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8 16: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俞月亭

旷代鸿作 古今同辉
——浙江新昌大佛寺纪游



露天弥勒


流经浙江省新昌、嵊州两县市的剡溪,自从1994年11月被“首次唐诗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式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以后,名声鹊起,尤其是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把新昌作为拍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电视连续剧的主要外景地以后,更是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新昌与我的老家嵊县(现为嵊州市)毗邻,在唐代合称剡县,两县的主要景点我都去过,大佛寺则先后游过四次。

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三里地的石城山中。大佛寺是民国14年(1925)以后的称呼,最早叫隐岳寺,为东晋高僧昙光开山时所建。大佛寺最具文物价值的是石雕弥勒,不但体形巨大,号称“江南第一大佛”,而且完全是从现成的岩壁上雕凿出来的,雕凿时间已距今1500多年,与北方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同一时期,比四川的乐山大佛还早200多年。这座佛像座高1.91米,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鼻长1.48米,眼长1.1米,耳长2.7米,两膝跏趺距10.65米。1990年7月至1991年10月第十次大修,仅两耳就贴去金箔4000张,全身贴金箔约32万张。据说他的眼睛的瞳孔里就藏得下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唐开元年间第二次大修后,诗人孟浩然于开元十九年(730)来游石城,写了《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一诗:“石壁开金相,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现,回向一心归。松竹禅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争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夕邀谈柄,禅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诗人以香山(昆仑)和佛教传说四大部洲外的铁围山来比喻大佛,并以一心皈依佛门来表示自己的虔诚。

如果按正常人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来看,这座大佛的比例明显失调,但妙就妙在艺术家恰恰是用这样的比例解决了人的视差问题,让我们看上去各部位恰到好处。远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艺术家已经能如此圆满地解决人的视差问题,不能不令人惊叹。

卧佛殿


新昌大佛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为我国早期石窟造像的三大代表作,新昌大佛明显地具有南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同时,目前只有新昌大佛建有殿阁保护。据记载,最早为大佛建殿阁的是后梁开平中(907一911),吴越王钱鏐“赐钱八千万贯,造阁三层,东西七间,高一十五丈。又出珍宝巨万,建屋三百余楹。”

早在东晋永和初(345),高僧昙光和于法兰在石城山建寺,到齐永明四年(486)僧护到石城寺,他发现寺北数十丈青壁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并时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发誓要“敬拟弥勒千尺之容”,在崖壁上镌造十丈石佛。他于齐永明四年(486)动工,但“疏凿积年”,“仅成面璞”,便去世了。后来,沙门僧淑接着雕凿,又因资力莫由而未果。到梁天监七年(508),始丰(今天台)令陆咸路过石城,看到这未竟工程,便向建安王伟建议继续完工,建安王即上奏梁武帝,武帝遂命建康定林寺僧祐来石城主持像事。从齐永明四年僧护开凿,到梁天监十五年(516)全部完工,历时30年。石城大佛雕成两年后,僧祐便去世了,石城大佛作为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代表作保留到今天。

石城大佛雕成后,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写了《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全文2280字,详细记述了石像建造经过。石城寺石像碑记是刘勰唯一流传下来的一篇,所以十分珍贵。只是原碑已损坏(我第一次到大佛寺时还见过),现在的碑文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花了15个昼夜精心书写,青年石雕家屠振权花6个月时间雕刻成的,竖立在弥勒殿前东首厢房廊下。刘勰为许多寺塔写过碑文,称石城石像为“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可见其工程的艰巨和伟大,在当时是罕见的。

大佛寺大佛


好几年没有回去了,2008年8月有事回乡,才知道这几年间大佛寺景区内又开辟了两个新景点,于是办完正事之后,又作了一次大佛寺游。 首先是游览双林石窟。石窟就在离大佛寺不远的小寺岙。我们沿着一条小河步行约五分钟左右,向左拐进一个石砌广场,迎面一座小山,山上绿树蓊郁,正对我们的朝西的一面却被人为地劈去了一半,裸露出高约百米的银灰色岩壁,从山顶到山脚,斧削刀切一般,宛如一堵城墙。壁面有明显的采石痕迹,层层叠叠地分成五六层。大概因为日晒雨淋的关系,银灰色的岩壁上留下许多条形的黑褐色水痕,远远望去,像许多悬挂的经幡。就在接近山顶约三分之一的地方,一排绿树下面,横亘着一溜建筑,银灰色的屋檐下并排7个拱形门洞,中间门洞上方一块红色匾额特别醒目,上刻3个镏金大字:卧佛殿,是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墨迹。岩壁脚下是一个大水池,碧水盈盈,浓得发绿,叫做明镜湖,取自佛经故事中神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意思。

我们穿过广场上的花坛,沿明镜湖绕到湖的左侧,这里有一溜石级。拾级而上,经过几个拐弯,即见一条石级栈道,迂回通向岩壁上的卧佛殿。栈道是直接从岩壁上挖出来的,随岩而筑,一共200多级石阶,有的地方外侧只有一堵一人多高的岩壁,像围墙一样,头顶露天;有的地方则是隧洞,只在外侧洞壁上凿有几个窗孔,透进一些光亮。穿出隧道,便是一个平台,中间有铸铁大香炉,香烟缭绕,外侧有石头围栏。平台后面,再上两层台阶,也有一个平台,外侧也有石砌围栏,两侧有石桌石凳之类。站在平台上远眺,山峦起伏,视野开阔;平台后面就是卧佛殿,并排7个拱门,拱门上方是整整齐齐的一排斗拱,气势雄伟,乃仿唐建筑。 左右崖壁浮雕7米高的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哼哈二将,英武威严。进入拱门是前殿,左右两窟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文殊骑着青狮,手拿经卷;普贤坐六牙白象,祥和威灵。

穿过前殿即进入正殿。正殿也是一个石窟,靠内壁利用原有山体雕刻成一尊卧佛,静躺在须弥莲花宝座之上,佛像侧身高9米,身长37米。

大佛寺五层殿阁


除卧佛以外,佛殿顶上有藻井,五色祥云,中拥莲花,略施淡彩,示意佛门圣洁、吉祥。周围还有飞天笙歌曼舞,表示极乐世界的美妙、祥和。左侧岩壁上方则是一组反映佛祖涅槃时情景的浮雕。据说当僧俗大众听说佛祖涅槃后,有的哽咽流泪,有的倒地昏迷,有的随佛入灭,有的疯疯癫癫,有的捶胸大叫,自拔头发,个个面带痛苦,这些弟子都是没有悟出生死的真谛;而有的菩萨面带微笑,因为他们悟出了涅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入灭是法归之处,是圆满的告别,也是人生的企盼,佛祖在世的缘分已完毕,悲痛愁苦只会扰乱佛心。这组浮雕表达的就是当时不同境界的人对生死的不同理解,不同态度。

双林石窟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岩壁下的明镜湖开始,到登山栈道,到卧佛殿前的平台、围栏,殿内殿外的一切建筑、佛像、壁画以及装饰等等,都是从整座山岩原体上,利用火山凝灰岩石材细腻、质朴、利于雕刻这一特点,用圆雕、浮雕手法雕凿出来的,所以,实际上整座小山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在大佛寺景区内还有一处新辟的景点,叫佛山胜景,这座小山很奇特,山顶似一个硕大的弥勒头像,山体却极像弥勒的身躯,他盘腿而坐,袒胸露腹,右手扶在膝盖上,左手扶着一只布袋,据说光线恰当的时候,还能看到他的肚脐,自然形态如此惟妙惟肖,实属罕见。后来知道,山顶的佛头是人工雕琢出来安上去的,这个佛头高约10米,连身躯通高约30米。本来,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包,安了一个佛头,立刻变成了一尊头顶蓝天、憨态可掬的露天弥勒,发现者和设计者的奇思妙想真令人拍案叫绝。据介绍,在同一时间,同一角度,因崇拜者心情不同,看这尊弥勒像的笑容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看来是微笑,有的人看来是欢笑,有的人看来是冷笑,还有的人看来是嘲笑、苦笑。原来雕刻师在眼睛部位挖了两个孔,留下一个倒三角作为瞳孔的亮光,把光线运用得出神入化,使这双眼睛更有灵气,更有神韵,更加逼真。

从山上看明镜湖


露天弥勒一侧,还置有六尊小石雕弥勒,很多游客都喜欢在此照相留念 。山前还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一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广为流传的对联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朱元璋幼年做过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仍不忘寺庙的生活,有一次游览山西广胜寺,在弥勒像前写下这副对子,劝戒大臣们要像弥勒一样,虽未成佛,没有佛位,却不争不闹。其实,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计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也被称为未来佛。

大佛,卧佛,露天弥勒,大佛寺景区的三座佛像都是利用了原有的山体设计雕凿而成,就它们的历史文物价值而言,自然数大佛为最,但倘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恐怕是各有特色,造这些巨型岩雕的巨额资金基本上来自民间,比如双林石窟到目前为止共投资3800万元,其中有一家民间企业的老板一个人就投资3400万元,将来给卧佛贴金的钱也将吸引民间资金。既为民间资金提供了一条好的出路,又使政府的财政支出,不至因开辟新景点而削减了别的为民众谋福利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