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10: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锦萍



永泰仁和庄——庄寨之庄

 

黄锦萍

 


    探访永泰仁和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下着大雨,仁和庄以巨大的建筑形态出现在我面前:湿漉漉的庄,青灰色的寨,又高又厚又长的围墙,微微上翘的屋檐层层叠叠的,很有层次感,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排场。大宅里挂着好多红灯笼,灯笼上交替写着“仁和庄”和“青石寨”。

这座大宅到底是“庄”还是“寨”?当地人给了一个这样的说法:寨是大家都习惯这么叫的,因为外墙用青石砌成;而庄则叫得有文化含金量,尤其以“仁和”命名。在人们印象中,庄多为建筑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是旧时皇室、贵族、地主在乡下的大片建筑物,叫庄的地方,都是大户人家的住宅或庄园。主人以“仁和庄”命名是有讲究的。《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和则为和谐、平稳,“仁”与“和”都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标准与精神品格。命名“仁和庄”,表达了主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也传递了家族的家风家训。

穿过厚厚的青石寨墙,我们走进180多年前的大厅堂。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一定会看见长相差不多的张家三兄弟,坐在厅堂长长的条凳上,边喝茶边议事。张家三兄弟名叫张序捷、张序仪、张序光,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的后裔。三兄弟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梁国公张睦的30代孙,张睦携4个儿子举族从河南光州来到福建,是入闽开基祖,第9代就是爱国词人张元幹,千古名句“天意自古高难问”便是出自张元幹的笔下。

仁和庄张氏家族是有故事的。祖父张季良原居永泰同安村,18岁分家时家徒四壁,家当仅有一台石磨和两只老母鸭,张季良挑着一副破担子,靠磨豆腐养鸭子为生。就凭着勤劳本份,日积月累下来,竟置下田产数百亩,还捐钱为乡里修路铺桥,赢得好名声。父亲张行丰也是上行下效,生时创造无尽的财富,死后200年,依然被子孙奉为楷模,每逢中秋佳节,1000多位子孙争相祭扫坟墓,寄托崇敬与哀思。张行丰教子有方,培养的3个儿子个个出类拔萃,长子张序捷勤勉忠厚,负责经营田地山场,管理佃户;次子张序仪豪爽仗义,广于交往,擅长协调事务;三子张序光精明能干,专事营销。张家3兄弟建造仁和庄时,家族已坐拥千顷良田、百座青山。这么大的家业创下来,一定是得到了张家祖先的护佑。3兄弟不仅建起了仁和庄,还继承祖辈传统美德,募捐建起三捷石拱桥,造福乡里。张氏一族遵循着“仁和”的为人准则,留下好口碑,这正是这座百年老宅坚不可摧的精神内核。

“庄”和“寨”的概念,在这座大宅里是不必要分那么清楚的。“寨”的本义最初是指有篱笆或栅栏的羊圈,继而引申为军营,也指四周有栅栏和围墙的村庄,大凡称为“寨”的地方,一般都有军营驻扎过。深入青石寨,我发现它是一座极其讲究的庄寨,常见古厝内的厅柱,柱身大多上小下大,这是因为树木本身的生长形状,但青石寨内的厅柱粗且直,上下端直径基本相同。可见当年建寨人挑选厅柱木材时,选用的树木都要大于普通柱材,才能将其刨得头尾均匀。青石寨最讲究的地方,还在于它石材选用的特别,寨里建筑用石多为青石辉绿石,不仅寨墙是辉绿石,进寨所见的台阶、天井和地面,也都是切割规整的辉绿石。专家介绍说,由于康乾年间文字狱盛行,“青石”又与“清室”谐音,因此清前期建筑中,对青石的使用相当慎重,少有人敢将青石铺在台阶和地面,唯恐被认为“踩清室于脚下”。青石寨成为例外,是由于它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那时文字狱冤案渐少,民间风气日渐宽松。即便如此,青石寨也是永泰同时期庄寨中,建筑主体大量采用青石的唯一。

如果能够还原180年前的生存状态,你会发现青石寨有很强的防卫功能。进入庄寨内部,犹如进入迷宫,若有贼子闯入,必成瓮中之鳖,插翅难逃。围合式的家族住宅,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并列的3大院落铺展得很夸张。青石寨以中轴线祭祖厅堂为核心,6个厅堂、378个房间,最多时住过200多人。大宅呈3进5落结构,每一落的中央是厅堂,厅堂的左右两边都建有船屋,屋与屋之间有天井。寨里的最后一排有3层楼高,曾在这里办过三捷小学,如今还保留着教室和上课用的课桌椅,甚至还有一个供孩子们跳远的长方形沙坑,当然还有堆放家具的仓库、储存粮食的房屋,真可谓一应俱全。

站在青石寨天井里举头仰望,可望见一片被翘屋檐映衬的蓝天。天井是方形的,四周的屋顶围成一个圈,就如同仰望天际的一个窗,这就是“天圆地方”。从这个窗望蓝天天际辽阔;从这个窗接受从天而降的水就接住了财富,雨水落在自家的院落里,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我看见青石条铺成的地面上,左右各立着一个小石槽,以为是小水井,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灯柱石,在没有电灯的年代,仁和庄已经用上燃气照明了。想着每当夜幕降临,高高的灯柱将整座仁和庄照亮,那是何等的气派。

守宅老人告诉我,厚厚的寨门是木制的,经过防火处理难以点燃。门是庄寨联络外部的通道,大门打开,庄寨与原野融为一体;大门紧闭,一处庄寨就是一个独立的社区,一旦兵匪来袭,可以御敌于寨门之外。楼的顶部是一条很长的贯通走廊,当地人称为“跑马道”,我看见每隔一段就有一扇小小的斗形窗,窗子两侧是斜开的,既可以洞察外面的情况阻击兵匪,又可以防御外面的枪弹。在寨墙对角线的两端,还有两座碉楼,站在碉楼眺望,庄寨四周尽在视线之内,瞭望守卫作用相当明显。更不可思议的是,寨子里还有一个暗藏在深沟隐秘处的逃生通道,一旦寨子被土匪攻破,主人可从暗道逃生,也可设下埋伏,抵御外敌侵入,场景真可以成为警匪片拍摄地。在屋与屋之间的天井下方,是前后相通、又宽又深的排水沟。这样宽大的排水沟,即使遭遇暴雨也能迅速排水,又可防止遇到不测、无力与兵匪制衡时,通过排水通道迅速撤离逃生。框制斗窗、防御性墙体、战略性的跑马道、碉式角楼、竹制枪孔、注水孔等,组成了庄寨结构缜密的防御功能。防御是为了安全,安全为了更好地居住。

永泰庄寨是我国防御性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诞生于明清时期土匪犯乱的特殊历史情境,融合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经济环境,形成了集防御、居住、美学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形式。收藏家鲍国忠评价:永泰庄寨不仅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也是传统乡绅文化的载体。民居建筑大师黄汉民教授认为,永泰庄寨是福建寨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内在的特点,完全可以独立申报世遗。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志坚教授说,四梁抬井是永泰工匠独创,十字形受力减柱的方法绝无仅有,中国北方都没有这样巧妙的梁柱建筑;青石寨中鱼鳞片的风火墙,是他见过的最好、最高级、最壮观、最漂亮的设计,木头做的护墙板也是绝无仅有,这些都是永泰工匠独特的创造。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李建军教授在充分研究土楼、土堡、庄寨三者后,做出如下定位:土楼以居住为主防御为辅,土堡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庄寨则是防御和居住并重。因此,永泰人在建造庄寨时,不仅考虑到军事防御功能,也将庄寨作为精神家园去营造,完整的功能布局、精湛的雕花刻镂、大气的挑高穿斗,这在我国防御性民居建筑中独一无二。

庄寨,永泰的文化符号,农耕文化、防御文化、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庄寨之庄是村庄,是看得见的文物。走进庄寨,不仅欣赏到精湛的建筑艺术,也吮吸到这里崇儒尚学之风,触摸到绵延千年的乡村文明根脉。

庄寨之庄,散落在永泰的青山绿水间,在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中,行走在仁和庄偌大的院落里,抚摸着坚固无比的青石墙,真想穿越时空,与180多年前的张家三兄弟聊聊天。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永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