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10: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盛世百岁坊

 

崔建楠

 

 

 

在湄州最高峰北端的妈祖庙,始建于宋朝(97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妈祖庙,称为妈祖祖庙。

曾经,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从乡村到城镇,那些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驿道上,竖立着许多高大华美、细节繁复的牌坊。

牌坊,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奇特色彩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貌。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竖立的建筑。牌坊的建筑制式由棂星门演变而来,早期用于祭天或者祀孔,历史上汉高祖规定祭天必须先祭灵星(即棂星),至宋代祭孔也用祭天的规制,也祭棂星。于是棂星门这样的建筑形态滥觞于汉阙,成型于唐宋,至明清达到登峰造极,从祭祀形式演化为纪念碑的形式,星罗棋布地出现并保存在中华大地上。

古代有衡门,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就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之句,所谓衡门就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原始而简单的门。随着历史的发展,建筑形态的丰富,衡门演变为街坊的坊门。春秋战国至唐,中国的城市人群居住形成了里坊制,因此坊门大行其道。只是那时的坊门是实用的,在柱子之间是有实在的“门”的。由实用的门演变为表彰、纪念、标识和导向等象征意义更强的牌坊,历史的烟云纵横了许多世纪。

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对坊门的建造开始讲究起来,改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组合而成。后来,一些坊门由只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因其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同时牌坊还可以按照间楼和楼数多少分为“一间二柱”“三间四柱”和“五间六柱”等形式。按照建筑材料的区分,牌楼又有木牌楼、琉璃牌楼、汉白玉牌楼、石牌楼、水泥牌楼彩牌楼和铜制牌楼的分类。数量最多、保存最久远的当属石牌楼,因为石头材料极为普遍而且可以长久保存,因此目前保留下来的牌楼大多是石头牌楼。

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越来越精湛,牌楼的建筑艺术水准也愈发进步。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和边楼等建筑形式在牌坊中得到广泛运用。牌楼顶和房屋一样,有四面坡的庑殿顶、歇山、悬山、硬山多种形式。顶上有屋脊,正脊两端有正吻,戗脊头上有走兽。有意思的是,石牌楼也像南、北方建筑的屋顶具有不同的风格一样,南方石牌楼屋顶的4个角也翘起很高,而北方的屋顶4角比较平缓。牌楼梁枋和立柱上的装饰习惯用彩画装饰,在石楼牌上当然用石雕代替了彩画,有的在梁枋上完全按彩画的样式刻出相同的纹饰,一根梁枋上有枋心、箍头、藻头3部分,分别雕刻出龙纹、旋子、植物枝叶等内容。甚至有双狮耍绣球、麒麟、鹤、鹿等瑞兽和植物、牌楼等装饰。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更是将牌坊打造成为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品,而牌楼建造也成为古代建筑工匠施展拳脚大展才艺的平台。

纵览中国的牌坊建筑,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古徽州的许国石牌坊,是全国目前罕见的明代建筑,它采用青色茶园石,雕饰艺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而且牌匾上的题字都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例如徽州的“贞里白坊”,建于元末,旨在表彰元代里人郑千龄一家3代乡贤,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久的牌坊之一。还有徽州的棠樾牌坊群,明3清4共7座古牌坊依次排列在长达百米多的古道上,而且在牌坊四周还建有古祠堂、古民居、古亭阁等古建,配以田园风光山光水色,成了古风悠然的古建筑群。

在福建的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见牌坊的身影。牌坊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品种,也在历史上多次的入闽迁徙里在闽地生根发芽。曾经在一张闽南老照片上,我看见了泉州的郊野古道上有着成群的牌坊。在晨曦初露时分,闽南大地一片苍茫,云霓之间,田野上那一座又一座的的石头牌坊的黑灰色身影渐次分明,那些早起赶路的行人们穿行在那一个个门楼的下面,奔向那遥远的他乡。我因为探寻闽古道的前世今生,在福建广东交界的诏安的古城里,也发现了成群的石头牌坊竖立在老城的坊巷之间。那些劳碌的百姓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些牌坊之间,从前牌坊的下面穿行的是车马,如今却是摩托车电动车,沧海桑田,牌坊不动声色地矗立,任由历史的风尘吹拂。

2019年我在执行“闽古道”大型文化项目的时候,前往龙岩上杭采访闽西南古道,在闽粤交界的上杭县下都镇,听当地的文史干部说,在下都古镇通往南蛇渡的古驿道上有一座百岁牌坊,可以一看,便慕名而去。一路上下都的宣委小郑和我说百岁坊的故事,先说的是百岁坊上的那对由下都薛氏青山公支派贡元薛宏太撰写的石刻对联:“三万七千秋,眼见四朝全盛世;六百二十甲,身居五代最高年。”这联简洁而形象地将百岁坊的来历说清楚了。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下都一位名叫曾荣禄的老人过世了,这位曾氏第二十世祖的老人非常长寿,他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卒于同治癸亥年九月十九日(1863年),享年104岁。乡里人们传闻曾荣禄老人一生勤劳节俭,诚实忠厚,乐善好施,平易近人。老人家子孙环绕膝下,5代同堂。曾家家境富有,但是人不骄横,乐于助人,深得乡邻尊敬爱戴。那个年代一个地方出了一个如此长寿之人,人们均以为奇,于是后人及当地官吏上报朝廷,得到了同治皇帝的“赐建”。

驱车来到茶凹背这座神奇的百岁坊跟前,这座石质牌坊矗立在群山环绕之中,牌坊坐西向东,3间4柱3层5楼式单檐双披结构,总高8.1米,宽7.44米。柱脚两边按抱鼓石,硬山顶,阴阳合瓦铺盖,古朴壮观。最上端正背两面竖刻“圣旨”二字,中间刻着“升平人瑞”4个大字,第2排桁柱刻着“敕授登仕郎会逢升一百有四岁之坊”,在每根柱脚都有祥云纹饰,在牌坊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图案。仔细去看,又看见一副对联,曰:“宴叟举熙朝,九重锡嘏颁鸾诰,作人多寿考,七叶承恩慰凤毛。”据有关资料考证,撰写这两副对联的薛宏太是下都著名的文人,祖父父亲兄弟及5个儿子均为读书人,实乃书香满门。当时得到朝廷获准建造牌坊时,宗族乡贤曾经广邀邑内文人雅士征集对联,而薛氏坊联以大气磅礴、富含哲理而一举中的。牌坊建好之后,成为当地一处著名景观。据说凡是古道上经过此处之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百米之外偃旗息鼓放慢脚步徐行,以表示对老人的崇敬。

告别兀立山中的百岁坊,继续跋涉,走过闽粤古道“盐上米下”重要节点的南蛇渡、爬上高峰上脚踏两省的红色交通线上的情报点耸奎塔、驻足于美丽的革命老区豪康村头跨溪合抱的古榕树下,眼前历史的烟云如闽西南古道上的晨雾慢慢散去。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