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15: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 青

 

三年驻点  半生情缘

——我与白芽奇兰

郑 青


烟笼雾绕的崎岭乡溪头村.jpg

烟笼雾绕的崎岭乡溪头村

 

相传清乾隆年间,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的一口古井边,有一株奇特的茶树,茶叶尖上白色的毫毛,酷似竹叶兰花。茶叶冲泡后,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故而取名白芽奇兰。

白芽奇兰适宜种植在山高、水清、雾重、日照充足的山地。平和县山地多,是白芽奇兰的主产地。我曾有三年时间,在崎岭乡溪头村驻点,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与驻点村干部、群众生活在一起。这个村适合种茶,几乎家家户户种茶,种的都是清一色白芽奇兰。我一到这里,就爱上了漫山绿色,爱上了白芽奇兰,情不自禁地赋诗(《咏白芽奇兰》)赞美: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白芽奇兰在满眼翠绿的崎岭山上翩跹舞动着曼妙的身姿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守望一片绿色的家园你是山中精灵沐浴着灵山秀水尽情享用纤尘不染的雨露阳光你是茶中珍品在云雾缭绕的世界浸染在灵气空来的仙境中成长日日夜夜岁岁年年浓缩天地之精华孕育出奇特浓郁的兰花芬芳你是美的化身用激情舞动山河展示山的灵动水的秀色奉献橙黄醇香的甘露书写茶的神韵为人类奉献如诗如画的春天。我借此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心境,抒发咏叹与赞美。此时,如同品尝了刚刚冲泡的极品白芽奇兰,心情畅快异常。

梯级茶园.jpg

梯级茶园

对白芽奇兰的赞誉不乏其人。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早就有过这样的描述:“生在山野中,长在幽谷旁,承受微风清露,沐浴山灵水秀。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了白芽奇兰茶固有的特性,兰花香味绵绵长久。”林先生出生在平和县坂仔镇一个普通村落,从小喝着白芽奇兰茶长大,对白芽奇兰茶情有独钟,认为此茶有灵性,在冲泡之间,把山的灵动、水的秀色一一呈现。他还有过著名的茶之“三泡”说,“严格地说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这一比喻,高雅而且通俗。在林语堂的著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语:“中国人只要有一只茶壶,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林语堂所说的这“快乐”,我是领会到了。我想,他对茶的神韵的感悟,应该主要来自老家,来自白芽奇兰!

溪头村具备白芽奇兰茶生长的优良环境,这里不仅种茶,还种了不少蜜柚,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基础差,一直未能走出贫困。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共有11个自然村,分布在十几个山头周围,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路况不好,种茶、采茶、运茶、卖茶都难,柚子收成了,也卖不到好价钱。我觉得,来这里挂职,任务不是赞美山高茶好,而是要力所能及地为它办实事。三年时间,我与村干部一起,经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从修路入手,着力改变村子的面貌。11个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另外,在县、乡两级政府和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下,投资456万元,完成溪头村至岩坑村道路的硬化,实现了与省道东东线的对接,为溪头村沟连外部世界开拓了一条脱贫之路。这条道路贯通第二年,溪头村生产的26万斤白芽奇兰茶和480万斤蜜柚,源源外运,家家户户喜气洋洋。

三年驻点,半生情缘。离开驻点村后,我心里依然装着溪头村,装着崎岭乡,装着白芽奇兰。早先,我对饮茶没有讲究,现在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白芽奇兰。这不仅因为它冲泡之后飘逸的特有的兰花之气让人着迷,还因为那三年与它结下的不解情缘。记得,从驻点之初到行将离去,我曾数次登上多座山峰,俯瞰梯级茶园。开始,是出自对绿色的向往,后来,则是倾注了一腔深情。

如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有时会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需要调理、改善心境。茶文化强调的正是修身养性。闲暇之时冲泡一壶茶,或独自品味,或与友人共饮,聒淡、悠闲、自在、充实,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对我来说,它一定是白芽奇兰。我希望它给我的朋友带来沁入心脾的愉悦,也让我收获对它的一筐筐满满的赞美。

白芽奇兰茶母树.jpg

白芽奇兰茶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