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00: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少木森



 

少木森

 

 

前些天,松溪的上游下了雨,这段河水便见涨,水色也稍浑。走近古渡口,我一边随手拍照,一边随口诵读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说真的,要在这沧桑古渡上寻觅一份旧情、记住乡愁、诵一诵唐代诗人韦应物这诗句,真可谓是应景而诗意。

政和是典型的山区县,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的武夷山脉中,却也水系发达,河汊交错。且因地形狭长、地势东高西低,形成了“一江春水向西流”的独特风光,又因为自西向东流来的七星溪在西津村汇入这发源于浙江庆元县的闽江支流松溪, 转而由北向南流去,形成“一柄双杈”的弹弓形河道。水面开阔,水光潋滟,葱茏的青山倒映着,风光也是绮丽而独特的。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渡口,就是码头,就有许多渡船、货船、竹筏、木排、竹排,以及由此衍生的水上与陆上的营生,构成了两岸间独特的风景。追溯遥远的历史,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然,数千年前就有了舟船在这里的江河停泊与航行, 数千年前就有了渡口和码头,数千年来逐渐衍成了渡口文化、码头文化。

这古渡口不仅仅是一种风景,更是山乡悠悠岁月的见证。在这一片山水中,每一个渡口都有它的故事,每一个渡口都承载着山乡人的情感,每一个渡口都氤氲着浓浓的旧事乡味。眼前, 这个西津古渡静静辉映着阳光,不言不语,却以最质朴的方式, 诉说着时光的沧桑。它是闽北历史悠久的古码头古渡口之一,曾是政和的重要门户,是政和通往建宁府、延平府的必经之路。食盐、布匹、百货之类的民用物资从这里转运到全县,而全县的大批粮食、大宗茶叶、笋干、木材等农特产品,则由这里转运出去,行销外面的世界。

图片.png1.png

    西津流码头(宋德华  摄,下同)

那时候,西津渡是闻名遐迩的繁华码头,实在有太多的故事,林林总总,难于尽说。那我们就从茶的故事讲起吧。自古以来,茶叶都是西津渡转运出山的主要物资之一。到了清朝末年, 这一带有许多家茶厂的产品销往俄罗斯,有一支俄罗斯船队长期驻舶在村子里,转运茶叶。这么一说,我们便可知道,这个古渡口也与中俄的“万里茶道”有关了。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的1679年,中俄两国就已签下协定,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而这之前,中俄民间茶叶贸易已然兴盛,逐步形成“万里茶道”, 后经中俄官方协定而更加繁荣兴盛,在俄罗斯历史叙述中这茶道被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万里茶道有两条最古老的主线,一条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在汉口集聚后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经乌兰巴托到达恰克图;另一条从湖南安化起,沿资江过洞庭,穿越两湖地区在汉口集聚,再北上至恰克图。两条商路在俄境内延伸,经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喀山、莫斯科等,到达终点圣彼得堡

虽说经过福建的这条古老茶道起点在下梅村,路途更远的政和西津渡并没有直接纳入“万里茶道”的路径中,但从真实历史看,政和的茶叶确是经这西津渡转运后,走建瓯、建阳到武夷山的下梅茶叶集市而汇入这万里茶道,远走俄罗斯。到了清末,由于俄罗斯商人的直接参与而径直运往俄罗斯,形成“万里茶道” 的另一种茶叶转运聚散方式,甚至是“万里茶道”一种空间意义的延伸,可留待进一步的考证与研究。除了西津渡外,政和还有众多的古渡口、古码头,其中东平镇护田村和石屯镇石圳村都是自古闻名遐迩的航运村。一个村居于松溪河将与七星溪汇合的前沿,距两河汇流的西津渡约7千米;一个村居于七星溪将与松溪河汇合的前段,距西津渡也不足10千米,如引来前文所叙,它正是“一柄双杈”的弹弓形河道的主体部分,于是就形成了“品”字形的政和水路上的物资集散地与交通要塞。护田村在唐朝时就已经是繁华的村庄,而石圳村在宋代也已经成为富裕的村落。它们都是古老的村落,都有特别的沧桑古韵。你看,护田村面向鲫鱼山,松溪水在村前弧形穿过,溪两侧有大片的开阔河滩地,满目林木苍翠,芳草葳蕤,留存着古渡口古码头的多少沧桑意味;而石圳村背靠牛背山,三面为七星溪所环抱,更是留存了古渡口古码头的许多遗迹,一棵数百年的老樟树,巨大树干上尽是系船绳索的勒痕,一块残留的系船石桩回味着岁月的沧桑。说真的,这两个古老的航运村有太多共同特点, 太多旧事乡味,让人们驻足不已。比如,它们都处于地势平坦开阔的河湾,水量较丰沛,航道较开阔,有水上转运的优渥条件, 所以都是历史上政和境内重要的中转码头。那年月,每年都有大批粮食、食盐、茶叶在这里转运,常年在这里靠泊的货船、竹筏都有数百条数十条之众。再比如,千百年里这里始终风景独特, 既有山区的幽深峻丽,也有水乡的舒缓柔秀。所以,也曾经渡船穿行,游人如织,历史上这里就曾是政和乃至整个武夷山茶产区重要的旅游景点,有不少来武夷山采购茶的商人都曾经在这里留驻、浏览。加之,这里还有朱子文化的涵育,文化旅游也是自古就在这儿兴起,文化人早就乐于到此一游。你看,人们曾经点赞护田村“窗含万松千顷绿,门泊松溪万艘船”;点赞石圳村“山色溪声,曾伴晦庵游此地;天光云影,还登高阁忆斯人”。想象一下,当年这两个村庄水运与渡船的繁忙,百多艘木帆船挨挨挤挤的停泊或航行,几十条木筏河水里压浪前行或滩上晒着太阳以及人流的穿行,风光自是殊胜。

自然,无论是西津渡、护田渡,还是石圳渡,它们作为渡口与码头的繁忙已经成为过去式。以西津渡为例, 1958年政和县通了汽车,政和百姓及公务人员要去建瓯或南平等地,先坐汽车到西津车站停下,乘渡船上岸,再换成汽车坐到建瓯或南平等地, 货物运输也多数走这个模式。西津渡口作为转运码头的功能就逐渐减弱了,但作为渡口,既摆渡行人也转渡货物,仍然作用巨大,不可或缺。直至1969年建成西津大桥(旧)通车后,汽车可直达建瓯,南平,福州等城市,也可通往东平古镇等各乡镇,西津渡口码头才渐渐萧条了。无论西津渡、护田渡,还是石圳渡, 这三个古渡口作为那些年代政和水上运输中转地和重要渡口,码头周边都曾建有诸多的客栈(新中国成立后都称旅社,为国有性质),还建有盐库、酒库、钱庄和饮食店,以及后来的粮油站、土特产站、运输所,车站,供销社、竹排公司,养路段,林业检查站,长途电话管理所等等;每天来往的客人众多,自是热闹繁华。如今,数百年的繁荣航运业虽早已淡入历史中,留下的破旧古屋变成历史遗存,向来往客人诉说着古村落的历史沧桑,其旧事乡味让人品味不已。

图片.png2.png

东平镇后埠畲族村渡船

不过,这些地方仍然交通便捷,新大桥、宁武、松建两条高速公路从西津过境,省道204穿村而过,半个小时可达县城。所以,这些地方不再是渡口与码头,而是“古渡口古码头遗址” 了;不再是营业中的转运码头与渡口,却有新的业态正兴起与发展。他们按照“留得住青山,留得住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保护性开发要求,加大对这些古村落、古渡口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开发建设与古村保护相结合,在恢复古村落面貌的同时,着力打造村庄美、生态优、百姓富,集休闲与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以石圳村为例,2016年石圳村获评国家AAA级景区,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2017年11月其新农村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2022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游客每到政和,一定会到石圳村;而一到石圳村一定会在一家政和白茶品鉴店探访与拍照,店的招牌醒目耀眼,它叫“旧事乡味”。据说,这“旧事乡味”原是一家小吃店,这家店名可谓一语而经典啊!它正是政和古村游、古渡游的最好写照在这里, 你可以游览古村古渡,可以品鉴政和白茶,可以感悟朱子文化, 让自己放慢生活步子,记住旧事乡味,离自己心灵更近一些。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