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6 15: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走进沙家浜


春来茶馆

初秋时节,我慕名走进沙家浜。

这个位于苏南昆承湖与阳澄湖之间的江南水乡,因京剧《沙家浜》而闻名遐迩。到了那里,我才知道,在当地讲沙家浜,有三个指向:一是镇名沙家浜,常熟市原本没有沙家浜地名,而叫横泾,后改芦荡,再改为沙家浜;二是京剧《沙家浜》,这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京剧,唱红全国,家喻户晓,其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是近几年新开发的沙家浜旅游观光园,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又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去的是旅游观光园。观光园占地四千亩,是沙家浜水乡的缩影。它是依照江南水乡的自然地形复原,远远望去,芦苇无边无际,河汊纵横交错,其间散落着一些村庄,有古街,有茶馆,有稻田,有荷花池,有钓鱼岛,还有水上迷宫,以及浓荫绿树等。行走其间,可感“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如乘舟走水路也可环行全园,不过得穿过弯来绕去蛛网密布般的芦苇荡,只有在当地人指引下才能成行。观光园里,处处可见“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江南水乡迷人景色。

观光园在显要地段辟出一片地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区,讲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这里的军民团结浴血抗战的生动故事。我们参观后深受教育,也进一步了解到福建籍指战员在这里建立的不朽功勋。

入园口的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当年新四军六团团长、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于1990年春战地重游,在芦苇边写下的题词:

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畔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题词中的“苏常太”就是苏州、常熟、太仓一带;澄锡虞,就是阳澄湖、无锡、常熟虞山一带。)

照壁前鲜花怒放,壁面上金光闪烁。题词把芦苇荡创建的光荣与传奇定格在抗战的史册里。因了这光荣与传奇,才有了京剧《沙家浜》的故事。

《沙家浜》故事家喻户晓,过去我只觉得好看、好听,对其背景了解不多。沙家浜纪念馆通过文物、照片和文字资料全景式地讲述了那段抗战中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也介绍了剧中人物的生活原型。身临其境,对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感受。

1939年春天,叶飞奉命率领以闽东工农红军为主体组成的新四军六团从茅山地区出发,向沪宁线东路地区进发,来到阳澄湖一带开辟和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穿过苏中大地,来到常熟,和民抗与新六梯团会师,集结在阳澄湖水网地区,以芦苇荡为掩护,开展游击战争。

夜袭浒墅关日伪据点,夜袭虹桥机场,徐市反击战,几个月内连续十多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日伪气焰,大振了“江抗”军威。有战斗就有流血,就有伤病员。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撤,留下了刘飞、夏光、黄烽等36个伤病员和一所后方医院。

影视基地

日伪经常“扫荡”,搜捕新四军伤病员,杀害无辜群众。后方医院缺医少药,居无定所,经常转移。而36个伤病员大多数伤势较重,丧失战斗能力。当时的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决定把后方医院和伤病员安置在阳澄湖附近的农民家里,依靠人民群众掩护伤病员,一有情况马上转移到芦苇荡。这就有了《沙家浜》的故事。据讲解员说,剧中郭建光就是从太仓县长郭曦晨、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和伤病员领导人夏光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的。

我注意看了墙上展板公布的36位伤病员名单,其中黄烽、叶诚忠、吴立夏等人都是闽东籍的。黄烽和叶诚忠还以专版作了突出介绍。黄烽为当时伤病员副连长,在归队后的伤病员成立新“江抗”时黄烽任政治部副主任,叶诚忠为特务排长。叶诚忠由于英勇善战,他的连队威名大振,被老百姓称为“江阴老虎”。1944年1月已是副营长的叶诚忠在主攻大官庄伪军据点时壮烈牺牲。当时中共宝应县委作出决定,把大官庄命名为诚忠乡。黄烽解放后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从芦苇荡里存活下来36个伤病员,重建武装,驰骋江南,这是一个奇迹,它凝聚了用血肉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情。新四军战士过鉴清、黄苇根据这个素材创作了一支《你是游击兵团》的歌曲来表达对人民的感恩。这支歌从1943年在“江抗”部队唱响后成为沙家浜团的团歌。1948年淮海战场上,华野一纵队司令员刘飞(当年伤病员之一)指着打扫战场归来的一支队伍,对一位战地记者说:“这个团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是留在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可以写一写。”这位叫崔左夫的战地记者,后来深入实地采访,1957年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同年,刘飞回忆录《阳澄湖畔》在报刊发表,36个伤病员坚持敌后斗争和军民鱼水情的史实,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上海人民沪剧团的领导和剧作家文牧,阅读了上述文章后,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又经实地采访,由文牧执笔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一九六四年一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演出。后来由汪曾祺将沪剧改编成京剧。毛主席看了戏后作了指示,并改了戏名。毛主席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的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当时的抗日形势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从此《沙家浜》唱遍神州大地,历久不衰。正如英国人詹姆斯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使得云南迪庆成为全世界游客向往的伊甸乐园——香格里拉一样,京剧《沙家浜》使沙家浜名扬四海。

《沙家浜》的流传,使人们对剧中人物原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阿庆嫂尤其令人关注。从讲解员口中我们得知,当年涵芬阁茶馆老板娘关林嫂是“阿庆嫂”主要原型人物。关林嫂叫陈二妹,丈夫陈关林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夫妻俩经营的涵芬阁茶馆是当时的重要交通站之一。陈关林在1941年8月日伪“大清乡”中被杀害。谭震林曾在涵芬阁开过会,他的夫人葛慧敏和刚出生几十天的女儿在茶馆小楼上住过。解放后陈二妹过着平淡的百姓生活,作为烈属的她从未向政府提出特殊要求,前几年过世,终年83岁。当然,剧中的阿庆嫂是个艺术形象,千千万万支持过革命斗争的水乡妇女,就是无数个阿庆嫂和沙奶奶。剧中草包司令胡传魁也有其生活原型,他就是国民党保安团团长胡肇汉,他抗过日,也捕杀过抗日干部和民众。1949年5月,苏南解放后,胡秘密转入地下,后逃台湾。1950年3月胡由台湾转入当时尚未解放的舟山,在反共自卫救国军任职,4月底从舟山潜回上海,发展“反攻大陆”特务武装,被我捕获,于12月在苏州被执行死刑。如今,当年拍电影的“春来茶馆”犹在,芦荡间的场地上还搭起了几处舞台,轮番上演着“智斗”。《沙家浜》仍在沙家浜上空回荡,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在继续传唱着。

“深情芦苇荡,心动沙家浜”。我们走进沙家浜时正值“十月阳澄蟹正肥”的金秋时节。在这片芦苇幽深的红色大地上,天蓝、水清、蟹肥,欣欣向荣,风景独好。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当然,还有《沙家浜》传奇故事和美味的大闸蟹!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叶飞题写的“沙家浜”碑刻


穿行芦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