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山 走 海
张冬青
初夏时节,随省作家采风团一行往东山岛。其时,正值举办海峡两岸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岛上各大宾馆门楼、景区入口、滨海大道两旁都张挂着巨幅标语和各色彩旗,标语上写着“一百年干一件事,建设国际旅游海岛;一百年创一个品牌,世界东山”。无数面极富创意的由繁体“关”字抽象写意而成的文化旅游节标识彩旗迎风飘舞,与夹道绽放的刺桐花夹竹桃交相辉映,营造出一派热烈红火喜庆的氛围。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好几回来过东山,但都是匆匆往返意犹未尽。这回专程走访,有夏日和畅的海风做伴,又恰逢一年一度的关帝文化旅游节,来得正是时候,心下决意好生感受一番。
东山岛的迷人之处,首先在于她那别具一格、阵容壮观的海湾。海岛东南一线面对浩瀚的南太平洋,海水碧蓝,沙滩银白,潮涌连天;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岸线,大大小小的海湾,呈月牙型、马蹄状葫芦状、大湾套小湾,湾湾相连,湾湾有故事,湾湾有精彩。如果说东山岛是一位绝代佳人,那连环的海湾就是环绕美人项间的巨挂珠链,璎珞相衔,风情万种;如果说东山岛是一位戎装壮士,湾湾相扣的海湾就是日月铸就的排弓,潮起潮落,每一层波浪都在张弛着弓弦,推拥着壮士的豪迈。
进岛的当日下午,主办方就安排我们采风团一行乘车往金銮湾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两岸青少年沙滩“嘉年华”活动。
这片长达5公里、宽近百米的壮阔海滩,伸展半月形的手臂围拢着一片蔚蓝,层层雪浪从天边排空而来,白亮平缓的沙滩像是岸边青翠的木麻黄林为即将举行的盛宴铺展开的巨幅纱幔。海滩上一片欢腾喧闹,来自台湾、大陆的百多名身穿红T恤的青少年正在这里举行“嘉年华”联欢活动。年轻人有的手脚并用在高高飘摇的气垫山上攀岩,有的双腿绑在长长的木屐上在沙滩列队竞走,有的驾着帆板在海面穿梭往来。海岸边宽广的金紫荆广场上,搭起简易的舞台,几个青年男女引吭高歌,他们正在为晚上即将举行的盛大焰火晚会彩排热身。水中岸上,这里那里,红T恤组成的青春身影,像是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海浪声歌声欢笑声连成一片。当地陪同参观的同志告诉我们,金銮湾因海域宽阔,海滩洁净,海水透亮,无暗礁,无污染,海面风力常年保持在4~5级,最适宜开展帆板、帆船、沙滩风筝、沙滩排球等水上运动。近年来,一系列水上运动全国性或区域性国际赛事都在这里举行:1994年的全国帆板冠军邀请赛,1995年的世界帆板精英赛,1998年的全国帆板、翻波板锦标赛,1999年的亚洲帆板巡回赛,2008年的首届中国·东山帆船文化节等。金銮湾成了闻名遐迩的水上运动湾。
海水正在涨潮,有渔民正在海滩“拉山网”捕鱼。采风团里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作家也纷纷挽起裤脚,下到岸滩水里,和渔民一起挽起网绳,随着潮水的起落进进退退。起网时大家争先恐后,看着粼光闪亮、挣扎跳跃的成群巴浪鱼、鱿鱼被网上滩岸,大家欢呼雀跃,过了把“讨海”瘾,在东山又年轻了一回。
东山的海湾也是神奇的英雄的海湾。我们采风团一行来到宫前湾后的天后宫,见到正堂上悬挂着的那块康熙御赐匾额。木质匾额用绿底镏金字镌刻着施琅大将军的奏本:“前奉旨征剿台湾,师次平海澳,有天妃庙之左有一井,往常雨顺,水已不能资百口,遣人淘浚,泉忽大涌,足供四万余众。及澎湖鏖战之日,俱见庙中神像衣袍尽湿,知为助战致然,乃以神明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子具……”相传,当年攻台大军在此驻扎,三万大军以宫前湾为出征始发地。因为人马众多,急需大量饮用淡水,可是宫前的两口井出水少,而且咸涩,正当攻台军队因缺水而烦忧时,宫前湾的龙井却清泉涌动,人们在惊喜之余,都以为是天妃恩赐甘泉以助征讨。
由于宫前湾地处闽粤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史载: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葡萄牙入侵者的夹板船、尖艚、喇叭唬船等到宫前湾海域停泊,并上岸在附近乡村奸淫掳掠,福建巡抚朱纨将军率领兵马,在距离宫前湾不远的走马溪围歼该敌,其中毙敌33人,俘虏209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铜山,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率众浴血奋战,迫使侵略者退至宫前湾。抗敌军民用火攻焚毁停泊在宫前湾的舰船,全歼入侵之敌。
午后斜阳里,我们伫立东山岛最南端的这片长约2000米的海滩,只见海鸥翻飞,雪浪奔涌,惊涛拍岸。恍惚之中,眼前仿佛又看到海湾里当年施琅大军的帆樯林立旌旗猎猎,抗敌军民焚烧荷兰侵略者舰船的火光冲天;耳边阵阵海涛声,犹如当年抗敌军民和入侵者殊死搏斗的一片厮杀呐喊声。如今的宫前湾,一片祥和景象:渔帆点点,游人如织,渔火代替了战火,欢笑代替了怒涛,干戈玉帛,沧海桑田,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位于东山铜陵镇岵嵝山麓风动石景区内的东山关帝庙,倚山面海,坐西朝东,华表式的精致门楼,朱墙青瓦,飞檐斗角,看上去,有如一位威严有加、正坐镇升堂挂帅的将军。关帝信仰于明朝初年传入东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日益猖獗的倭寇,主持福建军务的江夏侯周德兴在此筑造城池,设置水寨,调内地官兵驻防,并在城东建一关王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东山关帝庙是台湾近千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庙,香火遍及全台,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关帝是东山岛的保护神,关帝文化是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桥梁和纽带。东山县以此为载体,已连续举办18届关帝文化旅游节。我们有幸赶上参加这一盛典,同时也见证了“关帝”的神奇威力。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于6月25日上午9时在关帝庙前广场举行,8时后,风动石景区内的山道上就人头攒动,不时有抬着关帝銮驾、祭品花篮的台湾信众团队赶来。8点半左右,从阴云密布的海面上飘来阵阵小雨,满场的嘉宾和观众纷纷穿上主办方事先准备好的雨衣。让人深感神奇又惊喜莫名的是,当9时开幕的锣声当当敲响,小雨骤停,云缝里露出的阳光和着阵阵海风吹送着无数白鸽、气球在海空翻飞,场面宏大的演出如期开始,现场气氛热烈,鞭炮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走访了东山水产局何伟湃副局长。何副局长告诉我们,东山有丰富的水产渔业资源。东山海域面积18万公顷,附近的闽粤渔场达2.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几大著名渔场之一。由于东山海域位于南海东海交汇处,海峡之间水深洋流急,沿海岸线多处河流注入,衍生物多,光照时间长,是鱿鱼、金枪鱼、雕鱼、巴浪鱼等中上层鱼类的回流产卵繁殖场,鱼类品种多质量好。当地渔民近海作业,用灯光围网、流刺网、拖网捕到的各类海鲜,就近运往岸边宾馆,是东山游客的最佳首选。东山海域还是我国海柳、石珊瑚最北界的分布区,有2000多公顷“造礁石珊瑚”。海域内海洋生物种类达1242种,现拥有一个省级珊瑚自然保护区,还有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化管理”等项目。何副局长说,东山全县从事渔业人口近4万人,2009年水产品总量30多万吨,产值27亿元,占全县大农业的90以上。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21万吨,出口值达4亿多美元;出口量、出口值位居全省县级前列。渔民人均年纯收8700元。何副局长还强调,为了净化海洋环境,减少区域内捕捞压力,县委县政府近年还出台一系列措施政策,其中包括出海捕捞船总马力的控制,积极鼓励推进远洋捕捞,提高海水养殖产业化,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等等。因文化旅游节期间事务繁忙,短暂的采访后何副局长和我们在水产局门口告别,我们注意到左边门旁墙壁上用大红字写着“拥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一行大字,我们深深感受到东山海洋管理者的心声和他们的不懈努力与责任。
我们在澳角村的一座朱瓦黄墙的三层小楼见到郭镇波老人。一楼敞亮的厅堂里,挂满中央及省各级领导来访和郭老全家的合影照片;靠窗的一角,摆放着一只近两米长的木制渔船模型。这是岛上的一个造船世家。年近八旬的郭老腰板直挺,神清气爽。在他的朗声叙说中,我们得知,老人从小就跟父亲学造船并开办了自己的船厂,年轻时,这岛上十之八九的木构渔船都离不开他的手艺。如今,郭老的两个儿子,一个在镇政府工作,一个子承父业,雄心勃勃,眼下正着手打报告征地扩建船厂,扩大造船产业,建造新一代的钢壳渔船。我们在郭老精心保存的留言簿上见到原省长胡平的题字“以海为镇,立志击波”。这是领导对郭镇波老人的真诚嘉勉。老人见证了东山岛几十年跨越两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老人打造的渔船拥抱过这片海域的不尽水族和波浪。老人和岛上所有勤劳智慧的人们一样,用自己的双手,装点了幸福祥和,装点了家乡美丽的大海。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