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09: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红军走过的草原


黄河九曲第一湾


“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最好的高原湿地———若尔盖”。这是国际湿地专家的评价。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选美中国”活动,评出“中国最美的6大沼泽湿地”,若尔盖名列第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若尔盖草原要新设一个县,周恩来总理为之起名:红原,即红军走过的草原。

(—)

龙年金秋,我们从马尔康出发,驱车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走进若尔盖草原。蒙蒙细雨中,枯黄色的大草原与天相接,茫茫无际,混沌一片。在驶过“草原国家公园”路牌不久,一块天然大石醒目立在草坡上。正面铭刻: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背面刻着九位元帅名字(陈毅元帅当年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未参加长征)。

如按专家对若尔盖的准确定义,那么,近80年所描述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应更正为“爬雪山过沼泽湿地”。其实,许多老红军回忆中刻骨铭心的也是沼泽湿地。以下是笔者读到的几段文字。

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老红军程启学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红原若尔盖草原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在红军走出草地的班佑河畔,2011年9月28日落成一座纪念碑,重达1800多吨的红色花岗岩,高18米,宽24米,雕刻24位红军战士,相互依偎坐着,怀抱枪支,军衣褴褛,形销骨立,长眠一起。碑座镌刻着开国上将王平回忆录中一段文字: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七八百人。我先带通信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出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取名“胜利曙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在班佑牺牲了一批烈士,这是红军长征途中非战斗减员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最悲壮的一次。

我们谒碑时,云开日出,24座群雕重叠而上,围绕的核心是一杆半卷的军旗,旗杆直指苍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仰面凝望烈士雕塑,一遍又一遍读着王平将军朴实而沉痛的文字,我努力在心坎里寻找那首老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我们这一代人,多少都有些红军情结,因为从小就是读着红军故事成长的。若尔盖草原还有两组雕塑,主题也是我们当年读过的小学课本里的两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的内容。前一篇讲述一位老班长带着3名红小鬼病号过草地,面临炊断粮。他用缝衣针制成鱼钩,想方设法钓鱼给3名小红军维持体能,自己舍不得吃,最后被饥饿和疲劳夺去生命的故事。后一篇讲述一位过草地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将七根火柴和党证一起慎重交付战友的故事。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这么描写:“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党证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班佑纪念碑“胜利曙光”


(二)

世间万物就是如此矛盾并联系着,当年红军面临与克服的极端恶劣的沼泽湿地,如今却成了需要保护和供人欣赏的大美风景。也许正应了王平将军所言:红军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若尔盖沼泽湿地跨四川、甘肃两省,总面积近100万公顷。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就栖息在这里。作为鹤类中唯一在高原繁殖的特有品种,黑颈鹤夏季在这里可以达到近900只。

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就在红原县的唐克乡境内,现在是4A级景区。黄河在这里与其支流白河会合,形成河流纵横的浩瀚沼泽湿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主河道成为四川与甘肃界河,河东属四川,河西归甘肃。它在茫茫大草甸里,斗折蛇行,回肠荡气,何止九曲。

宽敞的木栈道修到湿地上,又架到高山顶。在木栈道上看沙洲绛红色草甸———红草滩,但见水鸟翔集,鱼儿摆尾。不远处,几十只黑油油的牦牛组成的队伍,在骑着白马的牧人指挥下,涉水过河。牧人扬鞭,在空中闪过一条红艳艳的鞭穗。登山栈道1000多级,在这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登高望远,颇得体力与毅力。山顶,一个圆形大殿即将落成,有如北京天坛祈年殿。伫立殿前,可将万顷草原湿地尽收眼底。几位摄影发烧友已架好长枪短炮,等夕阳君临天下,等一幅“黄河天上来,红日水中落”的经典画面出现。据说,老外称这一画面为“宇宙中庄严幻景”。讨厌的云雾却像自以为是的劣等演员,弄肢骚首,翻来覆去,就是不肯退出表演舞台。

山顶寒风凛冽,等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败下阵来,徒步下山。一位来自广东的摄友告诉我,往往落日前几分钟,会有奇迹出现。果然,当我走到山下,晚霞红了天边,一抹阳光落入水中。山顶上那些发烧友这时应该手忙脚乱起来了。我想,能再坚持一下的人真好,特别是在这片红军走过的草原上。

 


花湖·红草滩·木栈道


(三)

听说花湖最美的时节是七八月,那时,湖畔五彩缤纷,恰似云霞委地;湖中开满绛红色的花朵,湖水因它们而“发烧”,如同藏族姑娘脸腮的高原红。花湖的水丰盛四溢,湖边花草被湖水浸泡着,花儿朵朵浮生在水面,花湖因此得名。

深秋的花湖,另有一番景象。木栈道蜿蜒曲折,延伸至湖边,两旁是醒目的红草滩;登上高高的瞭望台,秋水万顷,浮光跃金,芦苇荡迎风摇摆,金黄纵横数十里;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山静卧在蓝天下,任云卷云舒。松木搭建的瞭望台一个个兀立湖水之中,在这里可以观赏黑颈鹤、天鹅、白鹤、溪鸥等10多种高原湿地世界珍稀禽类。黑颈鹤难得寻觅,运气好时也可一睹真身,溪鸥倒是成群结队,或嬉戏水中,或飞掠湖面。好一幅壮美凄清的高原风景画卷。

浩瀚的若尔盖沼泽湿地,厚重的泥炭层,记录着数万年雨雪风霜。它们至今仍在阻挡着漫漫风沙,默默地为人类弭灾造福。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记,更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显得壮丽而神奇。

第一次对海拔有概念,是因为去了“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的四川黄龙风景区。黄龙与九寨就像一对隐藏在山水间的闺蜜,若即若离,而她们间的亲密关系则是由源源不断到来的游客创造的。游人就像传递花粉的蜜蜂与蝴蝶,将黄龙与九寨的情意互为传递。

长期生活在海平面的我,因为没有机会抵达高原,对高原的直观体验接近空白,更从未对海拔产生过敬畏。

清晨的黄龙,天气实在是冷,我头戴当地牛仔藏帽,系着长围巾,把带来的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依然觉得冷。汽车沿着4560米的扎依扎嘎神山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前行。沿途见到的所有景色都镌刻着高原的印记,对我来说都无比新鲜。高山天然牧场上,低矮的灌木铺满山坡,硕大的黑色牦牛正在不停地吃草,享受着松潘草原短暂的金秋。车窗外见到的山峦多是顶部,因为海拔很高啊。往下俯看,深谷犹如巨大的天坑,无休无止地下探。这与我过去看山的姿势完全不同,站在地面看山那叫“高山仰止”,而此时此刻俯瞰群山,有点“山高我为峰”的感觉。在这飞鸟难以抵达的高度,我第一次看见了展翅高飞的鹰。这只孤独的鹰在山间不停地盘旋,它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稀少的猎物,还是呼唤它的同伴?它的生存地盘占据着这么高的天空,谁敢与它争雄?从此再见到国画上的鹰,就不会凭空想象它展翅的姿势和傲然的风骨了。


长征途中的牟托羌寨


继续往高处前走,盘山公路经过的山梁上远远地就看到了雪宝顶,导游说这里是岷山最高处,岷江的发祥地,可以下来拍照。高原反应让大家都尽量动作缓慢,不说话或少说话,这就更增添了几分威严和神秘。近乎荒凉的空地上,树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岷山主峰———雪宝顶”。没想到像我们这样的俗人,居然离圣洁的雪宝顶那么近。雪宝顶藏语为“夏尔冬日”,海拔5588米,四壁陡峭,银光闪烁,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山。藏文化中,雪山多被赋予灵性与神话。遥望白雪覆盖的雪宝顶,那终年不化的积雪,像一条巨大的洁白哈达,被岷山主峰托起在蓝天白云之间。

10多分钟车程后就到黄龙景区的山口了。车子停在山口右侧,一位穿着医护人员服装的人上车来,熟练地为大家推荐一种叫“红景天”的口服液,说是喝了可以缓解高原反应。司机补充说,昨天有一个杭州小伙子,30多岁,严重的高原反应,抬下山时人已经没了。大家听后心里都比较紧张,所以有人上车推销“红景天”口服液,我们十人旅行团的闵团长想都不想,立刻掏腰包为大家购买,表现出为民分忧的团长风范。回忆起在黄龙游览的那一天,从走下缆车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进入呕吐状态,“红景天”口服液对我不起作用,重度的高原反应让我缺氧,我是在同行驴友的轮番搀扶下,坚持游完全程的。路上遇到一位东北汉子,看我如此难受,从口袋里掏出“速效救心丸”为我救急,好心人大有人在啊!

大家怕高原反应,都选择坐缆车抵达山顶。下了缆车,徒步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终于来到雪山脚下。不经意间,层层叠叠的五彩池突然就出现在眼前,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的黄龙,被称之为“人间瑶池”,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站在五彩池的源头放眼望去,山谷之中呈梯田状依次排列的彩池,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或蓝、或绿、或黄,有意无意地镶嵌在高山峡谷之中,如梦幻一般。

黄龙景区海拔在3145-3578米之间,一条长约7公里、宽约300米的金色钙华体滚滚而下,宛如一条金色巨龙从莽莽原始森林中奔腾而出。关于黄龙寺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岷山主峰雪宝顶是藏民族原生宗教本教的圣山,那些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池子是人们奉献给圣山的供品。另一种说法,是大禹治水,一条黄龙替大禹作船,帮助大禹疏导江河,后来,黄龙在这方山水间修道成仙。站在这样不可思议的彩池间,什么样的传说都不为过,我都愿意相信。

五彩池一个紧挨着一个,顺着山谷次第排列,环环相扣,犹如一部没完没了的电视连续剧的故事情节。池水没有一丝波纹,水清澈得让人怀疑它的存在,静得几乎令人窒息。仿佛百年千年都不曾移动过,钙化了的池底在光线的作用下,把一池池水染成了鹅黄、翠绿、碧蓝。水漫过钙质堰堤顺流而下,进入下一个钙池,池池相接。钙化彩池大小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或似月牙或如莲花,或圆中套圆或弧中有弧。站在池边,我仿佛听到3000多个彩池用同一种方式、同一个节奏呼吸。

眼前一片金黄色的钙化滩,就是“千层碧水走黄龙”的金沙铺地。漫无边际的金黄色,铺展在乳白色、灰色、暗绿色的坡面上,流淌着薄薄的一层钙华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壮观,也是色彩最丰富的钙华流。金黄色,多么雍容高贵的颜色啊,是身着霓裳的古典女子,依着仙乐弹奏出来的吗?世界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因为水的存在,演绎出透明的灵动与生机。生命之源的水,再一次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近百个水池组成的池群被形象地叫做“盆景池”。“盆景池”是想象出来的。树木盆景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特点,以展示虬劲多姿、苍古雄奇的特色,盆景虽小,在气势上却构成了高、悬、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观。而“盆景池”不种树木只种水,水在池里是永远的主角。“盆景池”里的水不仅圣洁,而且能让你的心愿在这里长出隐形的“盆景树”,使你如若置身梦幻般的世界之中。

顺着曲折的栈道蜿蜒而上,便是“飞瀑流辉”。只见千层碧水,冲破密林,顺坡而下,10米高60多米宽的飞瀑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起伏跌宕,形成数十条梯形瀑布。飞瀑如珍珠连线,接踵而下;如珠帘闪动,影影绰绰。水流被阳光点染,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形成“飞瀑流辉”壮美景观。

流水、流水声,把我们引到洗身洞瀑布。洞口水雾蒸腾,似轻纱曼舞。洞中,水珠滴滴,朦朦胧胧。传说洗身洞是仙人净身的地方,入洞后方可修仙行道。瀑流纵情飞洒,溅起无数水沫。阳光下,藏匿于瀑帘中的洗身洞,若隐若现,仿佛可见达拉门巴高僧,还在洞中打坐诵念。

明代的黄龙寺依山势而建。寺后有一洞,深不见底,洞内钟乳石成像,千姿百态,另有三尊坐佛,身上披满钙化结晶,是人工与天工完美结合的产物。

“明镜倒映”彩池群,有大小池子80多个。这里是女性游客的最爱。她们不厌其烦地对水梳理,恨不得将每一个池子都当成镜子照一遍。本应最先看到的“迎宾彩池”,因为坐缆车上山之故,从序幕变成尾声。“迎宾彩池”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层层嵌砌,深浅不一。和风细雨中的彩池群,流水淙淙,首尾相接,黄龙神韵凸显。

尽管有高原反应,我还是一次次蹲下身去,看那薄如蝉翼,质如泥胎,曲直自如,深浅有度的池沿,总觉得不像是真的。千万年的演绎、变迁、聚集,千万年的浸蚀、堆砌、涤洗,形成了呈梯度上升的黄龙仙境,令人向往,让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