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7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水浒遗迹今安在


水泊梁山

去年秋天,有机会到了鲁西,《水浒传》中的故事许多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故事发生地如今能否找到遗迹?怀着好奇的心理,我们寻访了几处《水浒传》故事发生的地方。

梁山泊

首先当然要看梁山泊,因为那是108位好汉聚义的神奇地方。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就是当年梁山泊的所在地。《水浒传》第十一回描述梁山水泊时,是这样讲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阻挡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鹅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我们的车子行走在一马平川的鲁西大地上。原先我一直认为,梁山泊一定有水,有湖,八百里水泊嘛!可当我们的车子停在梁山脚下时,才发现当年的水泊早已荡然无存。书法家舒同“水泊梁山”四个大字就镌刻在山脚下石崖上。施耐庵的高大塑像屹立在山门前的广场上。

八百里水泊,九百年时间,如此变迁。“沧海桑田”,变化太大了!不禁令人对此地是否“梁山泊”原址产生怀疑。当地人似乎看出了这一点,就为我们介绍起梁山泊演变的过程来。梁山,原本叫“良山”,据史书记载,汉刘邦的孙子梁孝王刘武,建都于离这里不远的商丘,常来这里打猎,公元前161年病死后,葬于此地,良山从此改为梁山。梁山泊又名梁山泺,是梁山地区的一个大湖,由于黄河泛滥,河水注入湖泊,使湖面扩大,形成方圆八百里的一个大水泊。宋、元、明、清以来,黄河多次决口,河水入湖,泥沙沉积,湖底升高,渐渐地,当年的“沧海”终于变成了今日的“桑田”。他们还介绍说,1958年,当地农民在此地挖河时,发掘出一条七丈多长的木制兵船,船上铜铣铸有“洪武五年造”字样。这说明,直到明初,梁山周围还是“深港水汊、芦苇草荡”,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当年水泊景色是一致的。

聚义厅

听完介绍,我们开始登梁山。梁山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头、青龙山四个主峰组成。当年水浒英雄的大本营——梁山寨和聚义厅就设在虎头峰顶上。虎头峰不高,海拔仅197米,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山间有土的地方如今都种上松柏,看上去郁郁葱葱的。上山的路只有北麓一条狭窄蜿蜒的山路,我们顺着这条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去寻找梁山英雄聚义的遗迹。据说脚下这条路,就是当年梁山好汉上山的路,称之“宋江道”。山腰有一条狭窄的山梁,连接着南北两个山峰,东西两侧则峡谷峭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就是当年李逵镇守的“黑风口”,黑风口地势险要,且风大,“无风三里浪,有风刮掉头”,故为梁山北边之咽喉。如今这里立着一尊李逵塑像,盖起黑风亭。从亭上眺望,当年水泊已成一片平地,令人遥想当年英雄渡水上山的情景。山脚下有个村庄,据说就是《水浒传》所写的王林酒店所在的杏花村,当年梁山英雄朱贵就是在这里负责联络,有人投奔梁山或有什么消息,他便向黑风口射一支箭。镇守黑风口的李逵,也时常来杏花村喝酒,往往一醉方休。

黑风口往上攀登可直抵虎头峰,沿路可见石砌残垣,据说这是当年梁山寨外围墙基,当年整个山寨面积约一二十亩。再往上走,远远地就看到“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在空中飘扬。这就到了“聚义厅”遗址。如今,除了残垣断石,遗物已难寻觅,仅在遗址前一块平滑的石面上看到一碗口大的石窝,相传是当年起义军树立“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旗杆窝。边上还有一口水井,曰“宋江井”。近年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宽敞的木楼,曰“聚义厅”,门前楹联曰: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厅内依序排座,摆放着108位梁山好汉的木制名牌。“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面对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发生在这些好汉身上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人重温了一回《水浒传》。

景阳岗

景阳岗

武松打虎的故事经《水浒传》的描述,几乎家喻户晓。故事发生地阳谷县因毛主席在一篇文章的批语中写道:“要知道,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而声名远播。我们慕名来到与河南交界的阳谷县,寻找景阳岗。

问起景阳岗,当地人都知道。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县城东南面黄河边上的张秋镇,景阳岗的原址就在这里。当地人介绍说,景阳岗原名东沙堌堆,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崖,古木参天,人烟稀少,有九岭十八堌堆之称。后周显德年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周世宗派宰相李谷来此治水,因积劳成疾,病逝,葬于此。周世宗钦赐御碑一通立于墓前,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岗,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颂李宰相。”此诗前三句尾字倒念为“景阳岗”,后人为纪念李谷,遂将东沙堌堆改为“景阳岗”。

如今的景阳岗,已不见当年沙丘起伏、古木参天的景象,而是建起了一个占地500亩的景阳冈公园。园内有“三碗不过岗酒店”、山神庙并贴有印信榜文等,还植草造林,营造“原始森林”,努力再现当年山岗的情景。当地人告诉我们,景阳岗一带还是“龙山文化城”遗址的一部分。该城址于1994年出土,总面积3万平方米,城由两个夯筑台基组成,大台基9万平方米,小台基8万平方米,距今已4500多年。城址还发掘出上千件陶器。据专家考证,这座龙山文化城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城址,被推断为舜帝的都城,是当时经济、政治的中心。由于故城的发掘,部分地改变了山冈的原貌。

当年武松打虎的遗迹,还能找到一二处。一是在公园武松庙内陈列的“武松打虎处”石碑,这块碑出土于1958年,经金石专家鉴定,为南宋初年所立,而武松打虎发生在北宋末年,打虎时间与立碑时间相距较近,由此断定,武松确有其人,打虎确有其事。这块碑是武松打虎的唯一历史见证,成了镇岗之宝。二是一块青石板。《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在写武松打虎前情形时有这么一段描述:“武松走了一里,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捧在手里,闪在青石边。”在“武松打虎处”复制碑前,我们看到一块大青石,表面光滑,有单人床一般大小。据说这就是武松当年休息的“光挞挞大青石”。

狮子楼

狮子楼

《水浒传》中写的狮子楼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故事就发生在阳谷县。狮子楼坐落在县城中心的大街上。楼北的一条街就叫狮子楼路。如今的狮子楼是1958年后在原址上按照北宋风格重修的,两层五间三进深,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二楼匾额上的“狮子楼”三个鎏金大字为茅盾先生所题,门柱上楹联曰:“惩恶除害英雄浩气贯日月,阅古鉴今斯楼坦荡警后人”。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对武松斗杀西门庆作了细腻描述:阳谷都头武松,提着潘金莲首级径奔到狮子桥下酒楼来,“撞到楼上,挑开帘子,钻将入来,把那妇人头望西门庆脸上掼将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右手早捽住西门庆左脚,叫声‘下去’……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武松涌身望下只一跳,跳在当街上……看这西门庆已自跌得半死,直挺挺在地下,只把眼来动。武松按住,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来。”狮子楼原本是西门庆修起用于饮酒作乐的地方,想不到却成了他葬身之处。

关于西门庆修狮子楼,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西门庆作恶多端,常被恶梦惊醒,疑神疑鬼,惊吓成疾。一云游僧人告诉西门庆,必须在宅外修一高楼,楼前放置石狮,方能驱邪镇鬼。于是西门庆花重金盖起二层土楼的狮子楼。楼前安放着四尊怒目圆睁、形态逼真的石头狮子,这些狮子如今犹在。据说古代做官人家为了显示尊贵,常在门口摆放两尊石狮,而西门庆楼门前一下就放置了三雄一雌四尊石狮,其权势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恶贯满盈的西门庆,放置再多石狮也难逃惩罚的命运。狮子楼却因发挥了扬善除恶作用而千古流芳。

近年,当地人还在狮子楼边上建起了“狮子楼旅游城”,盖起了诸如王氏茶坊、武大郎炊饼铺、西门庆绸缎庄、西门庆豪宅、戏台等一座座仿宋建筑。徜徉其间,仿佛进入北宋当年情景。“狮子楼前面是一部《水浒传》,后面是一部《金瓶梅》。”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水浒传》《金瓶梅》两部文学巨著故事发生地的阳谷县,如今更加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