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11: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形似船 名竖写 文史厚重

——记浦源村鲤鱼溪郑氏宗祠

 

 


   周宁县城关,海拔880多米,为福建(或说华东)最高县城,人称其如入“云端”。离城西5公里处的浦源村,有条鲤鱼溪,就历史、文化、风光而言,别的地方很难找出与之相匹比的第二条小溪。特别是这里的

鱼葬习俗、祭鱼文、鱼冢都堪称世界唯一。

1000.jpg

浦源村有座“郑氏宗祠”,独具特色,村民将它与鲤鱼溪并列视为“双宝”,倍加珍惜。

说起郑氏宗祠,得先介绍一下浦源村郑氏家族的历史。

郑氏来自北方。始祖姬友,即郑桓公,乃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弟弟,公元前806年受封于郑,国都棫林(也称咸林,今陕西华县境内)。因治理有方,“百姓皆便爱之”。出于安全起见,郑桓公将族人迁至“雒东”(河南荥阳一带)。公元前771年,犬戎侵犯镐京,周幽王燃放烽火求助。由于他宠爱褒姒之前曾“戏火”失信于诸侯,致使真正遇难时再放,诸侯们以为这位荒唐的帝王故伎重演,均作壁上观,只有郑桓公出兵护驾,最终阵亡。为了不忘故国,郑桓公的后裔以国名为姓(秦以后姓氏逐渐合一),并因社会动乱,不断南迁。宋嘉定二年(1209年),壬戌科进士、朝奉大夫郑尚率族人从宁德八都谷口,搬到周宁浦源,这才“落地生根”。

郑尚的政治背景不一般,祖父郑南,官居朝散大夫,又是宋徽宗的乘龙快婿(殿前驸马)。细算起来,郑尚是宋徽宗的外太孙,“大树之下好乘凉”。然而宋代外患不断,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徽钦二帝被金兵抓到北方囚禁;南宋以来,金兵、西夏兵不断侵扰,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郑尚不依不靠,把家族从相对开阔的地方搬到山区比较隐蔽之处,无疑是明智选择。

郑尚学识渊博,为人正派。他目睹当时腐败的朝政,毅然辞官回到浦源村。

浦源村,三山环抱,一水弯行。郑尚教育族人,要尊重自然,尤其要爱护水源。于是放养了一些鲤鱼,细心照管。这既清洁了溪水,又得到观赏,从此世代相传,创造出“和谐相处、人鱼共乐”的文化,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郑尚尤其注重家族的发展。他认为,根本大计是让子孙了解先祖的优秀品德,并加以传承,而重要的方式是建造宗祠。虽然当时刚刚定居浦源,“白纸一张”,条件不备,但他牢记在心。有一天,劳作累了,靠在柳杉树下休息,睡了过去。恍惚间,梦见自己驾驶一艘大船乘风破浪前进,船上从者很多,金银财宝无数。醒来后,他觉得此梦是个好征兆,遂立下遗愿,交代子孙,待条件成熟时,要在此处建一座像样的宗祠,形状似船,并以那棵柳杉树为“桅杆”。

遵照郑尚嘱咐,南宋初年,郑氏族人草创了一座宗祠,但比较简陋,规模也小。到了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郑尚的第八代孙晋十(字懿显)终于完成了先祖的遗愿,将宗祠的规模拓展、扩大,并提高档次。

如今看到的浦源郑氏宗祠,位于鲤鱼溪下游,5进5厅,一戏台,4个天井,8个厢房,集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宫、庙于一体,飞檐歇顶,凤池藻井,拱斗扶雕,流光溢彩,壮丽堂皇,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几年前,笔者曾参观过。此次赴周宁采风,故地重游,感触良多。

迎面看去,“郑氏宗祠”4个字,自上而下竖写,镶嵌在正门上方,显得与众不同。据古代有关法定,建造宗祠,不仅规制、面积有讲究,祠名书写方式也不得随意。只有皇家宗祠才能竖写,如北京的太庙。一般宗祠都得自右向左横写。否则,就是僭越,会受到处置。郑氏宗祠之所以能享有如此特殊的待遇,原因在于,始祖郑桓公,乃古代国君;浦源村肇基人郑尚的祖父郑南,是北宋驸马,都属于皇家之列。

走进祠内,最先看到的是面向厅堂的戏台。每年正月初一、三月初三,郑氏族人祭拜祖宗,都要演戏(一般为传统的北路戏)。宗祠包含“戏院”,场地就必须大。原有宗祠小,难以做到。为此,他们想出的解决办法是,延伸宗祠的纵深,直至5进,长108米,这不仅满足了聚会、看戏的需要,也使外形符合始祖郑尚的要求,像艘船。郑氏族人还根据船与水的关系,给浦源村郑氏宗祠周边的地方取名。诸如:北面大的盆地为“大洋”,次者为“小洋”,上游为“上洋”,环山之地为“寨头洋”,还有“深洋”“下洋”“坂头洋”,等等。另有溪流称“东洋”。 这样一来,浦源村完全为大大小小的“洋”所包围,可谓“一片汪洋都不见”;郑氏宗祠这艘巨轮,则航行在辽阔的海洋上。如此巧妙的设计,别出心裁,它喻义浦源村郑氏族人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

过了戏台,但见祠堂上布满匾额、楹联、神主牌。我问当地同志,“文革”期间,这些旧时的东西都属于破除之列,怎么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他告诉我,村里老百姓在风闻红卫兵疯狂“破四旧”时,先下手为强,不约而同地采取行动,将这些神主牌、匾额、楹联等“盗”走,藏在外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如隔墙中间、天花板上、山洞里,甚至邻村亲戚家),终于躲过了一劫。

听罢介绍,我们不禁笑了起来,并称赞道:还是群众最聪明!

如今,这些劫后余生的旧时物,都成了珍贵的文物。

正厅的神龛,供奉着浦源村郑氏祖宗的神主牌。居中的是始祖郑尚的祖父郑南夫妇,然后是郑尚夫妇。两侧神龛,分别依辈分陈列着历代各房之神主牌,共136座。每个神主牌都由底座、牌身、牌顶三部分组成。底座,雕刻着许多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如“八仙过海”“西游记”“桃园三结义”,非常生动。牌身则简明列出神主的先祖及后裔的名单。牌头多为镂空龙头木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神主牌,不仅记录了浦源郑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史实,还是精妙的艺术品。  

各大厅主梁及两边房梁上悬挂的96面匾额,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忠孝、仁义、敦行、文教、贞节、忠勇6类。诸如,宗祠大屏门上方高悬的“义门济美”,由明洪武年间的状元吴伯宗题赠,颂扬的是郑氏第8世祖晋十公忠孝仁义,乐善好施,拿出家中的巨款为乡亲纳税;还帮患者就医。“西社惟平”,说的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侵犯,郑氏第13世祖郑德厚、郑仁三组织村中民众英勇抗敌。郑仁三壮烈牺牲,遗失头颅,族人以铜铸之首代之,并举行隆重的葬礼。后世称其墓为“铜冠代戴墓”。

厅堂上128支大脊柱和两旁支柱上垂挂的黑漆板联,则集中反映了浦源郑氏族人800多年来,诗书传家,明教敦伦,急公奉法,孝悌睦邻,勤俭节约等美德。诸如,“忠义为怀毁家纾难标清节,恫痹在抱济世扶危播美名”。上联“忠义为怀”,说的是郑氏族人以忠孝仁义为传统,世代相传,努力实践,以求达到高境界。“毁家纾难标清节”,说的是郑氏第14世祖郑方三的事迹。明末,清兵南犯,郑方三毁家纾难,以助军需,后来被捕,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下联“恫痹在抱”,说的是郑氏第15世祖郑大雅,母亲病笃,他亲尝汤药,日夜服侍,还曾割股和药。“济世扶危播美名”说的是,郑氏第13世祖郑爱三,济困扶贫,还独资兴建万福庵,创办南山书院。

总之,郑氏宗祠具有历史价值的匾额、楹联与神主牌,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难怪它与富有盛誉的鲤鱼溪可以相提并论,甚至被视作“历史人文博物馆”。至于郑氏族人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保护这些文物,了解后发现,既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想以此为资本显耀身世的不凡,更非出于摆设、点缀的需要,而是当作“教材”,进行家族美德的传承教育。用心可谓良苦。

家族美德的传承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之一,宗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浦源村郑氏族人一贯重视宗祠工作,付出很多,效果显著。这次采访,所见所闻,让我对他们充满敬佩之情。

写作此文时,派生小诗《赞浦源》。虽然浅陋,但有感而发,还是把它抄录于后,作为结束语。具体内容如下:

天下奇观鲤鱼溪,世上罕见郑宗祠,

一隅独拥双胜迹,直教游人忘归期!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