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7 15: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项华宗

文天祥在连城的足迹




历史上有些仁人志士,在国破家亡、大敌当前的时候,还想到为地方做些实事好事。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曾率部驻扎在福建连城县三个多月,留下诸多佳话和史迹。

宋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兵大举南下,从江西、福建南平两路夹击汀州,知州黄去疾又有降元之心。为保护年幼的宋昺帝,文天祥只好率部从汀州转移,前往龙岩、漳州等地。他们在连城具体行进路线是沿着汀江上游古驿道经新添铺(今连城县四堡乡)抵连安铺(今连城县北团乡)后进驻南顺里(今连城县隔川乡),再移至河源里(连城县今朋口、宣和一带),最后从新泉、庙前移兵龙岩,其间在隔川和朋口驻扎了三个多月。《福建通志》第二十六册载:“宋景炎末祥兴年间(1277-1279年)在连城县南顺里(今隔川),文天祥随帝昺驻屯隔川经月。”

隔川有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要塞,文天祥除用作军事布防外,还在岭头交通要道之地,劝募乡民集资建亭,以利行人避雨休息,称之为“茶亭”,茶亭正面有文天祥挥毫撰写的“龙山福地”四字,笔迹苍劲雄浑、洒脱自如,行人赞叹不已,遗憾的是在开辟连宁公路时被毁。

在隔川石子岽脚下,有一块地势较为平坦,绿草如茵的坡地。山背松林茂密,荆棘丛生。民间传说,宋昺帝和文天祥一行外出归来,由于途中遇雨,衣服淋湿,到该地休息时恰好雨后天晴,昺帝同众将士一样,立即解衣晾晒,后来众乡人称此地为“御衣坪”。

文天祥连环画


在隔川乡另一个叫窑前山(又称摇钱山)的地方,文天祥看到此处土质优良,让部属传授烧制瓷器给当地乡民。乡民们通过传授,掌握了取陶土、制坯、生火、上釉等系列生产工艺,至今仍世代相传。上世纪60-80年代,群众扩建和修建公路、建造民房、开垦荒地等都曾挖到宋窑遗址多处,也曾发掘出当年生产的青砖。1966年当地群众在该山场清基盖房时,挖出旧窑址和一批大小不一完好的壶罐器皿。1976年又有群众挖土时再次发现陶器的碎片,这些古瓷片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宋瓷。

为缅怀文天祥在隔川的功绩,当地群众每年举行“走古事”民俗活动时,把小孩装扮成文天祥形象上街游行。

在隔川休整一个月后,文天祥和宋昺帝经县城抵河源里,又驻扎了两个月。在宿于距朋口5华里的杨城时,文天样见清晨的云雾环绕全村,一轮红日喷薄欲出,霞光四射犹如皇都气势,因改杨城为皇城,当地方言“皇”、“王”读音一样,故群众称此地为王城。

图为灵峰寺遗址一部分,系清道光二十五年重建的黄峰寺庙
 


文天祥率部在王城驻扎期间,有龚、刘、杨三位将军伤重牺牲,葬在王城山岗上,后人在此建了“三将坛”。翻越三将坛山后有一高耸的山岭,文天祥站在岭上心潮澎湃,想起刚牺牲的三位将军,想起在连城相继病死的两个女儿定娘、寿娘,不禁潸然泪下,后人就把这山岭命名为垂珠岭,岭下的那个村庄叫垂珠坝村。后人杨柏元的诗《垂珠岭怀文丞相》,充分体现了人民对文天祥的深切哀思和怀念。诗曰:

河源有岭连荒村,当日移漳将士屯。

苍茫北顾泪沾臆,何啻鲛人双眼眢。

连阳地辟文献缺,空有垂珠名独存。

寒花滴露金宿恨,丛条带雨添啼痕。

文天祥把朋口的一个自然村作为后宫梳妆的地点,后人称此地为上妆店,今人改名为上甘店,即朋口良增村的一个自然村。文天祥在朋口期间,通过传授技艺,使乡民掌握了建窑盆、取陶土、制坯生火、上釉等系列生产工艺,为乡民开辟了一条制陶瓷副业生产的门路。此技艺世代相传,朋口的窑上塅、窑背乾、窑里等地名的得来,都可作为佐证。

民间还流传一则神奇故事,说文天祥驻扎朋口期间,住处附近蛙鸣不绝于耳,打扰了将士的休息。宋昺帝令人捉来青蛙,在其头上用朱笔点了一点,然后将青蛙放回野外。此后,这山坑里的青蛙头上都有颗红点,且不会鸣叫。

这石褿为灵峰寺遗物,据石褿上的温习记载它造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石褿长385厘米,高57厘米,宽92厘米。




文天祥书法


闽西的傅姓、项姓也是文天祥将士的后裔。跟随文天祥的傅以南之三子傅是郎(字正先),曾为南宋礼部侍郎,他奉命留在连城以作日后勤王时的后应。此后傅是郎在“上都河源里大岭背”,即今宣和乡的傅家墙自然村定居,成为闽西傅姓的始祖。文坊村项姓的开基始祖念一郎(号一斋),跟随文天祥自浙西经江西入闽,丙子年冬至汀州。丁丑年(1277年)春,一斋父子随文天祥去龙岩,途经河源温坊村。一斋之子三六郎留下幼子四六郎(小名细悌)托孤温坊村温姓人抚育成长,温姓人外迁后,文坊村基本上为项一斋后裔居住,后地名改为文坊。项一斋成为闽西项姓的始祖。

同属于旧河源里的宣和乡中曹、洋背等村在上个世纪末挖出宋代以前的古钱币1000多公斤,据考证为文天祥队伍离开河源时所埋藏。

在连城期间,文天祥还为连城的钱、谢、傅、吴等姓氏族谱撰写谱序,其中宣和乡吴氏谱序为文天祥于景炎元年秋所写,是该县各姓氏谱序的最后一篇。

文天祥,一个匆匆过客,在短暂的时光里把满腔的爱献给连城,连城人民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