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龙潭“网红村”
戎章榕
三伏燠热,何处寻清凉?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屏南县,当说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当地人告诉我,如今的自驾一族,避暑的目的地已不光是白水洋、鸳鸯溪,而是一下屏南高速,就把导航定位龙潭“网红村”而去。
何谓“网红村”?熙岭乡党委宣传委员小林解释,从2017年5月实施传统村落文创项目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先后100多次进行报道。仅2018年就接待游客、学者10万人次以上。
“网红村”与一个人有关,他——林正碌,是主要幕后推手之一。
这位貌不惊人,却正在做着一件惊人的事情,自担任村落文创项目总策划以来,用文创激活古村落,助力乡村振兴。这在省内,甚至国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林正碌做的事是从教农民学画画开始。2015年5月,他来到漈下古村,尝试着“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普及性绘画教育。政府顺势而为,在双溪古镇建有安泰艺术城,以公益艺术教育为品牌,集艺术交流、展览、销售为一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吸引了省内外绘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林正碌发现这个县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与外界阻隔,许多古村落依然保持原始风貌。这是大自然、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啊,他就借机发力,招引各地的文创人才认领投资修缮老宅,4年多来,屏南县有10多个村落,近300座残破老宅得以修旧如旧地提升,作为他们的文创及生活空间。
为破解古村落“保护”与“活化”难题,实行由村委会与老宅户主签订15年期限租赁合同,文创人才再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由文创人才出资,村委会代租代建的模式,探索房屋产权制度的创新。
走进村子,被一张名为“重声”音乐节的海报所吸引。在山村举办音乐节恐不多见,后见到音乐节的策划人之一——谢朋举,这位浙江音乐学院双证艺术硕士,才知道这是一场很有想法的音乐会。
“重声”的多重含义:其一是解构之前精英主义的音乐理念,职业的、专业的;其二是重构个体生命里面想要表达的东西;其三是声明任何生命的呐喊的时代已经到来。故此,他们推崇“我用心在sing,敢唱就是歌”!
日期的选择也不同寻常:之所以把音乐会定在8月15日,是向1969/8/15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爱与和平”礼敬。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从城市走进乡村,50年后,首届“重声音乐节”在龙潭的山谷唱响。
这个东北小伙子之所以放弃杭州、定居龙潭,固然有儿时的情结,他从小生活在吉林省长春市龙潭山附近,但更多的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在龙潭村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实现原创音乐的梦想。
重声音乐节的舞台选择村里一块下凹的平地,用推土机稍事平整,就成为时尚的下沉舞台,与周边的传统黄色夯土墙浑然一体,衬托着青山白云,届时一场音乐会在古村落尽情演绎。各地慕名前来参加的游客,露营在帐篷里,数着天上的星星,沉浸在萦绕耳畔的音乐旋律中,回味无穷……
值得回味的还有“脱胎换骨”的老宅。我探访了曾为京城财经记者打造的400多平米的空间——豹舍。这是比邻的两栋房子改造而成,一栋建于清朝末年,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要将两栋风格迥异、建构不一的房子合二为一,主人在林正碌指导下,采取“现场沉浸式空间设计”。置于现场,设身处地地思考,没有图纸,没有事先规划,将身心投入其中,思考怎样才能适应现代人居住的诗意和人文空间。然后,起用村中的老木匠,主体建筑全部采用原木料,在营造技艺上,采用传统木构榫卯建筑工艺。
至此,我突然对文化创意似有顿悟,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创意撬动,破茧成蝶,焕然出彩。豹舍的核心功能定位:一是阅读,一是写作。正如主人所言,通过与此地的美景和人文相融合,拥有完全不同于都市里的内心体验,在这里,更好地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据参加过豹舍写作营的人介绍,当她离开之时,发现了自己此前未曾预料的写作潜能,生命变得愈发精彩。
随后我见识香港导演招振强的电影工作室,在未抵之前,我已有耳闻。说他从小到大就有一个梦想,等他退休后在海边建个房子。可是当他来到龙潭之后,决定将晚年安置在屏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诗句,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招振强只是许多人中的一员。但没想到,3天的机缘就将一生的梦想逆袭,从海边的房子改换到山中。
龙潭魅力何在?招振强电影工作室还在建造中,与之比邻的是小梅桩艺术空间,招振强正在那里指导两位女士排练话剧。一位来自杭州的律师,一位来自上海的翻译,因为学画,她们与林正碌结缘;因为龙潭,她们绽放了人生新的光彩。大家聚在一起,写诗、唱歌、排话剧……生活是惬意的,人与人关系是和谐的。对于龙潭,他们是新村民;对于他们,龙潭开启新的生活方式。植入新的生活方式,“塑形”兼顾“铸魂”,带动了乡村文明。
招振强导演、三栖演员主演的舞台剧《假面》,不日将在龙潭村首演。这又将是怎样一种体验?未看不敢妄加猜测。但有两点可以肯定:偏僻的山区的地理价值被激活了,成为了“诗与远方”;每个人个体价值被激活了,愿把“他乡当故乡”。
在龙潭村打卡,接触了一些号称“新村民”的艺术家,乡村振兴能够把城市的人吸引过来,龙潭村原住民不到200人,两年后今天达到600多人,既有原住民的回归,也有来自外省的、外国的“文创移民”。人来、村活、业兴、民富。再一次践行了林正碌的理念:在农村的地理上,导入文化创意产业,就地实现现代化。
但是,龙潭村乡村振兴的模式,原住民受益吗?当村民自发地将自家的蔬果分送给新村民时,答案写在他们的笑脸上。
采访的当天见到熙岭乡乡长张宜世,他说乡村振兴首先要改变村民的文化属性,活化利用古村落首先活化人。熙岭乡曾组织30多个农民到双溪镇跟林正碌学画画,让他们与外界接触与沟通,旨在用美育复苏本心。乡里不仅将培训农民的吃住费用全包下,另外,还给学画的农民每天误工补贴60元。
政府推动由此可见一斑。屏南文创一枝独秀,与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是分不开的。确立古村振兴的文创强县的发展战略,出台《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引导资金,实行项目化运作。林正碌也因此受聘担任项目总策划。
屏南文创探索出一套“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发挥县、乡、村三级力量,坚持生态、生活、生产和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林正碌的梦想是,拟用15年时间,将屏南所有农村——包括这里的人、地域、村落——从根本上,成为一个集聚世界各地的各领域文创精英,包含绘画、雕刻、动漫、电影、文学、音乐、设计、软件业等各类人才,形成一个多元的、跨界的综合体,创建一个“文创硅谷”。
林正碌的文创之路是从艺术教育起步,到龙潭村完小的复办,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话,那么龙潭村两年多能够产生文创人才的“聚集效应”,靠的是这里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也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滋养另一棵树,一个人照亮另一个人。
在龙潭村半天打卡,我感到可写的东西很多,一时困于如何取舍?小林也说,之前有个纪录片团队前来拍摄,觉得从哪一点深挖下去都能独立成篇。何置于此?我想是与林正碌交谈中,他不时蹦出带有创意哲理的话,激发我们更多的联想。在产能过剩的时代,人们开始转向精神性产品的制造;文化多样性与生活个性化,人们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性满足。而这精神回归,只有葆有传统风貌的乡村才有可能实现。看来还是林正碌说的对,仅打卡是不够的,是该找个机会住下来,慢慢体悟龙潭何以成为“网红村”,乡村振兴战略何以实施。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