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注入了诗歌
戎章榕
在霞浦延绵蜿蜒的海岸线上,镶嵌着一条三沙光影栈道,那是观赏拍摄海上场景的绝佳地带。悠然来去的舟影、翻涌叠错的云波、耕海牧渔的海上田园……自2019年国庆节建成开放以来,就新晋成为“网红地”。由于各种机缘,在半年之内,我曾3次造访。行走期间,印象深刻的不光是旖旎风光,而是轮船造型留云号下的8个字:“诗歌海岸,青春霞浦”,显然是配合2020年第36届青春诗会在霞浦举办。
如果说光影栈道是霞浦海岸线上的一首精美的诗,那么,长沙村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精致“诗村”。
2021年初夏,我走进松山街道长沙村,这是闽东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为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宁德市力争到2022年末,在全市建设和培育百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长沙村名列其中。但长沙村是1972年新建的移民村,村党支部书记俞云灿承认,论文化先天不足,论区位得天独厚,有毗邻城郊、闹中取静之优势。
诗歌海岸
在长沙村参观,有农民油画展示厅、有藏书4000多册的长沙书苑、有大往咖啡屋、有窑洞小酒吧、有议事亭、乡愁馆……但就特色和个性而言,这里的名家工作室和诗歌馆,让人流连。是的,“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而乡风文明的养成则要靠文化的培根铸魂。诗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传承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引领中注入诗歌,在一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县的诗歌馆,展示了自唐代至今该县的诗歌历史文化,有图片,有实物,有手稿。不敢说独树一帜,但至少是别开生面。难怪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在参观了长沙村后,情不自禁地挥毫题写“诗意长沙”。
就让我们从霞浦诗歌馆来认识长沙村吧!
“霞浦诗歌馆”由诗人汤养宗题写。说到汤养宗,诗界有名。从1976年发表第一首诗,持续在诗坛上耕耘了40余年,2018年他的诗集《去人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是福建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诗人,也是目前受邀加盟长沙村的三位霞浦籍文化名人之一(另外两人是作曲家章绍同、摄影家郑德雄)。
诗人入驻,长沙有幸。一座“霞浦诗歌馆”随后诞生,不仅有该县诗歌文化的历史沿革,更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初步成果。有限的空间跨越时空的内容,营造一个诗意弥漫的乡村。
霞浦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县,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在诗歌馆中,从唐宋元明清各有一块展板,各有一位代表人物,唐代林嵩、宋代谢翱、元代陈天赐、明代林遂、清代钟学吉……将霞浦诗坛铺陈得熠熠生辉、弦歌不辍。有的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具有范式的经典诗文,有的活动则开一代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留有一笔。不仅出过被誉为“天下第一联”(唐朝陈蓬题写的联句“时时花落琐窗,犹操凤诏;往往烛残瑀殿,尚对龙颜”),而且还举办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征诗活动(以谢翱为首,在元代年间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向全国征诗,历时三个月,共征诗2735首)。
诗歌馆是根植于霞浦历史上的深厚文脉,更是基于当代诗歌爱好者的传承发展。在馆内陈列的,既有1985年《麦笛》诗报创刊号,亦有成立于1985年《丑石》诗歌民刊。“丑石”不丑,卓然而立。曾被评选为全国5家“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民间诗报刊”之一。依托诸多平台,孕育培养了以霞浦籍诗人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为核心的“闽东诗群”,日后成为中国诗坛的重要方阵。据霞浦县文联主席刘翠婵介绍,霞浦成立的诗歌朗诵协会甚至早于省里,因而被省文联授予“霞浦诗歌吟诵基地”,是福建省首批文艺示范基地。由此亦可见,汤养宗能够荣获“鲁奖”绝非孤立的个案,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
对于入驻长沙村,开设名家工作室,汤养宗认为,从表面上看是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尊重,本质上则表现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融入是有温度的、而不是生硬的,是有机的、而不是嫁接的。诗歌关乎人的心灵、品质、气质和感情的修养。当诗歌注入了乡村,与乡村振兴可能不产生直接的关联,但这“无用之用”对教化育人、心灵泽润、文明养成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长沙村除了有霞浦诗歌馆和汤养宗工作室,还有不少诗歌符号。如“大往”咖啡屋,这是取名汤养宗一首诗《大往》。“大往”是福厦高速路上的一个服务站,是地名亦有寓意。当年汤养宗经常途经于此,突发灵感,写下:“你正置身于大往,除了大势所趋的大,来来往往的往,你已脱离了其他任何问题……”
“大往”咖啡屋坐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旨在搭建一个相互融通的文化空间,记录着在这里过往的人们,也记录着乡村文化的日渐复苏与振兴。未曾料到,“偈语”般的“大往”不光是火了,还引发了一则小故事。
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李德金日前到长沙村调研,听了“大往”的由来,联想时任省交通厅厅长期间,在沈海高速建设中,设置“大往服务站”的过往。他立瞩手下,将《大往》这首诗发过去,指示服务站不仅要有远方,还要有诗。
呼吸吧
异曲同工的“窑洞小酒吧”,取名“呼吸吧”,同样来自谢宜兴和刘伟雄两人合著的诗集《呼吸》。谢宜兴虽长年居住省城,却对家乡心有所依,新近出版的《宁德诗篇》,不只是囿于家乡的风物情景,而是从家乡“遇见”生活的时代,时代变迁的实践需要用诗人的见证来书写。诗集获得了《诗刊》社脱贫攻坚特别诗歌奖,更重要的是将闽东之光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播开去。
用诗歌表达诗意,用诗意重置乡土。让村党支部书记俞云灿感念的,是这两年在“农民丰收节”期间举行的长沙文化集市活动,吸引了两万多城乡居民蜂拥而至。其中一项内容是“行吟长沙,寻美霞浦”,实现了“远方不再远,诗歌回故乡”的情景。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3000多年来,中国诗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诗体变更,造成了一度又一度的诗歌繁荣,耸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经典高峰。千百年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背诵几句,或古诗、或民歌,中华民族流淌着诗的血液,传承着诗意的灵魂。“不学诗,无以言。”读诗、学诗绝不止于教人以言、教人作诗。读诗、学诗重在培育诗心。“腹有诗书气自华”,涵养灵性张扬、蕙心兰质的情怀。
采风期间,再度行走三沙光影栈道。“诗歌海岸,青春霞浦”,让我的视野从“诗村”三沙眺望“诗县”霞浦,进而对海洋与诗歌产生了更多的浮想。
海洋因孕育了人类而伟大,人类因创作了诗歌而不朽,诗歌因赞美了海洋而流芳。
霞浦有1700多年的建县史,早在三国时期,“温麻船屯”就首开了闽东海洋文化之先河。第36届“青春诗会”之所以选择在霞浦举办,固然是因为曾有6位霞浦籍的诗人参加过“青春诗会”,还因为霞浦是拥有全国海域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县域之一。这是山与海的有机交响,浪与岸的有缘相遇,是光和影的华美铺陈,是诗与歌的优美书写,是滩涂与湿地的瑰丽魅影,是田园诗情与山水画意的完美融合……若能再连续举办8届“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国际摄影大赛基础上(全县摄影点多达61个),再佐以情思斐然的诗歌,诗意光影,相得益彰,那每年前来霞浦观光的又何止60多万人次呢!
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洋诗歌应当率先发声,福建应当在海洋诗歌占有席位。“闽东诗群”就是较早以大海的潮起潮落吐纳于诗坛。据悉,“国际海洋诗歌论坛”将永久落户在这片诗歌海岸,将与“国际滩涂摄影胜地”诗影合璧,交相辉映。
霞浦的未来将兴盛于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