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10: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伍弱文

回归安宁的恒山



悬空寺


恒山,又称北岳,主峰天峰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内,海拔2016米,号称“人天北柱”。恒山附近的水系是无定河(今永定河),古人取“河水无定,而山之有恒”之意而名恒山。浑源县西北有崞山,“崞”字拆开是“祭山”的意思,表明恒山最早的祭台在崞山,也就是说,古时的崞山包括今恒山的主峰天峰岭在内,恒山的最初称呼是崞山。

早在西周时代,恒山附近就有一个叫恒山镇的古镇。访恒山,第一要访的是恒宗殿。恒宗殿是祭祀恒山神北岳大帝颛顼(zhuān xū)的地方,是恒山的主庙,属原始巫教。

出浑源城南不远,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浑水从金龙峡中奔腾而出,注入桑干河中。河岸一处峭壁上有醒目的“恒宗”二字,每字长宽均约6米,据说是明代人的遗迹。往深处走,闻名遐迩的恒宗殿就在天峰岭的半山间。恒宗殿,亦名贞元殿,又名元灵宫,俗称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1502年)都御史刘宇奉孝宗皇帝御旨兴建的,大殿位于天峰岭半崖峭壁间。这组建筑群包括藏经楼、更衣楼、钟鼓楼、青龙殿、白虎殿、崇灵门、二郎庙,大殿内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北岳大帝的姓名,古今说法混乱。最早的说法,如《恒岳志》云:“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

恒山最原始的主管神是颛顼,风姓,主管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虺昆虫等属。宋真宗追尊颛顼为“安天交圣帝”,配祀静明皇后。颛顼在成为神以前,原为“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云:“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 可见,桑干河与古地名穷桑还是有联系的,从中可分析出,颛顼的封国治理区域是今天的海河流域,其封国的国都在恒山附近。现今的每年四月初八,恒山有传统的热闹庙会,祭祀北岳大帝。

往西去可抵翠屏山悬空寺。悬空寺是一座“躲”在山中的古寺。远看,寺庙像是长在崖壁上的一丛彩色蘑菇,又像是一个挂在半山腰的木质吊脚房,风吹微动,水淹不着,雨淋不到,山上的滑石也打不中,怪异得很,算是一个宗教奇迹。在寺中走动,晃悠悠的,有几分心悸。不知那些和尚、道士在这样“危如累卵”的寺内如何安心念经?

据说恒山悬空寺始建于491年,那时是北魏王朝后期,有一个叫拓跋宏的北魏皇帝,将天师道迎至此处,建了这么一个险寺。此后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远隔人烟。“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将一个平面延展的寺立体叠层化,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它。寺的重心撑在坚硬的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设计都非常精巧。寺内有神像八十多尊,神像的设计也以轻巧为原则,如三个主神像是空壳神像,即先用泥做成模,缠上布,涂抹上漆,再从底下挖掉泥。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五岳之中,恒山深厚的战争文化、宗教在战乱夹缝中生存的“躲”文化以及北岳大帝古巫文化,是其他四岳所不能及的。相比其他四岳,恒山显得素朴古拙,不显山露水,有一种独特的低调。这种低调的气质,与它的战争环境有关。古时的恒山是军事要塞之地,往往一年之内,关塞数易其主。寺庙稍有露脸,比如造一个金佛、银佛什么的,说不定还没造好,就被对手抢走了。这样,就不难理解悬空寺之所以必须“躲”在山崖间了。

现在的恒山,已经回归安宁。它的壮美终究是藏不住的!



傲立云天



壮美如画



景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