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22: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时光深处的瑰宝

 

马照南

 

 

在闽东的群山之间,隐藏着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县城——周宁。这里山峦叠翠,溪水潺潺,是大自然遗落在人间的一处秘境。而在这片秘境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自古以来,周宁便以其丰富的银矿资源而闻名于世。在这片土地上,有过一个名为“宝丰银场”的地方,那里曾经是周宁银矿开采的鼎盛时期。“宝丰银矿”是宋代中国最大的银矿之一,年产量达44万两,高居当时各地银矿之首。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

一万过路客,岁课三千银。

乡野建公馆,马嘶声不停。

诗歌生动描述当年繁荣景象,也道出当年周宁对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宁矿脉久远。自两宋开采,又历经元明清三代数百年。在周宁,举目望山,青翠而深邃。晨曦初露,阳光洒在群山之上,那层层的绿意被唤醒,散发出勃勃的生机。山间小溪欢快流淌,潺潺汨汨,宛如天籁之音。周宁银矿遗址多分布于山涧两侧,自然景色优美。矿洞内部结构千姿百态,有横坑、竖洞及因开采矿山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工业遗迹,目前探明达300多处。想当年,矿工们挥汗如雨,用智慧和汗水挖掘出深埋地下岩石之中的银矿,铸就了周宁银矿的辉煌历史。当年矿业生产和相关产业如冶炼、运输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矿业文化。还有,周宁蜿蜒千里“白银古道”,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道雄关,保障“银色文明”繁华流转千年的麻岭巡检司,又包藏了多少神奇故事!如今,宝丰银矿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迄今为止,福建唯一的国保级古矿遗址。那些曾经的矿洞和遗址,依然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苦难辉煌历史,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品味。

鲤乡福境,中华奇观。一脉清溪,神鲤悠游。早在宋代,这里的村民们便开始放养鲤鱼,视为吉祥之物,寓意着年年有余、福满人间。八百多年过去,如今清澈的溪流中依然悠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小鲤鱼。时而聚集成群,时而四散游弋。它们的身体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溪水中的精灵,为这片宁静的山水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村民在溪边洗衣、洗菜,鲤鱼会成群结队地在他们身边游来游去,仿佛在与人类嬉戏。当游客拍手或伸手抚摸鱼背时,鲤鱼也不会游开,反而表现出一种亲昵和温顺的态度。鲤鱼溪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地方。村民们对鲤鱼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寿终的鲤鱼举行送葬仪式,这种独特的习俗也增加了鲤鱼溪的文化内涵。鲤鱼溪,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被录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的“年代最久的鲤鱼溪”。

在周宁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周宁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北路戏、板灯龙、古廊桥、硋窑村宋瓷窑遗址、杖头木偶戏等,融音乐、戏剧、歌舞表演、绘画、雕刻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还有列入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的“闽东文书”,在此熠熠生辉。历史上的周宁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家族和人物。闻名四方的方广寺一首诗:

丹山落彩凤,方广存飞龙;

鞠躬三进步,壮礼入金銮。

诗作者为清代贡生阮章宪。同周宁郑氏、叶氏、李氏、魏氏等一样,李墩阮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世代耕读,勤奋好学,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更在文化传承、道德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魏敬中,幼年聪明好学,5岁入塾启蒙,11岁下笔成文;他博览经史典籍,立志远大,为文跌宕有奇气,不同凡响。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敬中得中进士,殿试获二甲第六名,任国史馆总纂。回闽后,重新修纂《福建通志》。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对魏敬中的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书赠魏敬中的对联中写道:“大乐正教崇四术;太史公言成一家”,这是对魏敬中在史学领域成就的极高赞誉。

红色周宁,孕育了许多英勇的革命烈士。凌福顺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被誉为“刑架上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周宁人民的骄傲和榜样。而叶诚忠则是沙家浜叶排长的原型,他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展现了周宁人民的英勇精神。周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先烈事迹感人至深,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周宁人民,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永远鲜艳的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三次到到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首次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022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四库文化”, 意味着绿色、丰足、充盈, 蕴含着本固、稳定、持续,深刻说明森林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周宁,弘扬四库文化,创绿色生态业绩。同时激活文化资源,推出研学旅游线路。

周宁的人文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周宁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更可以感受到继承传统、创造创新,践行不辍、奋力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