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10: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盛

清末古民居 闽中一奇葩




在走进尤溪县梅仙镇坪寨村上洋自然村时,人们发现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古民宅大腹圳厝,面积庞大、建筑独特、建工精致、设施全面、壁画细腻,称得上闽中一奇葩。

这座民宅为萧氏良炳、良尧、良铣、良淦四兄弟所合建,它动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历时16年,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成,占地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围墙内面积达3920平方米,全宅有三堂七幢一书院,宅内共有18个大小厅堂,260多个房间。另外还有不在上述面积内的占地110平方米的三个“炮台”以及建宅时作为工场的土木结构、占地310平方米的“匠厂”。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男女授受不亲的需要,大腹圳厝把全宅分为内外两院,内院为女眷们活动场所,男人不得擅自进入。在内外院之间有门廊相通,却又不能直视。在两幢厢房之间的通沟位置的下过水亭采用小木板条斜立栅栏分隔。前后院即可通风,又不能直接透视。在大厅两旁通往厢房的隔门,门槛特别高,此处悬垂门帘,男人不能随便掀帘入内,自家男人要入内,也必须遵从“未入堂、声先扬”的规定,以提醒女眷们该回避的先行回避。若有货郎到来,只能在外院摇拨浪鼓告知宅里的女人,如需购买针线等日常用品,则女佣人往来传递。

在两厢房之间通沟(又称阳沟)中,特砌了一条宽30厘米、加深约10厘米的沟中沟(俗称阴沟),以便水流畅通。在阳沟中又砌有150厘米见方的蓄水池一个,常年引水入池,如有火险苗头,则取特制的铜质唧水筒,用人工吸水喷射火苗以抑制火灾的发生。

在大腹圳厝偌大的建筑群中,周围全用围墙围住,仅有5个大门和6个边小门。宅内回廊曲折、复杂。晚间盗贼入内,仓忙之间很难找到门口。特别是在各个大小门的门栓上,又安了不同构造的密寸晚间闭门落卡,非本宅人不知奥妙,一时是很不容易开启门户的,更何况是晚间仓忙逃窜的盗贼。

清朝末年时局较乱,乡村不时有小股匪徒作乱。为了预防万一,在大宅书院的右前角和宅后左右两角,各建有一个土木结构的两层炮楼,俗称炮台。三个炮台互为犄角,各炮台楼上都建有突出耳楼。四周设有内大外小的洞眼,可以从楼内窥视外部的一切动静。各炮台内平时备有鸟铳、土炮和土制炸弹。三个炮台之间还用铁线相互牵拉,铁线两端各设有摇铃,无论那一炮台发现匪情,立即拉响铁线上的摇铃,以提醒另两个炮台注意配合防范。这一措施,对当时的小股匪徒确有其威慑作用。

大腹圳厝建筑之精致,令人称羡。最为突出的是上下堂大厅本柱头的垫石。它是用花岗岩雕琢而成,上面有不同花样的浮雕,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在上下层屋檐之间,为了防止滴水飞溅入宅,砌筑一排花样不一的防溅屏风,屏风上有各种绘画题词。当你站在大厅屋檐前时,举目上下,都会感到处处显示出龙飞凤舞、孔雀翱翔、牡丹斗艳、芍药争芳的景观,一派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相邻两厢房之间的通沟尾处,是用砖料砌筑的花棂,样式各异,更为绝妙的是在同一花棂的正反面,砌筑格局不尽相同,实属罕见。

大腹圳厝建筑独具匠心。它在以居住为前提下有着全方位的考虑,不仅考虑到前述的防火、防盗、防匪、防溅,同时还建了一幢面积达750平方米的书院,既独立又与全宅相通,为子孙后代习文习武提供了条件。

大腹圳厝的壁画笔工细腻,首屈一指。在该宅正面外墙屋檐下和墙背面、内部走廊上部的墙面,接连以分格形式题诗作画,以一诗一画相隔,格格相连。其所题书法,各有所异,所画人物景观栩栩如生。闲暇之余,静心观赏,令人留连忘返。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壁画的制作方法,是在泥匠刚粉刷完工后的墙面上,待干而未干的时候,题诗作画之人即站在脚手架上直接书画而成,所以墨迹直透墙内;虽经岁月磨损,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历经130多年的大腹圳厝见证着历史,它留下了不同年代的足迹,内外院分隔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帝制时代男尊女卑的封建遗痕。该建筑的墙面上还有国内大革命时期红军所留下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