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佛国秀春风
章枫林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建瓯市史志办主任少波和“芝城之母”练夫人纪念馆小冬与我一起,驱车前往水南,漫游“城南佛国”光孝寺。
时令阳春三月,光孝寺四周花卉盛开、蜂飞蝶舞,铁狮山下棵棵绿树。飒爽英姿。山门之外,松溪河畔,有人在垂钓,清澈的溪水静静地向东流去。寺院殿堂,僧人们有节奏打着木鱼,不停地念着能够让人超度的佛经……
监院普觉法师带着两位弟子早已在大门外等候,见我们到来,高兴地引领我们到寺内外参观。一路上,法师介绍了光孝寺沧桑变化和前世今生,少波讲述了发生在光孝寺里的故事。
“门临芝水双溪合,寺倚狮峰一脉传。”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在这里,可以得到建州古城文化熏陶; 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画卷,有联曰:
万古溪声永奏无生之曲;
千年树色长敷不老之春。
光孝寺建于南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迄今已有1460余年历史。光孝寺唐代称“隆兴”,北宋先后称“景德”“崇宁”“天宁” “万寿”,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赐名“报恩光孝禅寺”。元代末年,光孝寺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重建,嘉靖时又毁于火灾,万历又予以重建。清朝多次加以修缮。
在水南建光孝寺,自然有其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传入中原,东汉扩大传播力度,在洛阳建起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之后向南传播。203年,吴国设立南部都尉府, 都尉贺齐经管南方闽地全域。260年,建瓯置郡,取名“建安郡”。首任太守王蕃下令筑郡城。
光孝寺分3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及连接之东西两侧回廊,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蓝殿、祖师殿、观音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橱、斋堂、寮堂、客堂等与两厢回廊隔墙连缀。各建筑群落分别筑墙。光孝古刹,多为楠木木质结构,佛像硕大高耸,在闽地宫殿丛林中十分突出。
清康熙三年(1664年)《光孝禅寺大雄宝殿殿记》载:“光孝寺在郡治之南,距城二里许,隔岸尘嚣,虹桥锁断,背狮峰而面双水,极称形胜,且寺基弘敞,曲径重门,修廊广殿,金容晃耀,祉树青葱,凡信心登礼者,疑梵释龙天之宫,从空而坠不知身之在人间也。”
光孝寺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寺院,其在佛教界之地位十分重要。最鼎盛时期, 光孝寺僧侣达到千余人。但这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僧众只有20多人。普觉法师说:日常管理开支,主要靠施主捐赠和做法事收入,一般法事弟子去做,只有较大法事,他才亲自上场。
要说光孝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壮观;要说光孝寺布局科学,环境清幽;那么,发生在光孝寺里的故事则更加丰富精彩, 让人耳目一新……
在明朝万历初年,光孝寺为方便香客憩息,在山门外开建了一座亭子,名曰“雨花亭”。为何取这个亭名,无处考证,但人们均觉得颇有诗意,有文人写下了一首名为《雨花觉路》诗歌而流传至今。
雨花亭上镌刻着一副门联:“孤亭迥迥,南来北往,莫不承兹憩息;二水滔滔,东奔西去,悉皆到此朝宗。”匾额:“城南佛国”。
那用词工整的联句和那苍劲有力的楷书,让来往文人墨客赞叹不已。遗憾的是, 1784年建州发生了一场大洪水,雨花亭连同那门联被冲走,遗迹也没有留下。在寺院里,我们只看到了两块《建州城南佛国碑记》石碑。其中一块石刻是1790年释非刚法师撰写的《南山略记》胜概,另一块则是书写龚道立的题诗。龚道立,常州武进人,明万历丙戌科进士, 1593年任建宁府(今建瓯市)知府,为官勤奋清廉。
宋理学集大成者、思想家朱子,虽然出生于尤溪县,但小时却在建瓯长大。朱子小时候也常到寺院前溪边游玩,特别喜欢溪边干净的沙滩,时而坐在沙面上读书写字,时而坐在沙面上画卦,研释自然变化规律和人们生活哲理。这事《宋史》有记载, 也曾有 “朱子坐沙画卦遗迹”石碑作证!
太阳已升空高照,春风依然不停地吹拂,虽然时近中午,但我们还不想离开这让人心情愉悦的溪边。我站在朱子坐沙画卦遗迹上,注视着宽阔的松溪,遥想远去的历史。多少故事遗迹均荡然无存,只留下点点记载和美丽传说;光孝寺也经过多次重建修缮,唯有那清澈松溪水,依然不停地向东流去……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