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13:4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谷忠



 

朱谷忠

 

 

好大一个湖。

已是早上九点多了,这四周,这湖面,依然静的出奇。这静,是一种波平如镜的静,一种一尘不染的静;是一种飞鸟扑簌一声又不知响在何处的静,是一种听得见自己心跳的清静、安静和难以言说的洁净。

静的湖,静的镜,就这样静静映衬着冬日的蓝天、云朵,映衬着湖边的绿草、树丛。水面,若有若无飘渺的,是几丝淡淡的水雾;远处,若隐若现蜿蜒的,是一条银蓝的绸带。这使人想到,那郁郁葱葱的深处,定然有“山如眉峰聚,岭似眼波横”的胜景,那深处的深处,想必就是“泉流无声惜细流”的源头了。

但细一打听,上游还有好多山峦:鼓岭屏、蛇岭、大帽山、观音山、牛场山、轿顶山、船坞山、芙鼎山……一句话,山岭横亘,峡谷连绵;而这里,只是中段。这条汇百泉于一溪的溪流,就是白眉溪。

1998年10月,白眉水库供水工程在此开工。2001年9月正式向马尾区供水。水库总库容为1825万立方米。

眼前的这座湖,原来是个人工湖。下流不远处,有个来时必经的白眉村,是老区所在地,森林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越。从白眉村翻山越岭十几公里,山中有个始建于南宋年间的牛项真君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山而建的一些拱桥长廊、通幽曲径,倒也和周边山水相得益彰。据说,牛项真君堂是周围村民喜欢前来朝拜的地方,有些老人甚至愿意来这里颐养天年。真君堂背后还有一座山,上边有个叫齐天岩的山寨,视野开阔,风景独佳,当年的福州抗日根据地就建立在这里。如今来白眉溪游玩的人,都不会放弃到此登高望远的机会,好让自己在山巅之上,体会一番白眉溪入岭无昼夜、归海有谦柔的胸襟。

现在,我就站在湖边。久久地打量着这座人工湖,心中不觉涌出两句诗:“高截碧潭长耿耿,远飞青峰更悠悠”。看着看着,感觉有些冰凉的风迎面吹来了,湖面也隐隐泛起层层涟漪。只见天光熠熠,水波闪闪,像鱼鳞,像碎玉,蓝汪汪,绿盈盈;波痕无声地轻吻四周岸畔,柔光温润地流淌在水天之间;突然,“呼”的一声,一群拖着尖尖尾巴的鸟儿从水面掠过,深碧的湖面,顿时变成了一片象被揉皱了的绿缎。

多么美的湖。

可惜,这个人工湖还没有名字,只是通称为“白眉水库”。其实,下游不远就有个村叫白眉村,溪又叫白眉溪,这湖呢?不如顺势也叫“白眉湖”。

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把手伸向湖水,顿时,丝丝冰凉沁向全身。我掬了一捧,心想这翡翠般的水色会不会把我的手也染绿,但指缝间汩汩滑落的,竟是滴滴无色的空明,那落在湖面的声音,象珠敲玉盘,清脆悦耳,当它溶进水中,瞬间无影,水面旋即恢复了原先的颜色,变得一片晶莹绿透。

 

白眉水库是马尾开发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都说,人类自文明萌发之初,就与水相伴相依,水也成了所有民族的记忆遗存。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乃至神话中的水神也都被百姓视为圣君,为此修庙供奉,世代香火不绝。先行者孙中山,早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筑坝三峡;之后,“高峡出平湖”,圆了领袖毛泽东曾经魂牵梦绕的愿景。

时光流逝,水声溅溅。与其说,水充盈着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不如说,中华民族与水历来有着不解之缘。

诚如历史学者们所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许多城市的兴起,莫不与水有关。诸如:

唐代国都长安,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

明代出现的“天津”地名,据说是天子渡过河水的地方,但一个“津”字,足见人对水的昵亲和感念。

山东济南,被称为“泉城”,是因城内有多处不竭的泉水;

而福州,被誉为“温泉之都”,是因整座城市地下都有温泉。福的指数,亦源于水。

再说眼前吧,这座白眉水库,位于闽江北岸内侧,距马尾不足10公里,正所谓无水不兴,也是人心指向,便有了这诺大的人工湖,如此,马尾开发区的形成,也就更为顺理成章了。这也应了“天壤之内,水居其多”的古话。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白眉溪,这条多少年来流淌的溪水,是攒集了多少细泉才形成的。这天然好水,若不加以利用,让其白白东流,该是多么的可惜。要知道,水也是有灵性的,你看它,总是随时序起落盈亏,虽说有时也桀骜不驯,然而大都时候,它总是趋下居卑,悄悄滋润田园。现在,白眉溪的水已汇潴成诺大的一片天然水,生活在它周围的的人们,只要能用虔诚的手去掬取、采集,它朵朵如珠似玉的浪花,就会与人们一起,催生不泯的历史,滋润流芳的乐章。

 

离开湖边,转上大坝,但见坝身如巨龙身脊,横卧于峡谷之间,巍然,壮观,固若金汤。放眼四周,眼界愈加开阔起来。但见山映水中,水绕山岫,水天一色,澄碧清澈。走在坝上,呼吸着迎面吹来的清新空气,使人顿感心身舒泰。

我依恋这座人工湖。

虽然,它没有洞庭湖衔接远山、吞吐大江的浩浩荡荡,但它却吸纳泉流、水波澹澹,静时,如春山低秀、秋水凝眸的少妇,朴素自然,贞静自守。即便是溢洪的时刻到来,当闸门缓缓升起,它才会脱下秀女的姿态,跃然跳起,把清滑的溪流汇作滚滚白浪,像蓝天飞下的云团,草丛窜出的羊群,溅珠喷玉地向远方奔去。而更多的时候,它只保持着晶莹柔美的个性,固守着雨中草色,水上桃花,护卫着漠漠茶园,阴阴嘉木,迎迓着寂寂沙洲,松月清风。而当春天来时,嫩黄的迎春,粉红的杜鹃,雪白的梨花,满山遍野,千树争艳,朵朵簇簇,熙熙攘攘,争着向它致敬,它才会含情脉脉、嫣然一笑,把这一切都尽揽怀中,收入心底。

我赞美这座人工湖。

它水质优良,属国家二类地表水优质水源,清澈、甘冽、洁净、纯美。然而,饮用者都应记得,为了蓄起这一方水域,曾经生活在白眉水库湖中的两岸人民,他们历代凭水而居,乘水而行;岁月更替,古往今来,水就是这些山民生命的血脉、生活的依托;但为了国家建设以及百姓供水安全,他们放弃了家园,携幼扶老,迁到下游新的居住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更上牛项望溪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不归了!新时代的山里人,勇敢地喊出了这三个字,他们说:也该为自己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了,更该为改革开放的大家园着想了,哪怕爱这条溪、这片山爱入了骨髓,也得离它而去。

这样的村民,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心灵美,永远值得子孙们代代赞美。

值得赞美的还有库区的管理人员,暑寒交替,多少日夜,他们以一颗颗朴素、坚韧的心,忠于职责,时刻值守,巡视、护卫着大坝和水质安全。记得当初管理室刚刚组建,经费紧张,人力不足,没有通勤车,他们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上下班;没有食堂,就自带干粮解决用餐;没有办公室,七八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求实、献身的精神,使各项指标都取得长足的进展。尤其每年台风来袭,洪峰抵达,管理人员全体出动,与坐镇的指挥者缜密判断、分析雨情、汛情变化。饿了,就啃两口面包;累了,就席地小憩。由于预案实施到位,每次都迅疾排解了水库运行中的部分险情,全面保证了全区用水需要。如今,白眉水库的管理工作更是从硬件上采取了保护措施,使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已没有任何排污口、排污企业,没有从事旅游、游泳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源地的活动。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还及时向百姓披露水源安全、供水信息,让老百姓放心、满意。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地球上和我们人类身体内最丰盈的物质。

一些科学家和学者,根据他们对水的深刻研究,认为人的一生几乎都是生活在水的状态中。他们说,想要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只要让占人体百分之七十五的水干净就能实现了。

这是个令人鼓舞的讯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并不完全认识到水与人其实是互相庇护的,即物我相生,互为依存。因此,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已不知不觉走到水的对立面去了,他们无节制地耗费水源,污染水源,最终,自己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受到严重威吓和挑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有理由认为,作为供水水源的白眉水库人工湖,是马尾区的一片澄静和神圣之境。不是么?当“瑟彼泉水,亦流于淇”,它就是滋润万物的元素;当“水何澹澹,山岛肆峙”,它就是充满灵性的想象;当“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它就是生命葱茂的营养。

我有了为这座人工湖写诗的冲动。

近看,水在湖中;远看,湖在天上。当水天一色时,空间和大地便充溢着生命的律动。不是吗?你看这一湖碧波,轻轻摇曳,好像生命的足迹在移动,看似轻盈,实则韧劲十足,它能使寂寞沙洲、葳蕤成一片绿地;它能使草木潜滋暗长,抽出幽绿的叶,开出灿烂的花;它能使奔走的动物,高飞的鸟群,消除难耐的饥渴,彰显肢体的活力;它涌动的波纹,闪烁的正是充满母爱的仁慈之光。日出月落,它总是满满盈盈地映照百草万物,以清静,以温柔,洗濯与它相依相伴的一切和世间无数的生命,开始新的跋涉。

我敢说,白眉水库人工湖的水,只须看一眼,就会让人体验到难言的沉静、深邃,体验到久违的单纯、快乐,以及生命不尽的活力。

 

我久久、久久地注视着这座人工湖。

我不知道,湖底哪一处,是否有当地先贤的踪迹?是否有过那个传说中仗剑远游的白眉女侠?以及,那水下是否还留存着被纤夫绳索千百年勒刻的溪石……

转瞬千年,换了人间,但这里山光非但不残,水色还更为阑珊。新的时代,新的风尚,再也无人暇叹什么尘世如烟,逝波淡淡了。在这里,人与水,水与人,和谐相处,交溶互鉴;连四季的花开花落,也没了清愁薄绪;远古的幽怨,只停留在已经泛黄的文字之间。

终于,我把目光慢慢地收拢回来了。我感叹,这座人工湖,确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美,它的美,在于野性自由与温柔灵动得到了和谐统一。它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浪,一笑一颦,都让我心旌摇曳,思绪万千。我闭上眼,仿若摁下快门,想把我看到水的澄澈和明丽都一一摄入心间。但当我睁开眼时,却仿佛感到还有一丝不足,一点遗撼。原来,我想到这是白天的人工湖,那么,如果到了夜晚,这里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致呢?想想看:那延绵的山岭,在月光下呈现的是一种赭色,还是一种黛色?那湖水,在月光下演绎的是一种怎样古老的色调或丰富的光影?哪一片山坳,是否会出现潇湘月浸、梦泽含烟的境界?瞬间,我不由产生了幻觉,好像天上的太阳已变成月亮,照着寂寂的山,寂寂的水,有人在一曲琵琶拨弄中,临水翩然起舞,那舞袖飘飞时,一枝暗香疏影,缓缓飞上了九重天阙……

返回时,我忍不住又回头看了湖水一眼。我想,如果给这座人工湖写一首诗,还是趁个夜晚再来一趟,并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浪漫放达的场景:月夜,湖边,在茉莉花飘香的洲头,踏着一阕清丽的长短句,登上一叶轻舟,撑起竹篙,悠悠地,向波心的明月划去,向碧水云天的远处划去……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