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棠溪村
朱谷忠
想来 我与武陵溪畔的棠溪村,只隔一个梦乡。
那是数年前,我到潭头镇采访,听人介绍说,这里有两条溪流,一条叫“长溪”,另一条叫“武陵溪”。当听到武陵溪的名字,我就怔了一下:这不正是我的诗友缪芝山曾写到的那条溪吗?他在诗中邀约我前往,开头几句是:“鲤跃龙门入翠微,武陵景物莫相违。清宵有约君知否,一朝踏勘紫气飞……”于是,向往之心顿然生起。可惜,当时我身处长溪,因时间所限,来不及去光顾武陵溪,从而心留遗憾。后来有天晚上,竟莫名地梦见了武陵溪,隐约之间,感觉自己和诗友泛舟溪面,桂棹兰桨,裁浪弹波,明月清风,满心惬意……想来,那梦境的确有点离奇。
这一回,我终于有机会去和武陵溪践约了。那天,当车子停在棠溪村口,我还在车上想着我与武陵溪是否有说不清的缘由时,听得有人叫了一声:棠溪村到了!原来,该村就依傍在武陵溪畔。顿时,数年前的那个遗憾,还有那个梦境,如同薄纸那样一下就戳透了。我下车一看,大约有几分钟,都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见峰峦绵延,白云缭绕,崖石积翠,树影婆娑;山间似有飞鸟窜起,溅起啼声一片;溪上廊桥衔接溪岸,凝住碧水如镜。一处处,榕荫掩映;一程程,花草如织。斜坡下,溪石纵横,湍濑潺湲;栈道上,游人三两,寻径闲步……入冬的暖阳,温煦着一派旖旎风光,顿教人从心底衍生出纵享山水的陶然心境。
这是梦境还是山中仙境?不,这是一幅古典与现代相融的美丽乡村山水画。我记起友人赠诗中有鲤跃龙门的故事,便问陪同我踏访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光平和小学校长林雨华:“这里鲤鱼多吗?”他们告诉我:“很多,你看这棠溪大桥下(原名“渡船潭”),就有红鲤成群,历代村民都悉心爱护,以此寄愿家中子女能如鲤鱼越过龙门,一展宏愿。”如今日积月累,溪中红鲤上万,常于桥下悠闲回游,让村民、游人一饱眼福,或以光饼逗鱼,尽享乐趣。
果然,顺着他们手指的溪面,只见一队鲤鱼在泅游,墨绿金黄,红黑交错,很是好看。它们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或咬住水中浮草,或叼走几片碎叶,好似顽皮的儿童。
随之他们介绍:棠溪村原是个深藏不露但又景色秀丽的地方,峰幽林密,水源充沛,春绿夏凉,秋黄冬藏。其实,棠溪村原名叫“棠濑”,是福安北部最大的村庄。若要概括,一个“古”字占尽先机。村中有古榕、古街、古井、古民居、古廊桥等,保护完好,古色古香。而今古中出新,村民不但修建了九榕公园,还紧挨着古榕建成长达1000余米的木栈道,并用溪中的石头把榕树围成一个个大花坛。用小学校长林雨华抒情的话语说:春日里,姹紫嫣红;夏日中,凉风习习;深秋时,硕果累累;严冬中,绿盖如茵。现在,做完一天农活的村民,三三两两,都喜欢在榕树边逗留、聊天,感受树影渗渗水底天、细草微风香暗通的妙处。
交谈中得知,棠溪人遵循祖训:“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从而多年来自觉保护生志,深得回报。然而,10多年前,村里有些人心存侥幸,急功近利地在溪滩搞起了水上乐园,谁知好景不长,才过两年,就被一场不期而遇的特大洪水冲垮!后来有专家过来帮助总结原因,说是没有顺应自然,缺少防范意识。这使村民顿生许多感慨和体悟,明白山水草木中也藏有很多未知,只有清醒地探索,才能获得新知。纠偏过后,村民们对自然的敬畏越来越多。特别是深化改革这些年,棠溪村人读懂了机遇,善于谋划,精于开拓,更加细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一草一木,因此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诸多荣誉。
如今溪流两侧,森林葱郁,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似都富有生命诗意与韵味,所谓“屋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都是画”,就是人们对它最好的写照。这时,村党支书郑光平告诉我:这些年,棠溪村人读懂了机遇,勇于开拓,因此获得诸多荣誉。如2012年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文化村”,2014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5年被评为“福建省传统古村落”,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我听着,脚步也慢了下来。之后在沿溪观赏中,我不禁向他们表白,说我虽曾与武陵溪失之交臂,但让我记住了武陵溪的是福安诗友缪芝山的诗。林雨华一听便击掌叫道:“老师,你也认识缪芝山?他是我的朋友呀!”霎时,相互之间更增添了一种亲切感。
在棠溪村,最显眼的无疑是9棵古榕树。相传是由郑、陈、郭、周、吴、王、林、潘、李九大族姓的祖先种下的,至今有数百年。这9棵榕树虬枝苍劲,华盖如伞,树高20余米,枝干覆满蕨类,如同龙鳞;新生的根须则沿着树干蜿蜒,紧紧缠绕主干扎向泥土,就像是子孙守护着祖辈。不过,在龙华堂附近,我还看到一棵奇树,由一棵榕树与一棵枫树自然合抱而成,像丈夫深情拥抱妻子一般,可谓枝连体合、缠绵不尽。许多人把这棵合体树称为“龙凤树”,有人则用它见证爱情的忠贞。
沿着“龙抱凤”古树往前走不远,竟然看见一间古旧的老油坊。进去一看,附近的村民正带着丰收的茶籽聚集这里榨油,沁人心脾的油香浓浓扑鼻。屋里,石磨、油草、竹圈、油井、铁锅等工具,都是外人现在不易见到的乡村实物。我看着榨油师傅的人影在转动的轮盘边穿梭走动,伴随着木榨敲撞声,沉闷有力,仿佛把我带进久远的年代。
在棠溪,我还见到了过去为方便过河,把一块块沉重的石礅固定在河道上的碇子路,别处也称“丁步石”。据说在夏季丰水期,这个古老的石阶常被溪水淹没,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村里新建了一座仿造古代浙江、福建一带常见的廊桥。其实,棠溪村还有一座保留完整的百年古廊桥——登烛桥,该桥位于村北1公里通往浙南的古官道上。据介绍,棠溪村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商贾云集,是茶叶加工交易的集散地。最有意思的是古时廊桥中每天都有村民轮流送来茶水,供往来的行人解渴。这种古朴遗风,听来就像童话一样引人遐思。
保护完好的还有棠溪村的郑、陈两大祠堂以及广福宫等古民居、古建筑。走入村中,街巷交错纵横,其中有陈厝巷、郭厝巷、王厝巷等九大巷,每条巷子皆依傍着古宅在村中盘绕。据说,现今也常有游客迷途于古巷中,不知如何返回。说到这里,林雨华又适时念起诗友缪芝山的一首诗:“巷中九曲九通幽,任尔东西南北游。不惧炎凉风雨事,心无芥蒂气悠悠。”如今,村民大都已搬至新街两旁的新居,但走在铺着大小不一的砾石的路面上,依稀还能想见昔日晨曦初露、人声喧闹、茶鲜笋嫩、河鲫扑腾的情景。
有道是:黉门已烙旧时痕,人有渊源树有根。说话间,我们来到棠溪村一所百年老校。风雨沧桑,校园依在。两位陪同人告诉我:老校是村民几代人的文化摇篮。明清时出过举人,民国时更是闽东名校之一。1935年,这里还走出了中共闽东特委副书记、福安县委书记阮伯淇。更叫人想不到的是,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的原型黄烽将军曾在此任教过。特别是近数十年,老校培育出许多现代化的建设者,为国家培养出50多名厅、处、科等各级干部。这所百年名校可谓藏龙卧虎之地。如今,随着教育变迁,大量孩子进城就学,但这所百年老校,依旧散发着属于她的不散的芬芳。
从学校出去,转向一条石板道,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青葱惹眼的果地了。富饶的棠溪,不但有李子、桃子、杨梅、枇杷、柚子、葡萄、青枣等十数种水果,还有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不过说起特产,首先得提棠溪的芙蓉李。棠溪种植芙蓉李3万亩,年产鲜果1万多吨。这里的芙蓉李,果实扁而呈圆,果顶平而微凹,果肉深红,肉质致密,甜酸适口,人称“李中之王”。我看见,从这里到后半山腰,全是高低不一的芙蓉李树,碧绿的叶片丛丛簇簇,在暖阳下拥翠叠玉。沿山顺岭,还可见各种树木,诸如槐树、柯树、榉树、松树、樟树等,长幼有序,依次相拥,和谐相处,仿佛都为棠溪村的振兴添景增色。这时两位陪同人员又对我说,要是赶上立春后来,那就像置身芙蓉李花的海洋之中。他们的话,使我十分心动,脑海里也即刻浮现出一幅芙蓉李花开的胜景,我想象那漫山遍野的李花,在艳阳下尽情怒放。清风柔情绕树,花朵馨香袭人。也许,还有一支洞箫的音符在花影树间漂荡着、萦绕着,和前来游玩的人们叠韵酬答。
就在这一时刻,我想回去后应给诗友缪芝山回赠几句新诗:
我已尽情领略了武陵溪
此刻的我 多想成为
棠溪村花蕊中
一滴不愿滑落的露水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