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银光耀古今
李治莹
在初秋明亮阳光和一路茂林修竹的伴随下,很有学问的周宁县博物馆郑馆长,引我穿村过镇地来到李墩镇芹溪村。当今的美丽乡村,千年前的古银场,处处见古迹,步步有故事。一进村,就见一小井,筑在井壁四周的青石,原是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一位巡抚竖立的石碑。经切割后砌成方井的,细察依稀的碑文,说的就是银矿之事。举步前行,稍不留神,步履就要踩住数百上千年前打磨银矿粉用的石磨。流连村中,握手迎面而来的村民,寥寥数语,便知其上祖就是银矿上的矿工。一座小小村寨,拥有18姓氏,多为古时各地聚集于此矿工的后裔。弯道与芹溪近邻的楼坪村,30多座古民居,虽是各朝代在天南地北经商发达后立起,但其中不乏当初采金掘银人积蓄所建。一爿村落、一片山崖、一眼洞穴,似乎都在告诉世人,这里与那里曾经发生过的千万个故事和无数的传说。翻开有形或无形的历史大书,即刻就从脑海中晃悠着虚虚实实、如同当今电影镜头一般的影像。那时那刻,旷远浩渺的过往云烟,或许会这样在眼前缥缈……
在遥远得难以想象的晚侏罗纪时期,地上恐龙、天上翼龙,群兽狂啸,怪禽横飞,一片杂乱的世界。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火山喷发,让无山之地隆山,无水之洼流水,世界在不断地“变脸”。又一个混沌的昼夜来临,倏忽间,地光闪、大地动,山崩地裂,大雨滂沱。随着一阵强光,又是声声巨响,那时那刻,炽热的岩浆奔腾上涌,形成网脉状、角砾状矿体和硅化。一亿数千万年前隆起的山峰峻岭中,瞬间藏匿着几多宝藏?!最是峭壁如削的火山岩墙状峰石门山背后,山梁起伏、峰峦跌宕。大地震后,左冲右突的岩浆深入地层,化作白如光、灿灿然的银矿沉甸于山体之中。于是,亿万年前的周宁就已经得天独厚、得地有银。乾坤挪移、星辰变幻,一个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如同万花筒瞬息万变。千千万万年之后,大地草木葱茏,田园村舍点缀其间,人们始之主宰着这个世界。
夏、商、周、秦、汉、三国……直至北宋初年,一轮又一轮遥远的漫漫岁月之后,聪灵的周宁人发现山中藏宝,隐金含银数十公里。初始只是小股山民零敲碎打地在表层浅处挖掘,时有收获。秘闻不秘,不胫而走,传扬于外,引来八方四面的掘宝人。民众自发的采银热,虽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僻岭,或许是好事传千里,竟让朝廷知晓闽东方向藏有珍稀金银矿,龙颜大悦之中当即颁旨。其大意为:广袤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大宋之疆域,闽东银矿理应由官家掌管……如山的圣旨昭告天下后,周宁石门山一带的银矿就由官家接管。一时间,银山上坑坑朝天、洞洞开掘,热气蒸腾。但凡开设的银矿或是银场均以“宝”字当头,“宝瑞”“宝丰”两大银场,也就从多个银场中脱颖而出。单是宝瑞银场从宋元祐年间崛起,到靖康年间衰落,在此期间,最高年份白银产量高达44万两,银光闪闪于天地。而宝丰银场之大,竟然可容纳两三千名矿工,“走路3000客,坑中400人”,或是“井下3000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的民间所传,虽有夸张之嫌,却也折射出鼎盛时期曾经的繁荣。
当时银矿下溪涧纵横,水源充沛,这就给银砂的淘洗筛选带来极大的便利。银山银矿之下的溪流,被掘银人和制银匠们直接称之为“银溪”。后来,朝代更迭,银溪曾一度更名为“勤溪”,后又称其为“芹溪”,且一直沿用下来,不再变更。就在这么一方只有流水汤汤,不见田园人家的地方,因为抬头见银山,让远远近近的掘银人相聚于此。由昔日的孤村野岭到人声鼎沸,继一代又一代开枝散叶后,人众物丰,这里也就天然地形成一方山中闹市。
岁岁年年,周宁的贡银从宝瑞、宝丰等银场中源源不断地进入朝廷和各级官府。为能最大化地获得,官府管辖层层叠叠、步步严苛。时至明永乐元年(1403年),天下祥和、国力鼎盛,民生温度徐徐上升。在此大背景下,朝廷专命中官(皇城内的宦官)、御史(监察之官)各一员,于银场内外监督赋税岁纳银1950两的征收。正统九年(1444年),增至3090两……然而,好景不长,纳银量的不断加码,无论银场还是矿工,都不堪重负。最是苦于矿脉日见微细,有的矿脉已近枯竭,无银可挖,但岁课纳银有增无减,银场上下叫苦不迭。疲敝困惫的矿工,在既糊不了口、更养不起家的境地中,趁官府监管不备时卷铺出逃者屡见不鲜。其间有不少拖家带口的山外流民,为了不至于饿死,只好斗胆私开银矿。
但那时明政府有严令,但凡民矿皆收归官有,对私自开矿者抓捕后劳役或发配边疆……在民矿队伍中,力量强盛的当是浙江庆元的叶宗留,其人自幼习武,精于搏击。虽一度在处州府衙当隶役,但因家事变故翻山涉水出走天涯。为了活命,不顾官府禁令,聚众在宝丰场等地开矿谋生。但朝夕辛劳却所得甚微,难以糊口,就在三餐不继的艰困中,惊悉官兵千人已进入矿区剿捕。性格刚烈的叶宗留,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奋起反抗,率众起义,痛杀官兵。一时间,贫苦的矿工一呼百应,拥众数千。一不做二不休的叶宗留,索性在银矿山上飘起旗帜,引领以矿工和穷苦农民为主要力量的造反队伍,从山上挥师于闽浙赣三省边界,与福建邓茂七义军互为呼应。所到之处,惩戒贪官,杀富济贫,轰动朝野。大为震惊的明王朝,火速下旨围剿,命御史柳华提督率重兵围歼。已人多势众的叶宗留拼力抗击,大灭官兵威风,提督劳师无功。明王朝再派都御史张楷统军6000人、骑兵数百,一时间风声鹤唳。叶宗留虽率起义军顽强抵抗,但在官兵八方四面的包围圈中力不可支,不几日义军便死伤大半,叶宗留则在江西铅山黄柏铺中流矢身亡。
一代银矿矿工起义军领袖虽然魂飞天外,但给历史留下一面曾经飘扬于矿山的起义军旗帜,也晃动着一位不屈的身影。有如《三国演义》中所唱: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旷野星空,有哪一颗星属于叶宗留呢?倘若天上的叶宗留有知,或许会说,敢于“担当生前事”,又“何计身后评”!
千百年前,以宝瑞、宝丰排名前列的众多银矿、矿洞和数百个矿坑几度春秋,几度风雨。从荒芜的黄尘古道走上山去,绕过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伫立于矿洞前,或走近一个个矿坑,沉思中,眼前或许会迷蒙地闪过一群群辛劳的身影,缭绕着一缕缕当年的缥缈烽烟。在这山山岭岭中,曾经磨砺出多少白银?又熔铸成几多朝廷和各级官府、以及商贾手中那灿灿然的银锭?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曾出现这么一个让人难忘的镜头,一天天老去的乔致庸夫妇到地下银库,把银架上层层叠叠的银锭掀翻在地。那一锭锭的银子,小锭的5两,大锭的居然重达50两。即便是5两的银锭,匍匐在银矿洞里不见天日的矿工们,该在矿洞里挖凿出多少银矿石才能炼制成那么一锭?在《水浒传》中,用碎银子到酒肆中吃酒的好汉不少,就是那几颗几粒的碎银,也得用几箩几筐的银矿石提炼才得到。有文人如是说:苦难的矿工们,用粗糙的双手接过盘古手中的那把铁镐,挖掘亿万年前的神秘,一寸一尺地向前向前……这或许也是古代银矿工劳作的写照。
银矿山中有多少古矿洞、矿坑遗址?那是一段段的历史、一个个的舞台、一摞摞的故事。它们既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在经济迅猛发展、生活多姿多彩的今天,旅游开发于大江南北。古都名城尽是“龙盘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繁华竞逐的画面;高山大川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而今遍布长城内外的美丽乡村,又处处筑起小桥流水,更有富裕人家。而周宁芹溪之上的古银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动辄千年历史,实在是不可多得。天赐的胜地周宁盛夏清凉、冬披银装,又处处峰奇石秀、峡谷幽深,还兼有千年遗存的街巷、廊桥、民俗,以及天下罕见的浦源鲤鱼溪等,可圈可点的旅游景点景区遍及全境。千载古银矿景观的开发一俟成功,让千载银光辉耀着古今,将在旅游业的“锦上”,增添一支斑斓璀璨的奇花。届时,全域旅游在周宁,必定“还看今朝”。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