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1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中都古韵流芳

 

杨国栋

 

 

因为喜爱荷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荷苑。确切地说,是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旁的荷花苑。福建地处东南,有山有水,适宜种植荷花。我曾到过闽江之源的建宁,欣赏过近百亩荷花绽放的盛景;也到过武夷五夫镇,在朱熹雕塑旁的荷花塘边漫步。周宁的鲤鱼溪名声在外,而溪旁的荷花苑,虽偶有听说,却还是第一次走近。“我们的荷苑有一种别样的风景呢!”陪同我们的乡镇宣传委员骄傲地向我们介绍。

历史风雨在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中延续,乡野风情在山川河溪、田园风光中畅流。如果这样的画面里植入参天古木,葱绿新苗,苍翠绿荫,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当呼之欲出,跳荡腾跃。如果再能够加入颇有年代的古旧楼阁建筑,人的气息气味、文化韵味和民俗信俗,也就能够将历史格调与田园风味悄然激活,从中引发今人对于历史的回望和未来的前瞻。我在参观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的云霄阁时,就有这样的联想。

云霄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两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这座7层阁楼坐南朝北,视野开阔,古木新树簇拥,潺潺碧水环绕,陈年石桥虹卧,古宅老田相望,环境清幽静谧。整座阁楼土墙土木结构,层叠八角塔型;底座宽大坚实,木梯曲通阁顶;楼内圆柱顶立,木板衔接为屏;顶层古木交错,唯见诗书纷飞,文曲星雕塑一尊,手扬如椽大笔,为的是给予那些四方宾客临楼跪拜,祈望儿孙学有所成而考试高中……从这样的布置中不难发现,500年前的中都子民高度重视子孙教育发蒙,读书上进,做官后荣耀故里。

云霄阁檐头八角翘鳖,工艺精细,闽派建筑风格明显;葫芦屋顶,直刺云霄,又与清真寺屋顶颇为相似。云霄阁门前的楹联写道:“黄鹤归来带得松花香文室,白云飞去放开明月照禅峰”。后堂为仙师殿,供奉仙师菩萨,楹联一对:“佛地有尘风自扫,禅寺无锁月常关”,佛家风味浓郁,彰显数百年来在中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乡野山民对传统佛家“善”观念的追寻。

这种“善”的力量,笔者在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的古旧建筑存耕堂里也得以见识。存耕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虽然历经无数风雨浇灌浸泽和时光打磨,却完好无损。何英老师介绍,这栋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84平方米的宏伟浩大古代土楼样式的建筑,是何家祖上何冲山老先生出资白银9万两,历经13年建成。因为期间遇到各种困难磨难,所以实际上用16年时间才全面建成。何冲山老先生在广东省三多祝经营染靛业几十年,积累了大量资金,鸠工营造;墙体土木结构,砌石为基,夯土为墙,石柱为门;抬梁斗拱工艺精湛,中轴线贯穿到底,左右平行推进;正堂面阔3间,前后3厅;后厅楼房,左右楼房、廊屋与主房连成一体,厅与厢房之间以天井相隔,结成统一整体,纵横错落有致,有“九厅十八井”之称。楼房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工艺更趋时尚,地板全部都用熟土按照比例搅拌石灰、糯米浆和红糖等物夯实而成。楼板上嵌有陶砖,所用木材均为精选特等原材。楼房的正堂前,一排窗户4个窗门,3窗为木质材料,一窗为浅白色海蛎壳经过打磨后制成,在闽西土楼中独一无二。可说是那个时代造楼大师们突发奇想,打造的奇绝手工艺品。

遥想当年,古色古香的存耕堂里,木质墙壁和木柱上曾有许多名人书画作品。现存的清代诗人宋湘的一幅木刻对联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上联典出《易传·坤文言》,讲的是行善积德者,必能吉祥;下联讲的是资财富有,而且能接受教训,才能保持永久。客家人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高官,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词及楹联创作中崭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其为“粤诗惟湘为巨”。据说,他的先祖来自福建上杭。故而上杭客家乡亲请他为存耕堂书写楹联,宋湘欣然前往,以“善”为念,留下墨宝。

在宋湘为存耕堂留下楹联的次年,即清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间,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率领他的大军从庐丰横渡汀江,进入上杭中都,驻扎在存耕堂内。如今,厢房楼上还留下了“太平天国康王在此驻宿”字样。汪海洋乃太平天国晚期著名将领,多年率军转战于闽粤赣地区,有太平天国后期“擎天一柱”之美誉。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汪海洋在广东梅州的战死,标志着太平天国军队的彻底失败。足见汪海洋在太平军中的重要地位。就在汪海洋驻扎上杭中都存耕堂休整的日子里,他虽然不是客家人,却延续了太平天国一大批首领如洪秀全、杨秀清等客家人善待平民百姓的做法,用房、用粮、用柴、用菜等,全部支付银两,故而今日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谈起当年的太平军康王汪海洋,依然平心静气,口留褒誉。2009年,存耕堂被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中都镇党委书记郭夏媛是位年轻的女同志,在她的建议下,王蕾引领我们一行走进了位于中都由安村的善书堂。这座占地700平方米的古建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距今200余年。房屋设计独特,屋面犄角翘峨,气势恢宏;墙面绘有大量的精美壁画,屏风、梁花为清代典型的高浮镂空雕法,人物、花鸟、瑞兽栩栩如生。善书堂数代读书人叠加起来数十,收藏古迹,书法绘画,是他们的专长。满楼满屋金光闪耀的是万余枚毛泽东铜像、雕塑和纪念章,汇集着他们对红土地上“为人民求解放”之大善的深度理解。从楼房名称之“善书堂”,到堂联的“为善”“读书”,再到侧门联的“积善人家庆有余”“天下良图读与耕”……都反映了善书堂先人与今人“与人为善,读书立身”的朴素治家行世理念。而先人经徽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以及后人教学、行医的感人故事,正是“大爱大善”人生的最佳演绎注释。

善书堂后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洛神花,紫红色的花萼仿如一粒粒红宝石,密密匝匝地镶嵌在翠翠生生的树叶中,显得斑斓多彩。善书堂主人描述的“草木荣华成往事,洛神花靥让人狂”的诗句,让我读出了来自自然界环境优美的善意回报馈赠。

随着我的脚步向前迈越,走出来的是汀江边新美如画、翠荫连绵的都康村。神往已久的叶剑英元帅的大型铜像就坐落在村口。这尊高大的雕像由广东梅县雁洋镇叶帅纪念园赠送。史料和叶氏族谱记载:叶映玉为叶剑英先祖,殁于元朝初年,葬于上杭县中都宫前(今亲睦村)竹篙山,清康熙年间重修一次。墓碑正文曰:“元始祖五郎叶公墓”。屏上额有“积厚流光”4字。1997年,广东梅县雁洋镇叶氏宗亲与上杭县都康村叶氏宗亲经过商讨后,募资进行修建。2006年,叶映玉墓被上杭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叶映玉的9世孙叶日通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从上杭县中都堡杜坑(今都康村)迁往广东程乡(今梅县)松源堡玉浆村荷畲里开基,以铁匠为业。叶日通的孙子叶俊华、叶俊贤转迁梅县雁洋开基。叶剑英元帅乃叶俊贤17世孙,也就是上杭叶映玉(五郎公)28世孙。20多年来,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叶剑英元帅家乡宗亲,几乎年年派出代表前往上杭县都康村寻根谒祖,进香扫墓。

都康村山清水秀,峰峦叠翠,逶迤的群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9.9%;深深峡谷涧流欢唱,峭壁陡崖瀑布飞流,直落林间;清凌凌的汀江水从村前流过,浇灌着村中千百亩良田。这个“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生态文化村”被一尊高大石雕镌刻着,鲜红的大字十分醒目抢眼。村内大道畅通,视野宽阔敞亮,学子士人代出,文化学养深厚,被文人雅士描述为“文献名邦山川增色,客家宝地烟雨宜人”。这里的农家基本上都建造了新房。房舍鳞次栉比,别墅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种满枇杷桃李,菜园瓜果飘香。傍晚红霞满天,映红了整个山野。清泉湖畔,山鸟展翅,红鲤翻浪;木栈道上,信步闲趣,一片欢声笑语。夜景光鲜,灯火辉煌,彻夜通明;公园琴声缭绕,田野蝉叫蛙鸣,歌吟不绝于耳,可比当年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桃花源”,只是多了一些乡情和善,乡俗浓郁,乡愁文韵……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