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11: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治莹



涅槃的凤凰

 

李治莹

 

 

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诗作《凤凰涅槃》中说: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屏南甘棠乡巴地畲村年年岁岁都在翻飞腾舞的火凤凰,与郭沫若笔下的“凤凰涅槃”,何其相似!只不过巴地的火凤凰不必500年一回,而是年年火中重生,岁岁凤凰到此。

回望远古,巴地村一带万木葱茏、藤蔓匍匐,百鸟啁啾。传说元朝初年的一天,一位叫蓝巨富的年轻乡民,因在原籍古田平湖富达村烧荒垦种时,不慎延烧了财主的一大片庄稼和山林。蓝巨富知晓那财主横霸一方,自己闯了祸,既赔不起更惹不起。无奈中只好翻山越岭、逃往异乡。百里负芒披苇、荜路蓝缕,辗转之中,一位黎姓员外收留了他,成了黎家的长工。生性厚道、勤勉有加,且外表俊秀的蓝巨富,深得黎员外喜爱。于是,欣欣然将第10个女儿许配于他。成家后的蓝巨富,与妻子另立家业,除耕种之外,还养了一小群鹅。一日,不知母鹅何处去,久觅无果,只好作罢。许多日子过去了,突然有一天,那只久未谋面的母鹅失而复得,回到了蓝巨富跟前,声声叫唤后,又摇摆蹒跚而去。疑惑重重的蓝巨富,为了探个究竟而步步尾随。跟了长长的一段路,那母鹅在一片茂密的芦苇前停了脚步,蓝巨富闻有小小鹅的叫唤声。定睛一看,见芦苇丛中,一群小鹅相拥聚集在一起,甚是令人怜爱,顿知那曾一度失踪了的母鹅已在此生儿育女了。心想,既是母鹅喜爱的栖居之地,必是风水宝地。抬头看山,众鸟鸣茂林,绿草延高冈;俯首观水,清溪长流,宛若天籁,养眼悦耳宽心,果然风光无限。不多日,蓝巨富辞别员外,携妻来到此地,先搭一棚以栖身,锄一地以种谷。从此开基、繁衍,一代又一代,蓝氏在那五谷丰登之地开枝散叶。枝繁叶茂后,从原先的一对夫妻,到后来发展成一个村庄。此村起始称为包地,天长地久,把包地叫成了“巴地”,并以畲族人喜爱的凤凰鸟作为族中图腾。

古时的巴地,由于山林丰茂,乡亲们均以木料架建房屋,一旦失火,火烧连营。为防范火灾,聪慧的巴地人预警在先,以“舞火凤”作为一种仪式,寓示凤凰到此,火已燃过,火患不再,村寨平安,朝夕吉祥。于是,年年农历正月初四后,巴地人便十分虔诚地恭候火凤凰的到来,在村中央摆好供桌与法事桌,一应供品依次排列。引香接火时,被尊为凤凰使者的人便要迎着朝阳,进入山林,取来4米长的整木到火龙坪挖坑立柱,并以毛竹作杠杆,竹篙尾部安上竹笼以接纳火种。日落西山,黄昏来临时,便到村外两公里处的来龙岗香炉上,引接凤凰火种,带到火龙坪点燃篝火。篝火点燃,火焰腾飞,能歌善舞的畲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或端酒敬来宾,或请宾客跳畲舞。篝火燃尽,畲民们又在歌声中以木棍有节奏地吆喝着拍打火堆,让火炭形成炭屑。此时,凤凰使者便用稻草密密匝匝地铺在铁笼内,又往里装戏火生成的炭屑,让凤凰衔珠。锣声镗镗之时,凤凰使者高呼:“凤凰到此!”众人齐应道:“好啊!”欢呼声中,杠杆已把凤珠摇升到高空,又急速地左右旋转凤珠。嗖嗖的夜风让火炭点燃稻草,燃烧的稻草演变成无数的火星,飘飞的火星又演绎成盘旋翻飞的火凤凰。火凤凰朝东,即呼:“凤凰到东,福如东海!”众人应和:“好啊!”朝向南边,又呼:“凤凰到南,寿比南山!”众人再和:“好啊!”转至西面,头人再喧:“凤凰到西,四海升平!”欢呼声紧随:“好啊!”最是朝北时,头人激情道:“凤凰到北,凤佑巴地!”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好啊!”“好啊!”通红的火球,火树银花,别样的景象有如宋代诗人辛弃疾在《元夕》一词中唱道:“东方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寓意四季平安吉祥、又恭敬于东南西北的四个火凤珠,让山乡沸腾,让畲民欢庆。

年又一年,无论人世间怎样地改朝换代,巴地村的火凤凰总也在翩翩起舞。700多年,历史长河滚滚流淌,火凤凰在巴地村也闪闪烁烁而舞。时至今日,一度中断的畲族火凤凰民俗活动,重现于古老的巴地村。凤凰展翅,勃勃生机,舞出了巴地畲族乡亲服饰中的凤凰装、凤冠;发式中的凤凰头、凤凰髻;婚联横批上的“凤凰到此”、婚礼中的“凤凰蛋”以及传说中祖居地的“凤凰山”……许许多多,让整个巴地畲族村犹如一只时时展翅欲飞的美凤凰。巴地村的火凤凰,见证了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岁月中的云卷云舒,春秋里的花开花落;见证了巴地村后山岭上的红豆杉、油杉、松柏等成林成片的古树名木,一株又一株,都要数人合抱。闻闻那年年立春时节浓香于村里村外的玉兰花树,300多年的树龄,数十米高的树梢总在问云问月;见证了山腰峰岭中高高在上的蓝氏宗祠、土地庙、观音庙,山坡上飞檐翘角的文昌阁;见证了从远古流来、又向远方流去的巴地溪,千百年前的小小溪涧、涓涓细流,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流出了一条长溪,流出了人间多少风景,流出了巴地村几多光华。

廊桥是屏南一景,横架于巴地溪上的古廊桥,更是景中之景,平添了畲村风光。桥底层8根粗壮的原木,让廊桥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巍然挺立;桥顶上层层叠叠的瓦片,垒夹着不断变幻的历史风云;桥面上一块块厚实的方砖,又累积着古今无数的脚印。一座廊桥,古香古色,桥上桥下,游动着一本无形的书,又似悬挂在溪流上的一幅画。乡亲们豪气地说,古往今来的巴地,何止这1座廊桥?曾经的3座廊桥,带给巴地别样的风情、说不尽的故事。其中一座或许年深日久,被无休止的暴雨狂风摧枯拉朽,另一座因为礼让一条通天的大道而沉没于历史。留下的这一座承载着巴地人永不泯灭的记忆,太金贵了,因为它不仅雄踞于巴地溪之上,也傲然于巴地人的心中。廊桥一侧,铺设着鹅卵石的昔时古道,绵延于远方。沿古道而觅,依稀可辨那若有若无的行行脚印,因数百年来,曾有多少英杰才俊从此道走来。在回望中展望,前方跨越山岭的高架桥上,来往的车辆流光曳影。联翩浮想在今后绵长的岁月中,无论古道大道,都将闪闪烁烁地连接起外面世界的金光大道。

无数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翱翔的火凤凰见证了——从中央到地方,多少公仆总把畲族乡亲牵挂于心,常常山一程水一程地来到巴地村。村东头进农家,村西边访民情,问问这家的收入如何?那家的日子咋样?上看青山、下赏绿水的同时,鼓励巴地村保护好生态。尤其是偏僻的少数民族山村,重在发展生产、脱贫解困,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让村容村貌一年年美起来。那亲切的一言一语,那温暖的手手相握,给了巴地人几多激励,几多鞭策。奋起思变、崛起图强的巴地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倾全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把巴地村建设好。

今天的巴地村,后门山绿树成荫、万木争荣,对面山上随风摇曳的竹林,绿水青山的动人画卷映衬出葱翠的田畴阡陌;雕龙画凤、少数民族色彩浓郁的寨门已经耸立,一寨带来千门瑞,一木引得万树春。敢于闯荡世界的乡亲,身在天南地北打拼发展。然而,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每逢过大年的喜炮声响起,总要千百里驰骋回归乡梓,拜老宅中的父老乡亲,赏火凤凰浴火腾飞。外出的游子们回来了,巴地村处处是铮亮的小车,让古老的巴地村映衬出现代文明之光。据村党支书蓝智慧说,巴地村已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盛名之下更是任重道远。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