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 15: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西北

秀色可餐的“四菜一汤”——福建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琐记



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现在已名满天下,然而对我来说,它最初引起我注意的不是什么“导弹发射井”,也不是什么“四菜一汤”,而是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里。

一个秋天的中午,我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小吃店吃干拌面,这里很热闹,原先计划要做小吃街,后来没有成功,不过也引来了各色饭铺,食客不断。在我吃面的当儿,有两个年轻人进来用餐,他们边吃边商量什么,后来看出我是本地人,就问:“师傅,这里到南靖土楼要多长时间?”“土楼多呢,想去哪里?”我答。土楼对我不是什么新鲜事,当年在深山当知青时,住的就是土楼,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墙体都有一米多厚。记得我住过的方形土楼,走上二楼进房时要经过一个小厅堂,厅堂摆放着一口棺材,初看有点悚然,后来知道是给老人备用的,习惯后也就不觉得害怕。年轻人想去的就是田螺坑土楼,我听说过这地方,知道十分偏远,翻山越岭的,路很险要,也没有直达的班车。我立刻说,今天你们到不了啦。于是我将了解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年轻人显然是不见黄河心不死,一对铁杆驴友。我只得建议他们先到南靖县城住下,详细打听一下,再前往。我知道当时从漳州乘车直奔田螺坑,山路通畅的话,也要五六个小时。这一对从广东过来,专程想拜谒土楼的年轻人最后接受了我的建议,到南靖县城去了。回家时,我在想,田螺坑土楼到底是啥样?为什么能如此诱惑着远方的旅人。

这就是田螺坑土楼群最初留给我的印象,远是远了一点,但神秘,有魅力。

田螺坑土楼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去的人可就多了,现在公路等级提高了,全是平坦的水泥路,也取直了许多,打通了长长的穿山隧道,从漳州出发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

有一天,陪朋友前往,我们驾着车一路闲聊,谈到土楼的科技含量和民生情怀,因此扯起“导弹发射井”和“四菜一汤”的轶闻。朋友是广东省电视台的,对吃比较感兴趣,就谈到了“四菜一汤”这个名词的来历,谈到中国人好客,上头规定的四菜一汤请客标准满足不了食客的肚皮,于是变成了大盘的四菜,每盘又分成若干道菜,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到了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土楼的山上观景点,步入观楼台,看到眼皮底下的山坳间那四座圆土楼拥围着一座方形土楼,井然有序,端放在绿色的树林间,如四大盘菜和一大盆汤,安静地等待着人去享用。其实人在它们面前不如一颗小花生仁,如何享用得了。活灵活现的四菜一汤,朋友大笑。如此硕大的四菜一汤,岂不喜煞各路神仙。他说,这么形象,难怪口碑这么好,我要是花果山的孙猴子,一定跳下去开荤。我跟着他的话快乐地笑着。当初的土楼设计者,能想得到这群土楼的组合,产生了这样幽默的效果吗?多么美妙的四菜一汤。实际上,这群土楼一开始也是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多年前有卫星从天外巡侦过此处,摄下了土楼群的照片,大概那时的分辨率还不是很高,所以分析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福建南部崇山峻岭的密林中可能隐匿着导弹发射井。一时有些沸沸扬扬,田螺坑土楼就这样不经意间扬名于外邦。想想看,古老的土楼建筑以自己独特的外观衍变为非常现代化的“导弹发射井”,是不是也有些另类的科技含量。

广东朋友十分满意此行,他说大开了眼界,如大自然的清风荡涤于胸间。

远眺田螺坑土楼群


又有一天,我带着新华社和解放军画报的记者来到这里。在观楼台看完后,当地的同志又带着我们沿盘山公路往下开,他说,远距离从别的角度看田螺坑土楼,又是一幅景象。车子带我们绕到了另一个方向的山腰路旁,下车后,在一个围栏处往前上方看。这是一片缓慢上升的山坡,有一片土楼在远远的山腰间浮现出来,有飘忽感。这是田螺坑土楼群的另一种排列展示。这种展示,实际上是角度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它像什么呢?当地同志问。停了一会儿,又自己回答:布达拉宫。他这么一提示,我们立刻联想到迢迢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的拉萨,那座巍峨地耸立在布达拉山上的宫殿。从这里看上去,土楼群的轮廓还真是像布达拉宫。我们都去过拉萨,当然也都游历过布达拉宫。当自己熟悉的著名的藏传佛教古建筑群似乎被施了法术移送云端,又似乎无声无息地降落在这遥远的深山,那种感觉真是奇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两位同行眉开眼笑,他们都是超级摄友,立刻拉开架势,寻觅角度,拍摄这意外的“布达拉宫”。

在这逶迤的山间,如果寻得其他的视角,田螺坑土楼群还会变幻出其他的景物吗?会的。有人说,它像一朵盛开的花;有人说,它像山里咕嘟咕嘟冒出的蘑菇;有人说,它像天上盘旋的飞碟落下来了。总之,它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土楼群”。

这个群体的5座楼都有自己的名字,方形的叫“步云楼”,建于清嘉庆年间的1793年,其余圆形的分别叫“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都有吉祥的意味。它们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上,有错落不一的位置。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它们的组合能让人们在不同的方位欣赏时,看到的是不同的立体图案。还有研究者说,这个土楼群楼与楼的中心距离都是采用接近黄金切割比例的,是有意还是无意?只是这5座楼先后建筑的时间跨度长达170年,现在恐难以考据了。

是不是还能寻找到田螺坑土楼更美丽的图案呢?带着这种好奇,我和两位同行开始了细心的捕捉。当然,在一时一地里打转,是不可能有多大的突破性发现。我们终于还是略带失望地离开了。但是同行信心满满地说,下回再来,住它几天,一定会有收获的。

扳着手指头数,到过秀色可餐的田螺坑土楼不知有多少回了,只是仍然感到,这里尚有美味我还没有咀嚼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