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8 12: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大龙的风采

 

 

黄文山

 

 

 

远远地前方田塍上出现了龙的身影,先是高昂着的龙头,摇头晃脑,威风凛凛,嘴里含着一颗熠熠发光的大红珠。接着龙身出现了,髹着起伏的蓝波浪纹样,一节连着一节,蜿蜒盘曲,一眼望不到头。此时鞭炮齐鸣,鼓乐欢奏,巨龙仿佛受到感染,腾挪起伏,活灵活现,顷刻变化出各种姿态。巨龙所到之处,人们围观若堵。还有不少人群,簇拥在龙的身旁,相随而行。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巨龙转过山坡田畴,迤逦向着村庄而来,一路穿街走巷,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鞭炮,迎接巨龙的到来。

fa3abd6aa9294d4fa2c9a731f4afb31d_th.jpeg

姑田游大龙

这便是连城姑田每年正月十五游大龙的盛况。

可惜我们来时,还不到游龙时节,自然无法感受到那一种万众欢腾的节日氛围。但在中堡的华氏宗祠,看着四面墙上张贴的游龙照片,听村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当时的景况,依然可以想见这一盛大民俗活动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强烈震撼。

姑田是连城东部重镇,地扼连城的东北大门。其东面与永安的小陶镇接壤。发源于玳瑁山的姑田溪更是一路向东,汇入闽江最长的支流沙溪,因此,这里自古以来是闽西客家人东向的出入要津。

连城县,简称“莲”,别名“莲城”。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因县治以东莲峰山而得名。元属汀州路。由于地方僻远加之山高林密,一向有绿林啸聚,动乱不止。尤以宋淳祐年间,罗天鳞、陈积万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颇大,一度占领县城。令元朝统治者惊惶不已。元廷出动大军,才得以平定。元至正六年(1346年)朝议避“莲”字讳,去“草”从“连”,遂改为“连城”。而姑田正当玳瑁山腹地,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溪流密布,是连城重点林区,有“九山半分田”之说,因此田地十分珍贵。相传当地一少女出嫁,其姑赠田一丘作为陪嫁,一时传为美谈。这也是姑田得名的来历。其中心村庄为上堡、中堡、下堡,显见过去为防匪患,村中寨堡林立,民风亦以彪悍著称。

地处山间盆地之中的姑田还是闽西著名的文化之乡,出产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性强的连城宣纸,素为远近书画家所珍爱。由于造纸业发达,产品远销海内外,客商云集,经济繁荣,故有“金姑田”之誉。民间书画社也盛极一时。这些,都为制龙画龙游龙创造了必备条件。

游大龙是姑田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据说,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相传下堡村的邓应出任广东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其子孙到潮州探亲时,看到当地元宵节盛大的舞龙表演,十分振奋。于是连夜画成图样,之后带回姑田仿制。翌年,姑田邓屋村在元宵节期间,首次出现游龙活动,从下堡游至中堡,引起极大轰动。但最初的游龙,规模很小,龙身也偏短小。由下堡开始,几年后,中堡、上堡各村也纷纷效仿,一时,姑田的春节游龙,成为各姓氏竞赛式的民间活动。龙头越做越大,龙身越做越长,擎龙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游龙时,铳炮齐鸣,声势浩大。演变至清乾隆年间,经过多次改进,姑田的游龙,场面益发壮观。大龙龙身达800多米长,游龙队伍绵延数公里。

最盛时,姑田曾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长较等11个村庄。近年来,姑田游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只剩下中堡村的华氏和江氏两条龙,依然活跃。

关于姑田的大龙,乡间历来有这样的评价。邓屋的龙,“老得好”。因为邓屋游龙,年代最悠久。且邓姓和蒋姓合擎,龙头龙尾照轮流,600年来,迄未改变。中堡的龙,“长得好”。中堡的龙由华、江二姓合擎。随着人口增长,龙身也逐年增长。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改为一姓擎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两姓还立下规矩,不论江姓或华姓出龙,均需100桥(节)以上。姑田游龙曾有3次世界之最,都是华氏出龙。2012年,姑田游大龙以791.5米的长度,成功打破台湾在2011年创造的204.53米最长花车游行吉尼斯世界纪录。华坑的龙,“高得好”。华坑的龙每节大小、长度与其他村一样,但它起游时的高度惊人,比其他村的要高好多。华坑人擎龙特别有功夫,一股狠劲令人叹服。龙头不用绳索牵引,龙腰不用插袋,起脚时靠双手硬擎,擎龙人只在腰间系条腰带,一路昂首阔步游来,实在壮观。因此华坑的龙不仅“高得好”,而且“游得好”。下堡周、黄两姓的龙“画得好”。周、黄原来是游花灯的,后改为游龙。他们的龙画,好似举办农民画展一样,其画面如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牡丹芍药、八仙献宝、仙姬送子、雄鸡白鹤、奇花异卉、鲤鱼跳龙门等深受观众喜爱。画工技艺代代相传。所以自古至今他们的龙都被誉为“画得好”。而城兜陈、江、杨、李4姓大龙“抬得好”。城兜的龙要游行于河旁,走很长的田间小道,但始终秩序井然,围观的人群都不断为他们叫好。

姑田的各个姓氏之间关系都很好,从未发生过宗族械斗。如华、江两姓,几百年聚居在一起,双方相处关系非常融洽。游龙活动,每年各姓轮流一次。大龙每节由5位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的龙头,则需8人共擎,1人前方看路,3位精壮汉子用力擎住龙头,4人从四面拉住拴绳,以保持平稳。

春节一过,姑田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抬竹、备龙板、扎龙,大龙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有15道之多。龙板每节长4米,龙头高达2.4米,长7米,龙口内含一颗大红珠,龙身上更是色彩斑斓,写上诗词,绘以彩画,或贴上剪纸,让人赏心悦目。

年三十子夜,由龙头村放出3声响铳,发出接公爹的信号。随后,由龙头村组成的锣鼓队,沿途敲打,并带上香烛纸炮,前往上堡公王庙迎接公爹(地方保护神),将公爹安放在自家扎龙头的祠堂里。而公爹要等到游龙完毕,才送回公王庙里。

正月十五下午三时后,举行祭龙仪式。祭龙前要在龙头和龙尾前宰猪、杀大公鸡。下午四时许出龙。这时,各家制作的龙腰,都抬到张老屋集中接龙。五时许,在震耳欲聋的铳炮声中,游龙开始,鼓首班走在龙头前,龙头灯开路,大龙擎起向前蠕动,龙腰则边走边接,大龙时快时慢向上堡方向游去。游龙总时长约8—9个小时。

正月十六上午,大龙又从祖祠前起游,经中堡街,直上公王庙。到庙门口,大龙向公爹点3下头,之后逆时针由外向内绕圈子。龙腰则边走边拆,直到拆完。这时龙头再次向公爹点3下头才算落地归根。人们将龙头卸下,与龙腰、龙尾一块烧掉。但龙头和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要留下做纪念。至此,游龙活动全部结束。

擎龙也是一项极好的体育锻炼活动。擎龙时迈开桩步,气沉丹田,双腿稳健下蹲,这是擎龙的基本功。而双手、双脚、双眼、双肩和头部,一身都要活动。若遇上刮风,更是对擎龙者身体的考验。一节龙上百斤,此时得双脚用力,叉开八字步,双手紧扶龙棍,使龙不致被风吹倒。因此,为了游好龙,村里的青壮年平时都要进行训练。一场游龙,组织之严密、制作之精细、训练之艰苦、声威之浩大、影响之广泛直如一次体育盛会甚或军事检阅,同时还是宣示乡邻和衷共济的友谊之举。其意义早就超出欢度节日本身。

离开姑田,游大龙的盛大场景依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叠现。这个延续了600年的民俗活动,总让人不由思绪纷飞、浮想联翩。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连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