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09: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飞阅古城

 

崔建楠

 

 

人如果可以像鸟一样飞翔,壮丽山河一日纵览那会是怎样的快意人生!

站在崇武古城东北角的灯塔最高处,让凛冽海风将思绪的双翅鼓荡,一跃而起,瞬间你将直上天际,纵览八闽海疆。在穿越时空的同时,你会发现,以崇武古城堡为中心,北面烟雨之中次第显示出的是莆田莆禧古城堡、平海古城堡、连江定海古城堡、霞浦东冲半岛大京古城堡的伟岸城门;南望霞蔚之间依次出现了石狮永宁古城堡、晋江福全古城堡、龙海镇海古城堡、金门古城堡、漳浦六鳌古城堡、东山铜山古城堡、诏安悬钟古城堡的坚固堞墙。秀丽田园与蔚蓝海疆之间这一串如同海岸明珠一般的明代卫所城堡,崇武古城堡位居中心,如同大将军率众卫所护卫着福建的海岸线。

鼓荡双翅瞬间翱翔八闽海疆,你心中会怀念那位名叫周德兴的明朝名臣,面对倭患,江夏侯布防闽海,为百姓留下了一串明珠般的城堡。收拢羽翼,盘旋于崇武古城,从城墙城门开始巡游,于城堡布局至民居神庙,古城风姿一览无余,你将感叹,千古古城,古城千古!

 

 

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一般置于平原地带,其作用是保卫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而福建古代城堡却大多建造在地势崎岖居山临海之处,纯属防御功能的要求。八闽海疆古城堡的主要作用在于军事,易守难攻成为城堡建筑的重要标准,崇武古城便是如此。俯瞰泉州湾地势,崇武卫城突出于海中,负山控海。城在山中,城外由东至北达西列阵着赤山、岞山、高雷山、青山、旗山、丰山,这些沿海山丘高程由二三十米至百米,成为崇武古城与内陆的天然屏障,进可依退可守,古代军事家布防制图必选此地。

崇武卫城依城内地形而建,以东南西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江口山、庵山、水牛脊和莲蓬石岩堆为犄角支撑,以城内莲花峰为布控中心,称之为莲花地,因此崇武亦称为“莲城”。

崇武古城应该是一座“所城”,但是它的建筑规制却突破了千户所城墙周长1300米至1900米的规定,达到了2500多米,接近了卫城的规模。在封建社会严格的规制体制之下,崇武城的建筑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走遍福建的明代古城堡,与其他古城建筑以砖泥为建筑材料夯筑不同,福建的古城堡大多以花岗岩石为材料,而崇武古城堡更是石砌城墙的典范。

惠安石匠誉满天下,自古即是。是那满山遍地的石头成就了惠安的工匠,还是那些一代又一代的杰出石匠成就了那些原是无用的顽石,铸就坚实的堡垒,护卫百姓的安居?沿古城的城墙步步寻去,耳边还会回荡筑城之时那些凿石的铿锵和垒石军民号子的悠扬。

古城布局皆按照军事防御而架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外加一座水门,均用石料精雕构筑,除了南门水门,其他城门均筑有瓮城。城门之上又筑有闽南特色红砖木城楼,与城墙粗糙雄浑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曾经多次在南门出入,亦从城内登上城楼,昔日的军事设施如今已是民间崇拜的所在,钻出城楼的小小拱门,走上城墙上的黄泥马道,倚靠城墙垛口,远眺东海浩瀚,近聆海风呼啸,崇古尚武之情油然而生。

 

 

崇武古城始建,城中只有军士而无百姓,但是仍然按照一座城市的格局来设计。中亭街布控全城,伸展出直通四面城门的通衢大道。这种中央控制地方的思路,在军士卫所建筑上得到体现。城市行政设施布局以城中最高莲花峰为依托,坐北朝南建卫所公署、镇抚司、文卷房、仪门谯楼,铺舍馆驿样样齐全。由军户营房900多间扩展,世袭的军户人口繁衍,招引各方百姓入住,由军而民,一个军事卫所日渐繁荣。因此想要探寻历史上的军事生活遗迹,还有那些规制巨大的千户所府邸除了崇武无处可寻。

寻屋探厝穿街走巷,崇武城内的古民居比比皆是。

由南门开始的南门街往北,两边依次看见侯氏古厝群、丁氏古厝群以及林氏古厝、詹氏古厝、杨氏古厝、连氏古厝、嘉礼陈氏古厝,等等,最大的应该是张氏古厝即“武功大夫第”。进入府第迎面一座飞檐照壁,飞檐由闽南地区流行的“剪瓷雕”装饰了一对黄色飞龙,红砖嵌以青石麻石雕塑,正中一块刻着圣旨的绿岩石碑,最下方龟背形状的石头基础墙正中镶嵌着一块古朴的麒麟浮雕石刻。这方照壁经过了现代的维修,但是仍然古意盎然。

绕过照壁,由北至南武功大夫第的3座宅子映入眼帘,均为3进3开间的生祠、祖厝与3进5开间的中厝一字排开,3个闽南建筑风格的门面均由雕花白石为墙础,红砖为墙面。这座宅院是乾隆年间闽台水师将领张勇的故居,156间的房屋占地3000多平方米,在崇武城中首屈一指。也是大豪宅的还有经千户所府邸、邓仕安千户所,而今风雨侵蚀岁月更迭,这些豪宅均化为了残墙断壁,只有经千户所的一方石头门楣“古濠旧家”在路边兀立,任人凭吊唏嘘。

一座石头城,往来皆鸿儒,军人文人生意人如过江之鲫在古城驻扎落户繁衍,他们遗落的老宅,让今天的人们去揣测遥想,那个曾经的富足繁华的年代。

走完南门街又逛海潮巷,先看潮乐村的明代古宅黄吾野故居,人称布衣高士的黄吾野是崇武人杰中的文化大家,诗书画全才的大旅行家,其故居门头简陋,门外一株大树天竺桂正在开花,海风吹过莲花山,吹落一片天竺桂的花籽,满地落英似乎也有浓浓的书卷气。

海潮巷弯来绕去,一步一步牵引出侯柏林祖厝群、詹大厝群、涂去病故居、魏大厝、林广记那些记录了崇武商贸风云的古宅大厝。虽说崇武古城源自军事,但是在漫漫岁月里,闽南人骨子里的经商传统逐渐张扬,崇武人总说“富不富就看一座厝”,当倭患消弭复界返乡之后,总有富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方佼佼者。前辈为军人后代经营丝绸印染业而发家的林广记、专业加工渔业工具后经营大船航运的何双益和做豆腐起家后做贸易进口煤油致富的魏大厝就是标杆,这些红砖大厝建筑精美,成为闽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样板。

徜徉于民居大厝之间与飞翔于屋脊翘角之上,看遍古城的人间传奇,遥想古城的前世今生。

 

 

福建人的民间信仰丰富而多元,那是因为人群迁徙形成的崇拜叠加。崇武城历史上人口渊源复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带来各自的信仰崇拜,流传于今,便是满地的神仙满城的庙宇。

一日豪雨,流连于城南的关帝庙,站在南门城楼上,看雨水冲刷庙前石埕石狮红墙红瓦,一切都鲜活起来。雨丝中五彩剪瓷雕堆塑的飞檐和飞檐上的走兽飞禽历史人物,你会感叹朴素的城墙护卫的就应该是如此的斑斓。今次再来是清晨时光,庙中信众摩肩接踵,想去欣赏那众多的名人匾额、楹联和碑刻,却时时被惠安女那些五彩的头巾所遮挡,知趣退出,再去寻宋代城隍庙和安放黑脸妈祖的天后宫。城北的城隍庙1990年重修,一个卫城的城隍爷对于守城的军民是何等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被日本人烧毁后只留下烧不掉的一对青石石狮和一块青石云龙石雕,庙前也有一棵香气四溢的天竺桂树,走出很远那香气似乎还在身边缭绕。步出古城在海边寻到黑脸妈祖宫,一意就是要看那尊黑脸妈祖。在登上新修的十几级台阶之后,在庙祝的指引之下,在一片辉煌灿烂的灯光和香火之间,终于见到心仪已久的黑脸妈祖。福建沿海及内陆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妈祖庙,参拜的多了,感觉最亲近的还是湄洲妈祖金身和崇武的黑脸妈祖。

两岸通航之后多次去台湾,喜欢做闽台民间信仰影像田野调查就少不了去宝岛的那些寺庙,心里明白它们大多都跑不脱八闽祖庙分香的谱系。每每惊讶于台北的龙山寺、文庙;台南的南鲲鯓代天府;鹿港天后宫等宫庙建筑的精致辉煌,而忽略了惠安晚清大木工匠王益顺和他的“溪底大木作”流派在台湾这些宗教建筑上的成就,再回看崇武古城之内的这些简朴的庙宇建筑,除了厘清源流,更多的是增添了一份对中国自宋代即确立的先后天八卦、天父地母尺白寸白、二十四山放水法等“营造法式”的膜拜。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