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 00: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晓岳



滴水岩遐思

 

王晓岳

 

 

周宁,有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宋治平三年(1066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林兆程从三明回到故乡周宁县礼门乡滴水岩,扶危济困,修路建桥,做了很多善事,在乡间颇具声望。有天,神仙托梦,指点他在滴水岩寻找神祇。翌日,他率乡民攀上滴水岩,终于在可容百人的狮耳洞(又称滴水洞)中寻见了一张布质的齐天大圣灵符。灵符上不仅有齐天大圣的佛像,而且还有副楹联:大智通天火眼金睛明善恶,圣功度世镇妖伏魔祐康宁。林兆程恭恭敬敬地将灵符挂在洞壁上,三拜九叩之后,虔诚地对众人说:“我们这滴水岩上的狮耳洞有孟泉一方,冬令不竭,水甚甘美。洞外的崖壁上涓涓细流长年不绝,如同珍珠垂帘挂在狮耳洞口,颇似大圣诞生之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圣在滴水岩上的滴水洞显灵,实乃天缘地合。我们应在此处为大圣建寺立庙,以作大圣修身之地,以谢大圣护佑之恩。”众人首肯心折,齐声唱喏。林兆程再回三明筹资,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率乡民在滴水岩的崖壁上开凿了一条“通天之道”,石级由山下直抵狮耳洞,洞中设立了齐天大圣神位。因此,狮耳洞又称大圣宫。后来,众人又拿出愚公移山精神,在狮耳洞西侧的洞穴——狮口洞前开凿了偌大一片园地。洞穴与园地相连,建起大雄宝殿。殿宇嵯峨,进深3间,穿斗式木构架。殿内斗拱分层叠涩成八角藻井。殿中由外至内依次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观音菩萨、三世佛祖。这座大雄宝殿被称作岩麓寺。齐天大圣在岩麓寺中立于观音菩萨左侧,这大概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大雄宝殿后的排位,齐天大圣原本是这座禅寺的主角,不知何时变成了配角。当初,礼门乡民把大圣宫和岩麓寺统称为“显圣岩”。后来,又把显圣岩叫回滴水岩。滴水岩除了狮耳洞、狮口洞外,周围山体上还分布着祖师洞、翠微洞、仙境洞、涌云洞、奥妙洞、通天洞等众多洞穴。滴水岩前就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坐在滴水洞中闲看洞外春日杜鹃啼血,夏时云雾缭绕,秋天层林尽染,冬季雾凇铺陈,风光使人陶醉。滴水岩不仅玄妙,而且如诗如画,享有“八闽首景”的殊荣,并被录入《辞海》一书。相传,建造显圣岩后,礼门乡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显圣岩的灵验有诗为证:“霜岩胜景千秋在,天然生定佛有灵,华光普照同日月,无云下雨果是真”。到了清朝,蒲松龄以“闽地显圣岩”为背景,创作了一篇题为《齐天大圣》的小说,收入《聊斋志异》卷十一中,可见“显圣岩”影响之深远。

《西游记》闻名中外,书中说,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小说中的东胜神州傲来国究竟在何处?海州知州王同认为江苏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便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同书写了“高山流水”“神泉普润”8个大字,镌刻在南云台山半腰的水帘洞前,以示确认。清康熙皇帝亲题“遥镇洪流”4字镌刻在花果山主峰玉女峰上,以表对齐天大圣的敬仰。

南云台山果树遍野,繁花似锦,水帘洞前的水帘映着苍翠的陈台古藤,呈现出“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的景象,确是人间仙境,是处安身的好所在,齐天大圣为何还要选定周宁礼门乡的滴水岩作为修身道场呢?

这要从周宁及其周遭的地质地貌的生成发育说起。大约一亿年前后的白垩纪,闽东沿海一带的地壳抬升,海底火山群大规模喷发,形成了太姥山山脉和鹫峰山山脉。然后便开始了以水流为主要动力的风化剥蚀过程。这一过程是水与火的奇迹,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世界罕见的白水洋平底基岩河床;巧夺天工的白云山壶穴地貌;九龙漈瀑布逐级奔流,气势磅礴,撼天动地的水体地貌。这种地质遗迹的丰富性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地貌专家们着迷和震惊,他们把屏南县白水洋、福安市白云山、福鼎市太姥山、周宁县九龙漈4组核心地貌景观组成的东南沿海地质地貌大观园命名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作为人类极为宝贵的地质地貌遗迹。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2660平方公里,可谓巨大,但在背负青天俯瞰大地的齐天大圣眼中,此处只不过是比花果山大一些的园地罢了。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天地间的山川孕育及自然演化让他格外动心,这是物以类聚,又可谓神猴天性。世界地质公园层峦叠翠、碧水澄清,集峰岩洞穴、谷涧湖溪、飞瀑绝壁于一体,哪能不让天性自然的孙悟空心旷神怡。他深深地爱上了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这方宝地,这种天性中的爱,带着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让大圣心驰神往的不仅在于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宏观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微观特殊性。由于酸性火山岩受到以水流为主要动力的风化剥蚀,造成群山的断裂切割,在形成陡峻崖壁,深切峡谷的同时,也形成了石柱、岩槽、洞穴、壶穴等奇特的微地貌景观。周宁礼门乡滴水岩位于周宁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宫山麓,与九龙漈、白水洋近在咫尺,是核心景区中的一处经典微景。礼门乡西行2公里,抬头便见一高约200米,宽约300米的悬崖巨石,崖面直上直下,刀削斧劈似的,崖顶总是云雾缭绕,更显出壁立千仞之险峻。这是典型的崩塌作品。齐天大圣出生时,山石轰然迸裂,惊天动地,化出了一个石猴。这天地间的绝响,虽然也是崩塌,但毕竟是一石之崩裂,难以与绵延数十公里的群山崩塌媲美。从滴水岩出发沿山前奔流的溪水南行1000米,便是十分壮观的后垄大峡谷,滴水岩的悬崖峭壁仅仅是壮美大峡谷的门户。这种天崩地裂式的崩塌地貌是大圣梦寐以求的天地巨变,难怪他会一见倾心。

滴水岩及其身后的群山,系典型的火山岩地质,流水侵蚀形成的断层节理纵横交错,或水平延伸或垂直排列,滴水石穿,锲而不舍,被掏空的山体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千姿百态的洞穴群,这种独具特色的火山岩微地貌景观使得花果山水帘洞相形见绌。

滴水岩和后垄大峡谷之间还有许多崩塌形成的石柱,著名的有洞中柱,以及耸立在碧玉湖畔的流纹崖岩石柱。玉柱临渊,风光无限。滴水岩方圆几十平方公里之内,山环水抱,石奇洞幽,处处可以感受到自然力之伟大、奇妙,一山一石皆可体现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坚韧不拔。

菩提祖师没有传授给孙悟空长生之术,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武力神通,其意是让他自己去逆天改命。逆天改命是齐天大圣的本心,本性。滴水岩的地质变迁恰恰契合了齐天大圣的这种“如是力”“如是体”。佛心无疆,齐天大圣遇见滴水岩这般天造地设的人间仙境,是一种偶然;但是,他深爱这天崩地裂创造的人间奇观又是一种必然,所以他会将远胜花果山水帘洞胜境的滴水岩视为他在人间的第二故乡。

孙悟空之名是菩提祖师所赐。为何取名悟空?菩提祖师心有玄机:悟就是觉,实乃成佛之道;空是无色无味、无法无形、无上无下、无尊无我的人生理念,这正是悟的内容。就拿“自我”两字来说,悟空系天生地养,横空出世便天人合一,我乃宇宙,宇宙即我,心中早已不存在小我。“自我”已空,自然不以成尊而喜,不以卑微而悲。佛教里的和尚也有等级,分为大和尚(包括方丈、监寺等,一般穿黄色僧袍,大红织绣袈裟)、和尚(灰色僧袍,无绣袈裟)、沙弥(小和尚,又叫行者,未受戒,头上没有戒疤)。孙悟空因为是个猴子,模样长得像沙弥,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 500年,如同脚下的尘粒,唐僧为其取号“孙行者”。悟空从未考虑当个小和尚的地位高低,很快活地接受了这个名字,“孙行者”这3个字从未影响过他的自信。取经途中,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悟空并没有沾沾自喜、高高在上的感觉,他认为孙行者和斗战胜佛都不曾改变过本性如初的自我。不管在高处,还是在低处,悟空依然随遇而安、我行我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战胜九九八十一难的辉煌,与坐在滴水岩中闲看洞外云卷云舒时一样,心静如水。悟空无欲无求,不与天下争锋,必将天下无敌。

悟空还在滴水岩感悟到了“空空如水”的箴言。佛法大意乃“无我”两字,这就是佛法中的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溪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位置,从善如流,终成百谷之王。天地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滴水岩的微观地貌以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宏观胜境均证明了水的力量,水的坚韧,水的本性,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