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4 23: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晓岳



武夷山的和谐之美

 

王晓岳

 

   

天地不言而有大美,其美在于阴阳交融、相辅相成的和谐。武夷山便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丹霞地貌是沧海桑田的见证,是大自然亿万年风雨雕饰的杰作。然而,丹霞地貌在未成熟期,风浸雨塑的画面仅是初稿;在晚期,由于风雨雕饰过度,丹山险峰已成断壁残垣;只有成熟期才呈现出惊天动地的美丽。中国丹霞景观数处,唯独武夷山处于丹霞地貌中的而立之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丹霞景观。

武夷山有36峰、99岩,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雄强险峻摄人心魄。发源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的一条溪流贯穿其中,蜿蜒15里。因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九曲溪”。九曲溪的绝妙,不仅在于“水绕山转,山随水活”的动态之美,更在于“山水相印,阴阳融合”的万世奇缘。若是临水观山,人们可乘竹排漂流于九曲溪上,饱览108景构建的丹青画卷,体验移步换景的神奇。若是登山观水,人们可攀爬壁立千仞的天柱峰。天柱峰半山腰上有座山水观赏台,名曰“一览亭”,在这里凭栏俯瞰,九曲溪如同温婉多娇的少女,偎依在群峰的怀抱之中。春夏秋冬,或见碧水丹山流动于变幻莫测的轻烟薄雾之间;或见云海翻腾,佛光霞照,如诗如画,如临仙境,故而天柱峰又名“天游峰”。

纵观天下名山,既能观山又能玩水者屈指可数,山水结缘能像武夷山、九曲溪这般完美者更是凤毛麟角。武夷山水承载着天地灵气,山水和谐之美征服了古今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宋代大文学家陆游诗云:“山如滋少三十六,水似邓帐九折途”“未到名山梦已断,千峰拔地玉峨峋”,武夷山水让陆放翁魂牵梦萦。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把对武夷山水的赞颂推向了极致,他写诗赞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但是,更令我感动的是一位普通的美国老太太对武夷山的抒情,她说:“假如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迷了路,请把我带到中国的武夷山。”这质朴的诗句何以动人心弦?因为她寻找的是风景纯美的家园。也许九曲溪第4曲处的崖刻“真山水”3字已经铭刻在她的记忆深处,武夷山水的亲和宜居已经上升为思辨理念,以至物我难分,把中国的武夷山当作了她心中的伊甸园。

其实,早在4000年前,资源丰富的武夷山已是古闽族人的休养栖息之地。九曲溪的中部是个风口,赤壁丹崖和各式峰柱经过风蚀雨浸,就形成了天然的岩壁洞穴。这些洞穴便成为有着死后升天信仰的古闽族人理想的墓地。他们把楠木制作的船棺当作仙舟,高搁在悬崖峭壁之上,让先人们安息在碧水之上、丹山之中,时刻都能听到田园诗般的山水共鸣。

4000年前,古闽族人就在武夷山依山傍水而居,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唐代,武夷山已被敕封为“天下名山大川”。唐玄宗颁旨立碑,在武夷山“全山禁樵采”。这种“绿水青山、永续之脉”的理念,以及“视家园如生命”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武夷山的纯真在于山水的纯真,在于保持着原始自然的风貌。据专家考察,武夷山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内已知动植物种类11000多种,是珍稀、特有动植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1987年和1992年,武夷山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全球多样性保护区”。世界旅游执委会前主席巴尔科夫人说:“未受污染的武夷山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不仅保存了地球上同纬度最完整最丰富的生物链,更积淀出丰润两千余年的人文沃土,山水相因,人文其间,是世界和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和文化复合遗产地。在这里,山水与文化的和谐才是武夷山最绚丽的一张名片。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道家的仙踪之地,“升真元化洞天”被列为道教36洞天第16洞天,修仙者要在此脱胎换骨才能羽化升仙。天心永乐禅寺是一座深藏于武夷景区之中的佛教名刹,明成祖朱棣为其禅茶赐名“大红袍”。僧人种茶,开创了“禅茶一味,佛茶一家”的佛学天地。

比起宗教文化,最让武夷山骄傲的当数千年大儒朱熹。古人云: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这里说的文公便是朱熹。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创办了著书立说、讲经论道的武夷精舍,也在此完成了他的重要论著《四书章句集注》,构建起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使武夷山闪耀着“道南理窟”“学达性天”的荣光,一度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千古名句正应了武夷山与朱熹的关系:武夷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圣地,她丰厚的人文精神成就了朱熹;朱熹的理学思想把武夷山带进了中国文化地理的核心版图,带进了人类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山水之美是文化的,这种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才使得武夷的丹山碧水有了直达永恒的灵魂。

说起武夷山,人们常用“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概括,把武夷山的茶文化与千载儒释道相提并论,甚至用“山因茶而名,水因茶而灵”来描述武夷山水与茶文化的风云际遇、前世今生。此话是否言过其实,最好让事实做出回答。

武夷茶是武夷文明的标志。早在商周时,濮闽族君长已把武夷茶作为贡品进献给会盟伐纣的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颇具盛名。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是为茶文化的第一高峰。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一文中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已经说明了武夷茶在中国茶中的尊贵地位。宋元时代,武夷山的北苑贡茶已成为贡茶首选。明代郑和下西洋,5万人组成浩大舰队护卫国宝,除丝绸、瓷器之外,另一国宝正是武夷茶。清代,武夷茶作为商品贸易的主角走向世界,为万里茶道的开通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武夷山的中心地带,盘桓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深长峡谷。谷内多悬崖绝壁,两侧的9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谷底成行成行的茶树倚山而植,或种于岩凹、岩隙、岩缝中,或植于沿边砌筑的石岸中,称作“岩茶”。武夷岩茶的茶园几乎都在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中,岩茶的祖先——6株大红袍母树在这里倔强生长了360多年。这里云雾易聚难散,冬暖夏凉,特别是这里的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特殊基质。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才使6株万世灵芽的后代超凡脱俗,奠定了馥郁隽永的内质。这里的茶青经过制茶人精神性格的磨合和20多道精妙工艺的提升,才孕育出独特的岩骨茶香,成为中国乌龙茶的极品。

自从200多年前中国的武夷茶传入英国后,她以温柔而不可逆转的方式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她首先让贵族有了新的奢侈物追逐,成为一种悠闲和舒适的享受。之后,英国茶(武夷茶+奶+糖)竟成为广大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英国有句世人皆知的名言:“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可见武夷茶已经和大英帝国密不可分。

武夷岩茶,点缀出世代制茶匠人传承文化的动力,开启了永不停歇的逐梦之旅。武夷之东,梅溪下游,有座名为“下梅”的村庄,这里是万里茶道北上的首站和南下的起点。往北是跟晋商常万达、乔致庸合作,北上4760公里,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口岸。此后在俄罗斯境内延伸,直到莫斯科,全程13000多公里,需要一整年的路途艰辛。这条17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为武夷岩茶赢得了世界声誉。从下梅村往南走,890公里处就是广州。武夷茶通过广州远销东南亚及日本。武夷茶给广州带去的是喝早茶的习惯和融洽和睦的气氛,给日本带去的却是被称为国粹的茶道。

茶,是武夷山水之精魂,蕴含着不可思议的人意和天机,天人合一的机缘、大道中和的理念、伦理和美学的和谐、自然和宇宙的法则似乎都隐藏在茶文化之中。然而,世人最需要的还是口感,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度,武夷茶有着不同的饮法,有的清饮,有的加糖加奶,有的加入柠檬和白酒,充分展示出武夷茶有着包容和接纳的特性,也象征着心随万境转、无喜亦无忧的通达境界。

武夷岩茶,满足了世界,也把武夷山的和谐之美推向了哲学的高度。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