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 11: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走进廉村

 

马照南

 

 

在福安白云山麓、穆水之畔有一座风景秀丽、古迹众多、声名远扬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廉村。从福安市区往西南约20分钟车程,就进入溪潭镇境内。车到村头,看到一块巨石上硕大的“廉”字,这里是“文破八闽之荒”的“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

村口是整修一新的清风园。园内花草繁茂、绿树青青。在飘落的小雨中显得清丽、朴素、静谧。最引人注目的是园中沿溪散落着巨大的古樟树和古榕树,历尽沧桑,依然绿意盎然、葱茏苍翠。园里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道,路旁立着几方苔迹斑驳的古碑石,记载着廉村悠久的历史。离开格调清新的清风园,来到唐宋古码头。古码头用硕大齐整的鹅卵石铺就,一级一级伸向清澈明净的廉溪。

廉村,原名“石矶津”。据《福安县志》载,当年这里“渔舟渔货并集。远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落”。历史上廉溪河水深,水面开阔,海潮涨起可直抵村头。石矶津既是直通大海的内港,又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还是著名的南岛语族走向海外的起点之一。站在古码头,环顾四野,田畴广阔,草地如茵。山环树翠,香樟林立,丽景十分怡人。

紧靠廉溪的,是保护良好的古城墙和城门。古城墙为明清时期建造,现长1200米,墙厚3.6米,高度4.4米。城堡原有8个门,现仍存6个。城门为拱型,用完好的条石构筑。沿着布满苍苔的墙体和巍然屹立的古城门走进村里,呈现在眼前的是古官街官道。官道宽阔,以3条纵向平行铺排的光洁条石为官道骨架,中间以小鹅卵石为拼花图案,线条流畅、精致优美。小巷深深,可见许多依旧保存着的明清时代古民居。古村中,明月祠、陈氏宗祠、陈氏支祠巍峨壮观,“覆载资生”“宗功祖德”“世德耀星”“理学名宗”“忠孝楷模”“进士”块块牌匾高悬。有的宗祠及古民居至今还完好地摆设着昔日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刻屏风。据传,宋代官道两旁排列着16座进士府第。明清时期的后湖宫、薛令之读书处(灵谷草堂)、妈祖庙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依然完好。可以想见,当年“帝师之乡”道达通衢,溪聚帆樯,宅第连绵,书声不绝。薛令之清廉为官事迹对廉村影响很大。行走在村子里,举目可见“就日瞻云”等楹门联匾额,充满着“廉文化”元素。

薛令之(683-756年),自幼聪颖好学有大志,颇具诗才。他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男儿立志须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在诗中直抒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出身寒微的将相苏秦和韩信自比,勤读诗书,自信终将得遇于圣明君王。

薛令之故居遗址不远处有口古井,始称“聪明泉”。少年薛令之就是饮着这口明月井的水,在“纤尘不染、冰清玉洁”的家训中成长。薛令之成名后,村民以薛令之生日是中秋,号明月,将之命名为“明月井”。“明月井”有着1500多年历史,上方下圆,井深9米。时至今日井水依然清冽。

唐神龙二年(706年),23岁的薛令之徒步到长安应试,得中进士后,在朝廷为官。他清正廉明,颇有政声。6年后,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他对薛令之的品德和才华早有所闻,第2年便授予薛令之左补阙谏官之职。是年,薛令之31岁。

一日,唐玄宗命薛令之作一首吟屈轶草的诗。古籍记载,“尧时有屈轶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薛令之赞赏当时唐玄宗思贤如渴、从谏如流的治国理政思路,他才思敏捷,直抒胸臆:

托荫生枫庭,曾惊破胆人。

头昂朝圣主,心正效忠臣。

节义归城下,奸雄遁海滨。

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

       诗末的“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尤为后世所传颂。“纶言”指帝王诏令。这首诗反映出“开元盛世”廷议制、君臣协力治国理政的成效,以至于皇帝不正确的意见被视为草芥;节义忠臣的正确意见得到执行,被视为国家的珍宝。诗歌表现了谏臣薛令之忠诚正直、铁骨铮铮的品格,透露出这位来自东海边陲士子为国为民的硬气与骨气。这是薛令之在及第后,作为一名谏官担当有为,参与开创“开元盛世”的生动写照。

       但到开元中后期,“因时极盛,好大喜功”的玄宗皇帝沉溺于享乐,诚如白居易诗中“从此君王不早朝”,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听不进谏官的意见。贤臣退则佞臣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诬陷宰相张九龄,自己顺利上位。当上宰相后更是阿谀奉承,蔽塞言路,排斥异己,打击贤良,导致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诤。此时的薛令之已身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讲,他对李林甫擅权误国、倒行逆施表示极大的愤慨,对国家充满深深的忧虑。逆臣李林甫与太子李亨亦不睦。薛令之不顾自己遭受打击排挤,以过人的智慧,力辅太子一次次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李林甫专权,百姓遭殃,也连累到太子所在的东宫。东宫竟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的苜蓿草,作为皇家教师的菜肴,端上桌。薛令之十分愤慨,便在东宫墙上题《自悼》诗于墙上: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苜蓿原产西域,汉武帝时张骞从大宛国带回种子,是像紫云英一样的绿肥作物,也用于马饲料。《坚匏集》评论说:“汉贵武,则以饲马,唐贱文,则以养士。一物足以观世矣。”此诗写的是李林甫专权下,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东宫教师生活日益清苦。东宫尚且如此,可知一般百姓生活更是艰辛。这首诗,实际上是薛令之对李林甫擅权误国的愤懑,是对唐玄宗最后的谏诗。但唐玄宗竟误以为薛令之是嫌待遇差,是讽刺自己,便在旁和诗一首:

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薛令之知道唐玄宗再也听不进谏言。他告别太子,称病辞官。

       薛令在朝为官30多年,虽贵为太子师,但离开京城时,未带走任何金银珠宝,而是两袖清风,徒步回乡。他把正直清廉、敢于担当、才华横溢、极力辅佐太子的清名,留在了京城。

       归隐乡里的薛令之两袖清风,一贫如洗,生活十分窘困。他回乡后,唐玄宗感到十分后悔,常打听他的生活情况。当听说他家庭贫困时,便下诏让长溪县按照太子侍讲的规格给他岁赋。薛令之自己种菜、种粮食以自给。对县府的岁赋,只按照日常简朴的生活需要酌量受之,从不多取。

       不久,“安史之乱”暴发,唐朝由盛转衰。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速召恩师回朝,但此时薛令之已去世。其身后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唐肃宗痛苦万分,特敕命其故乡石矶津改名为“廉村”。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

       薛令之著有《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现仅存《自悼》《灵岩寺》《太姥山》《草堂吟》《唐明皇命吟屈轶草》《送陈朝散诗》等6首诗。

       南宋时期,以学问和清廉著称的朱熹放迹长溪,从建阳到温州永嘉,途经福安到廉村讲学,留下“为善最乐,读书便佳”“癸水”等珍贵墨宝。他还收留这里陈骏、陈经、陈元等多位弟子,促进了廉政清风的传承。

       踏着明亮的鹅卵石,漫步在廉村中,可见巨大的“世德作求”照墙。照墙语出《诗经》:“王配于京,世德作求。”“作求”是匹配、配得上,也就是子孙后代景仰先贤,使自己的道德能够匹配得上祖先。这面古朴悠久的照墙,多少年来一直矗立于村中祠堂正前方,成为廉村一处标志性建筑。它寄托着村民对先贤清廉典范的追思和景仰,激励子孙后代传承和弘扬清风正气,彰显崇尚道德的精神追求。

       清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作为福建首位进士和帝师,薛令之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天下学子勤奋求学、廉洁从政。他的聪明才智、清廉正气内化为厚重的文化基因,长长久久地滋润着这片古老的福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