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09: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 戒

苏州水韵




苏州木渎古镇


苏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感谢机缘的眷顾,这年的秋天,我来到了这个既遥远又亲近的江南水乡。

我们一行下榻在苏州高新技术园区内,林立的大厦、宽敞笔直的街道……哪里还有一丁点苏州的韵味?当地人说,要找最能代表古苏州的,除了护城河就是七里山塘,而这两个地方需要夜游才能找到感觉。说是刻意为之也好,商业造景也罢,人们有时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去追记自己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在日新月异而又日趋同质化的今天。

抵挡不住山塘街的诱惑,披着夜色,循着它的名声而去,一路打听一路前行,在拐过一个弯后,又拐过一个弯,蓦然看见两排红红的灯笼,一座高高的牌楼,赫然写着:七里山塘。它的出现是一种艺术,一种记忆,为的是唤醒和诠释人们关于江南的一个梦。那些江南特有的风情,在泼墨画似的黛瓦白墙上闪烁,随着每一个红红的灯笼摇曳,在每一个转角处乍隐乍现。 七里山塘确切地说是条商业观光街,是苏州旧城改造的成功之作。经典的青石板路,两旁是镂花雕窗的商铺,门楣上的木刻花纹,石柱上的游龙飞凤,砖刻上的历史典故,以及那散落在水居庭院里沉默的石础,冷漠的石磨,古远的石碑,甚至那破残的砖面大门……要不是招牌,你真的看不出是店铺,就像是一座座艺术馆:根雕馆、染布坊、书画馆、古董店……极尽风雅之能事。还有种种五花八门的叫不出名字的手工艺品,一家家店铺看过去,仿佛走进了琳琅满目的艺术天堂。觉得每一种手艺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家店铺都有一番天地。你可以看出当代人改造的痕迹,传导的却是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名城的底蕴。入夜的山塘街比白日多了些静谧和神秘,远远近近的红灯笼渲染出了一种温和的氤氲,让人的声音都不由变得柔柔的、低低的,生怕惊醒了山塘沉睡几百年的梦。每一条巷子都幽幽的、深深的,一眼看不到底,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又唯恐走得太远,错过了更美的景致。驻足聆听,临街逶迤的护城河淡淡的、浅浅的吟唱着不尽相同的、而又哀婉凄美的故事。更见有人借着这夜色、这景致,身着旗袍,手执折扇,一副淑女的扮相,拍摄写真,给过往的游客平添了婀娜多姿的记忆。至此,你才会发出感慨:只有苏州这样的地方才会赋予闲暇以意义!

虎丘斜塔


    不知不觉来到了街中心,那里有古戏台和游船码头,这又是一个让人联想的地方:谁知道那古戏台,曾经上演过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古老的渡口,又惹下了多少柔肠寸断的别泪?当然,现代人的忙碌早已销蚀了多愁善感的情怀。然而,在这古老的渡口,我突然发现,沿岸的建筑是物化了的生命,毗邻的河流是流动着的血脉。山塘街依护城河而建,两者契合得天衣无缝可能夸大,但它的确把“诗意地栖息”演绎到极致。这街与河:一为静,一为动;一为上,一为下;一为晦,一为明;一为参差,一为平缓;一为繁丰,一为简淡;一为刚性,一为柔性;街有人头攒动,河有鱼虾潜底;街留历史遗存,河匿往日情愫;街是堂堂男儿,河是纤纤女子,二者阴阳相谐相得益彰,深得水、居、人平衡之美。在中国见识一条颇具特色的仿造观光街并不难,但要将远久的河流与现代的仿古建筑完美地融合,或许只能在苏州了。

岂止是七里山塘,整个苏州的美都是流动的美。苏州是水做的城,城外四面环水,城内水网纵横,有“东方威尼斯”素称。土地面积848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占42.5%。历史上是水孕育了苏州,苏州又涵养了水。苏州人依水而居,枕河而卧,不仅与水同生、与水共存,还在水文化与生命美学相互观照相互渗透中得到感悟,从而获得了水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如果说七里山塘水居,是苏州人亲水爱水的一个浓缩,那么,苏州无不揽尽天下的灵性毓秀。山塘水居,临河皆有窗有门或有独家水埠,家家户户屋里都有一幅幅天然图画:一窗水色天光,一门长河风景,水埠石阶把水与居融为一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既是苏州人生存理念的选择,也是苏州人文化智慧的选择。也许只有在水上,你才能品出苏州的韵味。

那么,就上船去吧!苏州的游船大多是木质画舫,舫上开着许多临水窗子,伸出手去就可以感觉到溅起的水花。苏州河的水是绿的,是波澜不惊的那种。船和水,似乎来来去去地低低絮叨着说不完的家常话。唯一的遗憾是,现代的马达声或多或少破坏了旧有的情调。

芙蓉榭


耳听清越的水声,面拂湿润的空气,思绪再度飞扬。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进程中,江河等水体不仅为先民提供了饮用、水产、舟楫和灌溉之利,而且还以各种特质和存在方式启迪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并在精神生活、文化意识等方面打下了“水文化”的深刻烙印。《管子·水地篇》中有言曰:“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最早系统提出五行概念的是《尚书·洪范》,其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种原始的五行学说,旨在用五种不同的物质来概括世间万物的本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的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仿佛隐喻在历史长河中,人是渺小的,而无知无觉的水却羽化作“文化精灵”,超越时空,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审美载体。在中国的经典文字中,几乎是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文人的个性、气质、人格都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表露的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是描景色,也可以是抒胸臆,思乡怀古;而离愁别绪在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

缀云峰


“水”赋予了古代文人无比的灵气,而文人们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的精辟论见,又使水变得神奇且厚重。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内涵。“水文化”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奔流不息、百川汇海的写意文化,人对水的依赖、需求正如同一切生物对阳光、空气的需要一样,是来自生命本源的渴求。当然,水寄托了先人更多的是情感的慰藉,水是悠长的,情是醇厚的,水含着情而深沉,情伴着水而绵长,“人生长恨水长东”,水长情更长。

一个人终日与水长相厮守,生命受水滋养,心灵为水浸润,天长日久怎能不渗透水文化的性格特征来!酥软的吴侬软语是其表征,最具代表性当然是评弹了。精细的苏州人,周到地为每个游船安排了评弹演员。几声叮叮咚咚的丝弦,方才还喧闹的船舱里瞬间变得沉静如水了。那是一首尽人皆知的小调《枫桥夜泊》,也是我唯一听得懂曲词的评弹。一曲短短的古诗竟唱得如此百转千回,风情万种。一刹那间我忘记了身置何处,忘记了周遭的美景,忘记了所有的一切,心中只有一片温情的平静,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慢慢地融化,渐渐和脚下的碧水融为了一体。

我终于品到了苏州醇厚的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