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4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谢华章

石桥村寻古


石桥村是一个客家村落,也是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北角。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书洋溪和三团溪两条溪流从村里蜿蜒穿过,古民居临水鳞落,独占风光。

土楼民居与山川辉映

早在明代初期石桥村就散居着罗、林、程、薛、陈等几姓人家。经过500多年的繁衍,石桥形成了溪背垟、长篮、洪坑坝、望前4个自然村,人口1100多人。

石桥村呈团状分布,在500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共建造了20多座土楼,形态多变的土楼像是从溪石滩上自然生长出来,美不胜收。清晨,一座座土楼民居影影绰绰,忽隐忽现,好像海市蜃楼,蔚为奇美。

最有特色的土楼是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的长源楼,这座典型的长方形土楼建筑依陡峭的河岸坡壁地形而建,楼先是从河床起建一道长46米、高5.2米的卵石挡土墙,再用巨大的水冲卵石填出大约长46米,宽14米的房基,楼体长36米,宽12米,正房与倒座均为11间,内院围成一个窄长的天井。前排房子只1层,左右两边稍高,像是坐椅的扶手;后排为正房,高3层,像是坐椅的靠背,楼临溪而建,溪水长流,源源不绝,所以称为长源楼。因楼宅地不是一个平面,而像梯田那样有几个段差,以卵石砌起的墙础露出光灿灿的积石面,极富野陋古朴味。日本建筑学家会把它称之为“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配置的杰作”。

顺裕楼是南靖县最大的圆土楼,楼后翠绿的山峦,远近重叠,云蔽雾绕,构成硕大的水墨画背景。顺裕楼楼高4层,里面的天井大得就像是一个足球场,全楼共有房间368间,倘若在楼内每个房间住一天,一年还住不完呢。楼名取“顺时纳祜,裕后光前”之意。顺裕楼的大门石枕雕饰独具匠心,耐人寻味,门框石枕正面饰以浮雕麒麟,左右两面饰以浮雕牡丹,这些石枕饰物与粗糙的墙体相比,显得高贵华丽。

石桥人的农工商贸意识

凭着这可耕、可樵、可居的山水相宜环境,石桥人默默地耕耘劳作。他们不仅利用河谷形成的大片肥田沃土种植水稻,而且引进种植马铃薯、番薯等粮食作物,粮食实现自给自足,染料作物蓝靛、红花、紫草以及烟叶等价值高或紧俏的经济作物也在石桥落户,并大面积种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个山高林密的村庄,山上有大面积的松林、杉木、樟木、竹林,清朝中期,沿海便有很多船厂派人到这里买木材,因此石桥人除了农耕外,许多人还从事贩运竹木的生意,随船到漳州、厦门甚至出洋。

与外界的接触,使石桥人萌发了商品经济意识,他们沿着溪边建造了10多座造纸作坊,装上水轮,用满山遍野的竹子为原料,车水生产包装纸、二连纸、黄裱纸,大的作坊一池竹子一次可生产四担纸,一担七八十斤。三团溪岸的小路旁,那一个个古老的作坊遗址至今犹存。有了一些积蓄的石桥人,又在村里建起了多家机织本色洋布漂染加工作坊和布店,开始自己织粗布,自己漂染,再缝制成衣,而今走在那弯弯的河道上,偶尔还可看到被废弃的染布用的“踹石”。

随着手工业的发育与发展,到村里谈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石桥人又开办了杂货店、洋货店、烟纸店、香纸店,河岸两边,土楼内外,店铺林立,商贸繁华。

笃重文明教化的传统思想

南靖土楼有“文化扑茂,甲第巍科,为数郡之冠”之称。据石桥村张氏于清光绪末年修编的《清河张氏族谱·望前大高溪派谱》谱载:石桥的张氏十世祖文静公“诗书训子,耕读家声,宗族坊表,乡里楷程,美哉我公,宜其书香继起,然后昌荣。”可见石桥宗族中读书的风气很盛。十三世祖张子谦、张子望两兄弟还建了一座专门供子孙读书的“逢源楼”,这座长方形的土楼,有上下堂、厢房,上房为三层,二三层以上做出挑外廊;下房单层,中间是天井;全楼21间房,平时学生就在底层读书、活动。第十八世张开万和张开进两兄弟,也建了一座三合院式的学堂“步云斋”,学堂正房七间,上下两层,子孙们在厅堂里上课。“步云斋”联为:“步武安祥循序进,云龙变化任高飞”,以此鼓励子孙。当时石桥村的“族规”规定,凡考上秀才和举人的,宗族予年给予奖励七八石谷子;考上进士,每年奖励七八十石谷子,并从公田中拨给部分田亩作奖励,还在大宗祠前竖立石龙旗杆,以示表彰,所以族人崇尚读书蔚然成风,逢源楼于清道光年间出了一名进士,此后还出过一名贡生;步云斋清末也出过一名文秀才和一名武秀才,让石桥村风光一时。

淳朴民风维系石桥人的精神生活

敬祖睦宗是石桥人文化心理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产物。村里建有一座张氏大宗祠,名曰东山祠。它为上下堂五凤楼结构,上堂为祭厅,供奉石桥张氏前4代祖先。祠内砖石雕刻精雕细琢,花草禽兽以及多种祥云人物的几何图案应有尽有。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三十,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五为祭祖日,其中腊月二十九、三十日的全族祭祖活动规模最大。祭祀时,祀厅柱上要贴红对联:“追吾祖功吾宗登其堂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入斯室惟孝友于”。村民在祠堂前摆放供品,焚烧冥币香烛,燃放鞭炮,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十分热闹。逢五或逢十整年为“大祭”,宗祠还要请戏班来演大戏,祠堂除了祭祖外,还是宗族举行集会和娱乐的地方。每逢宗族有重大活动,一般都在祖祠前举行。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次比较大型的全族性活动,石桥人要聚集到祠堂前闹花灯、放焰火,看戏班演出。

石桥村有许多庙宇,如永济宫、丰稔堂、公王庙、土地庙等。公王庙专门用来做“春福”和“冬福”,“两福”是石桥村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据老人介绍,明朝末年,土楼山区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土楼人请道士打醮,无奈瘟魔依旧横行,为祈求平安,乡人请保生大帝来降疫,瘟疫才得以禳解。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的重阳节后,土楼人都要敬神演戏,以谢神灵,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作大福”习俗。以农耕为主的土楼人,为得到一个好收成,便不断祈求神的保佑,春天许愿,秋天入冬时还愿,感谢上苍的保佑。春福迎神时,全村人举着旗幡,抬着神轿,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地来到供奉保生大帝、圣王公民主公王的水尾庵,把神像请进神轿,抬回公王庙,神到庙里,由“头家”献上供品,宣布祭祀开始,并由道士唱经作法。第二天一早,全村上供,主供有猪、羊、鸡、鸭等,道士作法,百姓焚香,许愿开始。冬福的时间在农历十一月中间,也就是秋收过后,仪式与春福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