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8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克文

“三宝土不可图”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始建于唐,鼎盛于宋,衰微于元,重兴于明。

明嘉靖年间,沿海地域,受倭寇侵扰,1555年,万福寺被抢掠一空,焚毁殆尽,千年古刹,成荒野之地。

1567年,明隆庆元年,正圆禅师,志图恢复,上京请求御赐藏经,重建宝刹,无果。其徒孙兴寿、兴慈二僧,承师遗愿,驻京奏请,得内阁首辅叶向高举荐,神宗万历,御赐藏经、黄金、紫衣等宝物,黄檗山万福寺,得以重建。

1614年,叶向高请辞获准,告老返乡,捐银400两,建藏经阁,万福寺日盛一日。 一天,二位禅师,跨出寺门,走遍黄檗山十二峰内外,从寺前旧址,到南阳田,从擎湾洋,到陈白洋,他们记得这一带当年都有寺业田地。后来倭寇暴行,寺毁僧散,田园均被乡绅、乡民占有,现在还无法讨回。他们谈论着,到了相府拜访,请相爷到寺一趟,讨回寺业田产。叶向高欣然答应。

梧瑞十一墩的乡绅、乡民,听说相爷大驾亲临,人人奔走相告。乡绅、富家,更是早早来到,期盼托贵人之福,求个好运,图个吉利。

一大早,寺院住持、禅师,一字排开,双手胸前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叶向高寺前落轿,步入山门,跟班随从,分立两旁,宾客刚刚落座,住持亲自奉茶。叶向高年届花甲,精神抖擞,谈笑自如,不断向住持、禅师发问,从黄檗十二山、十五峰,到洞、石、岩、岭、池、潭,一一问过;从大雄宝殿、天王大殿,到藏经楼、钟鼓楼、学事掌、应供堂、法堂、禅堂,处处细看。

两鬓染霜的叶向高,在住持、禅师的陪同下,和大家一起,把万福寺看个遍,他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这时,他要了文房四宝,随从磨墨展纸,他凝神静气,挥毫疾书,舒展自如,“千古祥云临万福,九重紫气盖三门”,十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刚柔相济,抑扬分明,如青松刚劲有力,似杨柳龙飞凤舞,为山门留下万代墨宝。他放下笔,又久久凝视着这副对联,哈哈两声,给大家拱手作揖,缓缓走出山门。

寺方的住持、禅师,大吃一惊,个个面面相觑,相爷说好了,到寺一趟,讨回寺业田产,怎么一句没说,就急匆匆地走了。在这么多的乡绅、乡民面前,怎么好说呢?只好瞪眼干着急,跟在后面,送送就是了。

不想,叶向高走出大门,又急匆匆地返回,大家不知何事,以为是他掉了什么东西没拿,只好跟着进来,只见相爷走到大雄宝殿正中,十分严肃地举起双手,慢慢弯下腰,重重地往衣服的前襟,不断地用力拍打,一下、二下、三下……把大家都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一位乡绅,大胆上前一步:“敢问相爷,这是为什么?”叶向高满脸严肃,高声对大家说,“三宝土,不可图。”说完,大步流星地往外走,上轿而去。那位大胆向相爷发问的乡绅,满脸羞愧难当,急忙转身,面对高大的如来佛像,立即双腿下跪,叩头顿首,喃喃自语:“相爷连沾衣的尘土,都要归还三宝,我何脸面,占有寺业田地。”

黄檗山万福寺的山园、田地,从此收归寺有,成就了这个寺院最辉煌的一页。

注:“三宝”佛教指佛、法、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