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0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锦萍



小中见大碧岩寺

 

黄锦萍

 

 

也许你到过许多不同的寺庙,也见过许多气势雄伟、名扬四海的大雄宝殿,但你见过世界上最小的大雄宝殿吗?我说的宝殿名叫碧岩寺,坐落在罗源县的双贵山上。碧岩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距今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初名碧岩庵,明代重建后改称碧岩寺,为福建省著名的寺庙。在罗源方言中,“匹”与“碧”同音,所以碧岩寺也称“匹岩寺”,山门上方有 “万山第一”的匾额,据说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真迹。

拜访碧岩寺正是阳春三月,双贵山上微风拂煦,花木掩映, 喇叭花盛开,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直抵云端,笔直得就像电线杆。山不算太高,顺着石阶蜿蜒而上,拐过几道弯就看见“碧岩禅寺”的正门了,正门左右两侧,一幅笔力苍劲的对联跃入眼帘: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不是毛泽东的诗吗? 是借用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后两文本框: ■文本框: ■句,这里取“天生一个仙人洞”之意,来咏建在洞窟之中的碧岩寺确实很达意。

门雄师傅的露天茶室就设在仙雾飘飘的寺庙旁,头顶是枝繁叶茂的古树。茶桌上,门雄师傅正熟练地煮着白茶等我们,一看就是“80”后,师傅年轻、清瘦,说话细声细语,慢条斯理。他来自宁德福鼎,与碧岩寺结缘是因为他听到了方丈释界惠的召唤。几杯茶润喉之后,门雄师傅介绍说,碧岩寺曾在宋景德年间(1004年)、明崇祯年间(1628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多次进行大规模修整兴建。开山祖文本框: ■文本框: ■师为秀目禅师,传承法系为佛教临济宗。作为禅宗南宗5个主要流派之一,临济宗主张“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的思想,在宋代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

碧岩寺确实很小,所在的洞窟仅有篮球场那么大,洞顶岩石向外延伸30多米,形成天然的屋顶,因而寺院内没必要修建高大的殿堂。与大多数寺庙不同的是,碧岩寺正面朝里,与石窟里的佛龛面对面,布局十分精巧奇特。门雄师傅说,相传碧岩寺后山为雄狮宝地,寺庙规模不可太大,否则会遭到焚毁,于是古人就建造了现在这座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雄大殿”。据《罗源县志》记载:在山腰石缝的缺口,豁然见一壁巍峨悬崖,广百余平方米,崖底有一天然洞窟,洞内有寺,称“碧岩寺”。碧岩寺位于巨石之下自然形成的洞窟之中,从洞内外望,山势险峻,或如猛虎蹲伏,或似巨象吸水。登洞之山上观碧岩,犹如雄狮张口怒吼,寺恰在狮嘴中,所以碧岩又称“狮岩”。一切都那么浑然天成,仿佛碧岩寺本来就应该建成这样,因此“罗川八景之首”的美誉自古就有。

图片2.png

千年古刹碧岩寺(陈世强  摄)

门雄师傅带我仔细观赏碧岩寺,只见洞顶上有“回仙岩”三个大字,洞壁上刻有石人游诗,正中刻有“戛云喷雪”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小”是碧岩寺的特色:小巧玲珑、小家碧玉、小中见大——用这些成语来形容这里的小,我觉得都很贴切。寺庙只有三四座低矮的建筑,一眼望去尽收眼底。有特色的是主殿,没有人工建筑,只是利用岩体的自然伸张状况,在岩体下塑造佛教的三大菩萨:中间的自然是观音,是南海童子拜观音像;文本框: ■文本框: ■左右青狮白象,一是普贤,一是文殊,大殿两侧还供奉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像,洞内有留米岩、金鸡笼等神话传说遗迹。门雄师傅指着右侧一个黑乎乎的石洞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留米岩”,说是古时候每天石缝中都有大米流出,无论来多少僧人, 都足够食用。一日,和尚嫌米流得太慢,自作主张把石缝凿大, 从此石缝就不流米了。和尚后悔不已,于是把“流米石”改成“留米石”,希望还有米留在石缝里。洞左侧有一穴洞叫“金鸡笼”,传闻“天色将晓,穴中辄闻鸡鸣”。只见洞内上方缝隙倒生一藤,粗过拇指,长十五六米,藤尾分枝对称上翘,状如莲花宝座。古藤仿佛破岩而出,空荡荡的岩壁上没有其他任何植物,唯有一根粗藤向下垂直生长,恰好倒垂在山洞中间的佛龛神像前,游人香客若正面朝拜,无法完整看清观音全像,有点“垂帘听政”的意境。门雄师傅说这株古藤已有千年树龄,树根处会时时渗出水滴,在空气中缥缈飞散,落差有30米。人们都相信,你若去菩萨面前许个愿,然后去接水,如果能连续接到三滴水,定能如愿。神奇的是,古藤不见阳光不沾雨露,每年秋季会开出点点白花,其形状就如同一盏莲花灯,成为碧岩寺最独特的景观,民间称之为“千叶宝莲花”。门雄师傅感慨地说,“千叶宝莲花”是有灵性的,碧岩寺曾几度荒疏,僧人香客稀少时,这棵古藤上的枝叶也稀疏,近些年长得最旺了,似乎也跟着罗源兴旺发达起来。登上回廊再次仰望古藤,头顶灰蒙蒙一片弧形石壁,唯独垂下这根古藤,古藤朝内处可能照不到阳光,几乎没有枝叶,朝外却是郁郁葱葱。我发现洞内右侧也有一文本框: ■文本框: ■根细细的垂直的藤,已长出零星枝叶,估计要长上千年,才能长成“千叶宝莲花”的模样。碧岩寺的树都长得很顽强,洞左侧石罅中,斜生一树,树有两层楼高,也是终年不见阳光不沾雨露, 却年年开花结果,果实有点像小梨子,可以吃,人称仙果树。

除了“千叶宝莲花”,我还看到了传说中的乾隆循环诗碑文。相传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到过碧岩寺,梦见此地万丈飞雪临文本框: ■文本框: ■空飘洒,苍茫大地银装素裹。于是,他执意要来看看碧岩寺,验证一下梦中所见。乾隆爷题写的回文诗被刻成两方大石碑,石碑上方是一个像时钟一样循环反复的大圆盘,全诗24字排成环形, 怎么念都对:“江南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流水响,半山流水响潺潺。潺潺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碧岩。花发碧岩春讯到,碧岩春讯到江南。”也有爱诗人以“滴滴”开头起读,读出另一种风情:“滴滴云烟起半山,半山流水响潺潺。一树梅花发碧岩,碧岩春讯到江南。”碑上刻文据说是乾隆游览碧岩寺时即兴题写,原题写于寺壁,后人把它临摹在石碑上。有人提出异议,说乾隆虽然六下江南,但没有到过福建。不管是否真实,诗是好诗,回文也是真真切切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能背下来,就当成“经典咏流传”的幕后故事吧。

站在高处眺望,距碧岩寺不足两千米的笔架山上,巨岩峭立,山体形似卧佛,当地人称为“卧佛山”。但只见主峰崖壁上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佛”字,很远就能看得见。红漆摩崖石刻“佛”字悠然地卧在天地之间,以石为床,以天为被,以绿野碧树为伴,傲视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如此敞露着的佛性光芒,足以让人感怀其心胸之宽广,精髓之博大。据说这个“佛”字高119.8米、宽57米、深0.5米,历时三年才雕刻成,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佛”字摩崖石刻。巨大的“佛”字与碧岩寺遥遥相望,仿佛听到从大千世界传来的佛音: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碧岩寺很小,小到只有一座篮球场大的寺庙,小到不及一片文本框: ■文本框: ■古民居的大院落,但小得很有名,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来看这座世界上最小的大雄宝殿,来看宝殿前那一棵倒垂着生长的古藤“千叶宝莲花”;碧岩寺很小,小到只有一个方丈和一个师傅,小到只留下一两段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但小中见大,佛教世界的光芒一样将这里普照,乾隆回文诗在这里流传,佛教精髓在这里传承并发扬光大。

大有大的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小有小的玲珑精致,藏在深闺。正是因为小,才让碧岩寺闻名全国,让人们记住“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濡”的闽中著名岩寺,记住了畲风海韵,大美罗源。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