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 11: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杨少衡



水井的故事

 

 杨少衡

 

 

 

有一个船老大喝多了,一脚高一脚低出关门走向码头。船老大驾驶的船停泊本港,是一艘外来商船。那年月,这一带海上贸易发达,有众多商船来来往往。水手们入港随湾,上岸进城做客,坊间总有好酒好饭伺候,宴席上喝个东倒西歪,格外胆壮。当晚船老大趁夜走过路旁一口水井,忽然发现井沿倚着一个年轻女子,手里捧着一只碗,恳请过客试饮其碗中之酒。时天色阴沉,乌云密布,冷风嗖嗖,细雨毛毛,完全是“聊斋”场景。幸而船老大已经喝大了,一时竟不知怕鬼,接过碗一饮而尽,大声称赞:“好酒!”女子道声谢,忽然消失不见。原来真是一个女鬼,且是冤鬼,生前本是善良女子,只因公公饮酒亡故,有人误传是她给了毒酒,女子悲愤跳井洗冤,而后化成鬼倚栏劝酒,致夜间无人敢从那口井边走过。船老大醉中试酒之后,女鬼竟从此销声匿迹。为什么呢?想必因为确证所劝真是好酒,并非毒酒,冤屈得洗,可以安心离去,不再叨扰人间众生。井畔女子虽已不现,井却因之得名,日后被人以“试酒井”称之。

微信图片_20211126104941.jpg

水井的故事

这口井位于惠安县崇武古城的水关外。旧日石砌城门西侧,眼下立有一面木质标牌,标题为《试酒井的故事》。有一口外观古朴的水井安卧于标牌前,井栏为石质,四方形。我在井边俯身下探,只见井中水盈,几乎涨至井口,井水清澈,可见数只红色小鱼在井水中游弋。同行的当地朋友看我在井边张望,似乎在想象传说中两位试酒人物,便赶紧介绍,称这口井虽为古井,却非故事中的那口。当年的试酒井在此处西北近百米处,后因修路被填埋。听罢再细察标牌,果然来龙去脉都在文字介绍里,写得很清楚,那口井确实已经不存,只有井名与故事留在世间。

于是不禁惆怅。我近年多次到过崇武古城,几乎每一次都从水关进出,一直以为关口外赫然在望的就是试酒井,不料却是张冠李戴。那则故事本身听来也令人惆怅,有人从中解读旧时女子的悲剧,有人认为故事表明了对蒙冤女子的同情与怀念。故事中的古代女子不惜以死示冤,变成鬼还孜孜不倦于试酒洗雪,让我感觉到其身上的刚烈与执着。崇武古城起至海防要塞,居民颇多当年守海军士后裔,这位女子让我从一个侧面感受到此间历史人物性格中的强悍,很觉耐人寻味。

我在崇武古城寻访水井,多有收获。以往屡过崇武,都是因为相关事务,或走访,或陪同客人,蜻蜓点水,来去匆匆,留下的印象比较浅淡。此次以访井为题穿行古城,无意中竟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之门。崇武古城里水井众多,有资料称,仅潮乐水关区就有古水井25口。这些古井或现身路旁,或藏之深巷,也有含于现今民居之内,可谓星罗棋布。领我们观井的陈建民先生对地方文化多有研究,写有《漫话崇武古代水井》等文章。他告诉我们,崇武最古老的水井是凿于宋代的下湖井(后湖井),宋井中见诸史籍的还有所内井、山前井、下庵井、庵山井、南门外井等。明、清时期所凿水井数量则多得多,分布范围最广。水井于崇武古城特别重要,因为崇武半岛位于沿海突出部,地形有如大石蛋,平地和溪流极少,淡水资源缺乏,凿井取水成为先民生存的必需条件。为什么此地宋代始有水井见诸记载?因为“宋时置小兜寨,已凿有井”。为什么明以后水井众多?因为明初筑崇武城,置千户所,有守城兵士千余,设军伍10个,凿井成了当时一大工程。而后居民不断增多,水井便随之渐多。凿于不同时期的古代水井有着各自时期的特点,例如宋井的特征是井腹条石较大,表面凹凸明显,拼凑并不紧密,井栏由4块拼装,井栏石块又宽又高又厚。宋、明水井井腹多用花岗石砌成宽大的多边形,而清代水井井腹较小,大多呈6角形。以井腹形状分,崇武古井还有4角井、5角井、8角井、圆形井等。以质地分则有土井、砖井、石井等,以石井为最多。以用途分,有饮用井、农耕井、储存井、消防井、作坊井等。探访那一口口古井,感觉旧时崇武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历史、沿革与发展,似乎都隐藏其中。探问古井,竟可以问出山川地理,彼时风貌,以及千百年的人文变迁。

下庵井是古城里一口有故事的古井,该井凿于宋代,是《崇武千户所志》里列名的宋井之一。这口井西侧是海潮庵(下庵宫),东邻萧王爷宫,南是三教祠遗址,北是侯伯林祖厝群,当年应属热闹区域。下庵井井沿呈4角形,井内为6角形,井深3米,常年出水量大,历代称它为“不枯井”,与凿于明代的“天心井”并称“第一福井”,当地民谣有“汲下庵、福绵长”之誉。清代中期,下庵井北侧的林广记经营丝绸、布匹,在井南创建了漂染作坊群,汲取下庵井水漂染丝布,成品从泉州出口海外,下庵井因之又有“染丝井”之称。这口井的周边有石条地板,井畔有一个长条石质水槽,另一侧有一个大石盆,饱经沧桑的方形石井栏略有残缺,留着井绳经年累月在坚硬花岗石上磨出的条状痕迹。井栏上有一个圆形洞眼,一只水桶放置井旁,桶绳绑在井栏的洞眼上。听陪同的朋友说,眼下古城用水主要是自来水,井水则依然让人们用于洗刷。我探头看看井水很满,似乎伸手可掬,那时忽然觉得在这里打一桶水是必须的,于是提桶放下井去。动作早已生疏不似当年,打上来的水却依旧那般清凉,恍然间似又触摸到儿时家乡的井水,以及此间某种跨越时空的见证信息,让我想起当年的海防营寨、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再到当下。

在古城一条小巷里,有一口井蜷缩在民居两堵石墙的夹角间。该井小巧,不太起眼,有一个圆形砖砌井栏。这口井的故事写在巷路对面一面墙上,那里有一幢老屋,墙体上嵌着一块石壁,上边刻有文字:“乾隆辛未年荔月刘经邦兄弟买地自造井一个记”。是1751年农历六月所建井。260多年前的刘经邦兄弟可谓有心,以寥寥20字记下此事。井于他们无疑非常重要,未见刘氏兄弟造屋有记,唯造井刻碑存世。古城连厝南一条小路边有口“嫁妆井”,据说当年路南汪姓人家的女儿嫁给路北詹姓人家,詹家本无井,汪家为之挖一口作为女儿嫁妆。嫁妆井与汪家井一路之隔,相距仅5米,有什么必要另挖?原来出嫁女子去娘家水井打水给夫家有“争龙脉”之嫌,为民俗所忌,因而需要挖井嫁女。古城里有一口6角井,井围上有石雕狮子,该狮本事可大。闽南民谣称“七坐八爬九发牙”,说的是婴儿出生后7个月会坐8个月能爬9个月就该长牙了。要是时候到了不长牙怎么办?让婴儿去吻这只石狮的嘴巴即可。母亲须在一旁念歌:“石狮石狮,咀齿一个借阮栽,下次阮不敢来。”就是向石狮借一个牙齿栽种于嘴里,下次不再叨扰,据说如此“求齿”相当灵验。这些水井故事饱含当年市井人家日常生活内容,听来感觉非常亲切。而传说《掘着地嬷厝角头》则反映了当年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说的是明嘉靖年间城西门一个商户生意发达,发愿为乡邻凿口水井,却凿不见水。工匠于深凿中忽听一个女孩说:“阿嬷,有人在掘我们的厝角头。”而后又听一老妇人说:“师傅你不可掘阮的厝角头。”用现今普通话说就是让师傅别再挖了。师傅听了大惊,赶紧收工。有一位老者得知,说这井挖得太深,动到地嬷的屋顶了。民间所谓“天有天公,地有地嬷”,地嬷是与天公并列的神,不能冒犯。于是大家赶紧回填那井,没填多少就听井底水声,原来是泉水涌出来了。

崇武古城水井多,故事也多。那天我们从水关进城,穿街走巷,左访右看,蜿蜒上行,一直走到古城最高处莲花石,再折转向下,绕经南门出城,一路拜访古井,探问故事。身临其境,水井及其故事显得格外真切可感。行进中时时感慨,这里的水井是看不够的,一定还有更多的故事可以探问。有机会一访古井,得以更深地了解这座古城的历史人文,感受民族文化之丰富多彩,确实是一大乐事。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