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0 13: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达明



天下惠女


汪达明


 

近几十年来,描写惠女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和研究学术论文多如恒沙,惠安女得到十分真诚的诠释。但是,在我看来,惟有“天下惠女”这4个字,才足以与惠女在世界面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相匹配,才足以充分表达我对故乡女子发自内心的敬仰、赞美和感激!

——题记

 

湛蓝清澈的大海,一望无际;微微起伏的波浪,轻轻拍打着礁石;细细的涛声,仿佛海在吟颂……

这是崇武大岞金山仔“惠女风情园”,一个由70后惠女白手起家而今名闻海内外的展示惠女风饰、民俗的平台。眼前的“惠女形象代言人”曾梅霞,黄灿灿的斗笠下面,淡绿色碎花白点的头巾突出了瓜子脸;而只及腰际、衣沿为椭圆形的蓝色短衫,紧裹着丰满健美的上体;环绕腰际的八股、十股银制裤链和用彩色塑料丝带编织的宽腰带,在裸露的肚皮上熠熠发光,十分抢眼;宽大的喇叭状黑绸裤,伴随着轻盈的步伐,飘逸出一种浓浓的大海风情,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女服饰的经典代表。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发生、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家关注的课题,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惠女服饰主流起源于古百越诸族,在汉化的过程中,保留着原始的文化符号。

可以说,现代流行的惠女服饰,是经过几代人不断创新变革的结果。而其最大变革则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不得不佩服和赞叹这些惠安女子,她们是天生的服饰设计师,她们从劳作实际出发大胆地甚至是一反常规地进行创新和改革,表现出顽强和不羁。

惠女服饰,颜色单纯而不繁复,饰物简洁而不芜杂。有其独特的外在美。

惠安女101.jpg

惠安女(薛瑜婷  供稿)

生长于海边的惠女,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海的大度、包容影响了她们对世界的坚韧容忍;而浪的冲击、礁岩的坚守则为她们注入了耐压耐劳的性格和沉重负荷下的爆发力。

都说男人如石,女人如水。但是,当你看到闽南乡间村道、田头阡陌,海边水里那些扛着大石条、扭动腰肢锯大木、卷着裤脚扛船上岸的惠女,一瞬间,心头会涌起一阵感伤:惠安女子如水,更似石,而这种“石与水两种不同质的结合造出新的美感”,悲剧色彩的美感,一如她们的命运,在婀娜多姿的形象背面,有着多少难以形容的愁苦和沉重!

地少土瘦,崇武的男人或当兵或业渔或业匠外出,而留守的惠女,则承担起全部的家务、田间和近海劳作。

面对肆虐的大自然,面对无情的风浪,人们是那样无助。他们需要神给予的精神力量。更何况惠安女在人世间,从小到大,从幼年到成婚,看到的听到的是无尽的疲累和呻吟,更需要神的安慰神的庇护。

崇武的庵堂密度,全国罕见。现在,在庵堂中修行的,小至襁褓中的女婴,老到耄耋老尼,林林总总超过百人。

众多的外来的、本地的、有名的、无名的神祇给惠女平时的生活注入了繁杂的宗教活动。

今天是大岞妈祖进香湄洲及海边游境,一大群持香的惠女,面对妈祖,虔诚地全身俯卧,匍匐在地,任凭妈祖神轿从身上跨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呀!

因海峡两岸对峙,崇武人寓居、流落台湾有上千人之多。但是,当他们探望家园时,却意外地发现,虽然老母不一定健在,但当时新婚不久,离别已达数十年,不管有无子嗣的妻子却依然留在故庐,为他保留着一个完整的家。

是的,这就是我可敬可亲的惠安女子,她们是海之精灵,注定要经历蓝天垂青,白云掠影,鸥鸟嬉戏;注定要经历飓风喧嚣,浊浪冲击和礁岩砥砺,只为迎接最后的绽放。从而用史诗般的厚重见证顽强与坚韧!

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历史也往往在最漫不经心的地方、人和事创造出奇迹。清咸丰三年(1853)四月,邱二娘高喊“官逼民变”的口号,宣布起义。一个以男人为主体和主指挥的农民起义队伍,打出的大旗上却大写“顺天命邱二娘”。时隔百年,1.2万多个惠安女集聚在一起,她们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入住草棚竹棚,在偏僻的乡间修建水库。5年中,先后4万多上至60岁,下仅15岁的惠安女子,用她们柔弱的双手和肩膀,修建了福建省4大水库之一“惠女水库”。这一次,惠安女不是顺天命,而是向大自然开战。惠女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抗压、坚韧的精神也因此闻名中外。

1986年,大岞村的3000多惠女,在男劳力几乎全部转场舟山的灼热夏季,开山炸石,挖沟筑堤,开始结束大岞有船无港的历史,再一次在世人眼前彰显惠女精神。

既爱红妆又爱武装。1964年,崇武前垵村女民兵陈素兰以十枪百环的成绩荣获福建省军区民兵射击比赛第一名,获“特等射手”称号。如今,新一代的陈素兰们组成驰名全国的大岞海防哨所。在1990年的全省武装民兵对抗赛中,勇夺榜首。哨长张丽蓉还于2011年赴京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接受表彰,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意义深远的大变革,而对于惠安女子,则是600年来的最大利好。她们长期禁锢于陋俗的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曾经匍匐在礼教脚下,匍匐在男权社会脚下,匍匐在神佛脚下的惠女,终于勇敢地抬起头来,开始用挑战的眼光打量世界,大胆地争取、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童婚、长住娘家等陈规陋习,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得七零八落。

许多过去男子垄断的领域,都留下惠女优美而不失坚实的足迹。

刘碧兰,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武惠安女,成为全国首批百名中国艺术技术能手和“中国首届石雕艺术家”,其当场创作的出神入化的作品赢得国际妇女人士的惊叹不已,连声赞叹:惠安女,了不起!中国妇女,真伟大!

今年已83岁的李亚尾,1984年,毅然以48岁的年纪下海创业。这个初涉石业的中年农村妇女不但在崇武办起第一个石企,而且硬是在男人的世界石头的王国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60”后的家庭主妇,成为“网络”签约作家。

“90”后的青葱少女,写下获省一等奖的微故事……

类似事例,如海边的沙、山中的叶,难以数清。可以说,在每一个普通的惠女身上,都有值得挖掘的矿藏。

她们入画入影,成为文学艺术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她们的形象,更是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全方位地展示了海岬惠东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伴随着商业大潮和文化大潮大放异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完成现代惠女的华丽转身。

盛夏,登上古城东南角灯塔平台时,太阳已跃出海面,照得大海一片光明,湿润的南风,带来一阵阵梵音……

于是,脑海中浮起了泉州评为东亚文化之都后推出的一帧公益广告。曾梅霞挑着担,她的老奶奶牵着她幼小的女儿,伴随着“爱拼才会赢”的歌曲旋律,一家4代,身着惠女服饰其乐融融地向我们款款而来……我的故乡的女子啊,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但愿你们的生活都要同这个画面一样,不疾不徐,和谐快乐,一代接着一代!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