知与春秋时期冶铸剑能手欧冶子有关。据《吴越春秋》记载:“赵王允常聘请欧冶子作名剑五枚,允常传数世至无缰,因灭于楚,乃徙于闽。”由于相传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故名“欧冶池”。福州最早称“冶城”,可能也与欧冶子有关。程师孟尤为欣赏欧冶池南依的冶山,于是令人在池边建了欧冶亭,同时,还建了锲游堂、喜雨堂、剑池院、城阴馆、凌云台、画舸等。
为便于人们的观赏,还特地在欧冶亭的北边,建了跨池通道,成为当时福州的一个观赏景区。北宋时闽籍诗人、名臣陈襄,写了一首关于欧冶池景区的诗,诗曰:“荔子园林海日边,幽亭更在碧云颠。江山旧是无诸国,楼殿今为极乐天。”北宋状元、文学家、词人黄裳亦留下《欧冶池》的诗句:“人随梦电几回见,剑逐云雷何处寻?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
元代,欧冶池景区又建了三皇庙、五龙堂。元泰定五年(1328年),还在欧冶池畔立一石碑,上刻“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十一个大字,将其收归官产,加以保护。当地一位居民告诉我们,这块石碑原收藏于文化馆,后有关部门认为立在欧冶池边更好,于是回归池畔。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欧冶亭被镇守太监卢胜移至欧冶池的西边,不久为风雨所毁。至明弘治年间,欧冶池多为民居所占,仅有半亩方塘,且围入贡院。由于年久失修,导致严重淤塞。清道光八年(1828年),官府购回民居,重新清浚,并扩大欧冶池,重建欧冶亭于池之南。光绪十八年(1892年),立“欧冶子铸剑古迹”碑。此碑和后来出土的刻着“剑池”两字的古石碑,现保存在于山碑廊。
民国21年(1932年),闽侯县名胜古迹保存会重浚之,并修复欧冶亭、凌云台、喜雨堂、剑池院等。1983年,福建省财政厅拨款重建,重浚池塘、疏通水源。而后,又在池岸砌石,池上建八角剑光亭,池北建石舫、池心亭、喜雨轩等仿古建筑。此外,还种花植树,使之郁郁葱葱、一派生机。1983年,欧冶池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欧冶池成为居民休憩的好去处,成为远方宾客魂牵梦绕的地方。
考古的发现
冶山为福州建城两千两百多年的文明标志,也是福州第一座王都冶城的遗址。旧传冶城以春秋时代有人在冶山麓设灶冶铸而得名,即先有冶山后有冶城,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冶山东南方向灵山东麓,距七星井50米处,发现有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3米,出土大量陶器碎片,还有被金属斧锛砍削过的残木头。在冶山西北麓、钱塘巷东,则发现有大量西汉前期的大型建筑物(瓦、瓦当)碎片和宫殿基址。这些物件足以证明,在无诸之前,冶山周围已是闽人的聚居地,无诸在此建城,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的。同时也充分证明,汉初的冶山,确有大型的宫殿或祠庙建筑。闽越国都冶城,就建在福州冶山。
福建省和福州市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门,重视考古发掘工作,先后经过三次的考古发掘,初步查明古城遗址分内外城,占地约32万平方米,现尚存1627米城墙及部分护城河。据专家考证,古城内文化堆积丰富,有战国墓葬、汉代建筑遗存及汉以前的大量陶器及秦砖汉瓦等文物。有史籍记载,战国晚期至初汉,福建出现闽越国,都城为冶城。考古发掘出古城墙,为福州建城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古城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州地铁屏山站考古发掘,历时五个多月时间圆满结束,揭开了冶城神秘的谜团。这是多年来,西汉闽越国国都冶城遗址发掘面积最大、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成果中尤以汉唐两期的大型建筑遗迹为代表,并涵盖从汉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全面反映了福州城两千两百多年来的城市变迁。目前发现福州最早的水井、井圈,由碎陶片、瓦片砌成。有代表汉代王城规制的大板瓦;有宋代的“省油灯”,由上碟下碗组成,碟用于盛灯油,俗称“宋灯”;此外,还有宋黑釉盏、宋建窑兔毫盏、宋青白釉刻划纹盏、宋青白釉盏托和汉代的四神瓦当。这些生活用品,反映了古代福州人精致的生活。
福州市考古人员表示,对于冶城在福州的说法,学界一直有人抱着怀疑态度,屏山考古成果,让此说法就此定论。一百多件精选的考古文物,将于2017年农历正月初一在福州博物馆亮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预展。
福州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道,福州仍计划将出土的文物,放回地铁站进行展示,形成具有浓郁闽都历史文化特色的“时空隧道”,供游人观赏。工作人员还对重要遗址,进行三维数字扫描及正投影拍摄,今后如有合适地点再进行展示,西汉冶城遗址可以马上复原。
立国92年的闽越国,于公元前110年灭亡,是西汉最后亡国的异姓诸侯国。其都城冶城所在地究竟在哪里,从宋代开始,就引来诸多史学家的争论不休。1991年起,鼓屏路一带相继出土了诸多文物,闽越王都城在福州的说法,开始逐步出现,但仍缺乏文物支持。
此次考古发掘,在文物上最重要的发现,是四五种类型的汉代万岁瓦当和其他类型的汉代瓦当。尤其是完整的“常乐万岁”瓦当,当时属皇室专用,显示出建筑的高等级和高规格。除了珍贵的瓦当外,也出土了许多代表汉代王城规制的大板瓦、筒瓦等遗物,在遗迹上还发现南北长达130米的汉代高台建筑——夯土台基,充分印证了闽越国经济政治文化所能达到的高度。结合历史记载,可以说这里就是闽越王城的遗址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发掘中,也发现了一段西晋时期的建筑遗址。对照史书记载,西晋子城就在冶城附近,距离400米左右,就是今天地铁屏山站一带。本次考古发现的东西向唐代大沟,宽8.5米、残深3.8米,由于较宽、较深,被认为可能是护城,即子城北界。由此看来,屏山地铁站可以说是横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冶城和西晋子城,可谓全国绝无仅有。
据考古学家论证,商周至汉初时期,现在的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屏山、乌山、于山等还是岛屿。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时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湾”来形容。“福州湾”的北部,现新店一带是平坦的高台地,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们落脚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块基石。据查,闽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遗址,位于新店莲花峰下古城山南侧至池边村北侧,由八一水库畔的岩溪和半顶水库畔的半顶溪夹峙。
登临观海亭
探访罢欧冶池,我们又来登临观海亭,看到几块相依的立石。第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观海亭”三个遒劲的大字。另一块巨石上,刻着一首小诗:“未老居然署老舍,千秋事业属吾身。闲隨杖履徽女驮,邹鲁遗风振海滨。”
小小的冶山,如今只剩下这个小山头,四周有五十多处的摩崖石刻。如“独秀峰”等,在四周的高楼中,隐约可见,若不注意,就不知道它的所在。此外,还有“剑胆琴心”“玩琴台”“山阴亭”等。在这里,可以看到“洛社遗风”四个大字,系黎元洪笔迹。旁边是施景琛为其大哥祝寿的一段文字:“丁卯东,纟音 宇大哥六十初度,余征海内耆宿诗翰百五十人彙蜴泉山聚寿,集太仓陵彤士,告余曰:吾乡南园有三敬,美寿兄元美六十诗刻石世称佳话,余师其意,录题额四种,刻石敬祝大哥长寿长乐。”
山坡不高,很快便可登上山顶。这里榕树繁茂、须根抱石,屋舍隐约可见。这里曾经有唐代福州最大的马球场,经测绘发现,球场面积竟达一万多平方米。在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唐裵刺史毬场故址”几个大字。据记载,每当马球比赛时,群情激昂,助威的呐喊声响彻云天。这里曾经是福州贡院,是明清时期福建和台湾学子向往的龙门。林则徐、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中举,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里曾经是近代伟人孙中山接见福建政要,发表演说的场地。这里也是近代海军元老萨镇冰的晚年住处,他在冶山的仁寿堂走完了风风雨雨的人生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年近九十的萨镇冰登上天安门,见证了威武的新中国海军阅兵方阵。萨镇冰在1951年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进汉城,回想起五十多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赋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