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00: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章 武



跟随马可波罗漫游建宁府

 

   

 

 

公元1292年(元代至元二十九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17年之后,从福建泉州启航归国。这一年,他由浙江杭州、江西信州(今上饶市),翻越武夷山,进入闽北,在崇山峻岭中骑行6天,终于来到了闽北的建宁府(今建瓯市)。当时,建宁是闽北最大的城市。雄伟的城墙,壮观的桥梁,繁华的市街,丰饶的物产,特别是美丽标致的女子,都给他留下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若干年之后的某一天,当他在意大利老家身陷囹圄,不得不靠回忆中国往事来打发时光时,有关建宁府影影绰绰的图像又在他的脑际浮现出来。于是,根据他的口述,由同房牢友鲁斯提契洛进行笔录而后整理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便有如下一段虽然简约但却颇为精彩的记载:

该城范围相当大,有三座很美的桥,长100步以上,宽8步。这地方的女人美丽标致,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这里盛产生丝,并且制成不同种类的绸缎。棉布是由五颜六色的棉纱织成的,行销蛮子省各个地方。居民经营广泛的商业,并向外地输出大量的生姜和高良姜。

人们曾告诉我说,这地方有一种家鸡,它们没有羽,浑身披着黑毛,很像猫皮,不过我没有亲眼看见过。如果能够一饱眼福,必然是一种奇观。它们像其他鸡一样生蛋,肉也很可口。这里老虎很多,出没无常,给这地区的游客造成很大的威胁,人们除非结伴同行,否则非常危险(录自陈开俊等人的译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这段记载,字数不足三百,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一系列关键词,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元代中期建宁府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习俗的重要信息,尽管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但也为后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连我这外地人也为建瓯的父老乡亲深感自豪。

我忽发奇想:假若时光倒流718年,让我紧随马可波罗的背影,步入古代的建宁府,那么,呈现在眼前的,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城池·桥梁

 

马可波罗有关古建宁府的记载,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该城范围相当大”。

它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呢?也许,民间至今广为流传的两句老话,即“一府二县三衙门”和“去了三天建宁府,回家讲得一年古”,便是它最好的印证。一府,指的是建宁府(即建宁路,元代把府改为路);二县,指的是建安县和瓯宁县。从南宋沿袭下来的这种行政格局,让三个衙门同居一城,充分说明当年的建宁城,是闽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集中的第一大都会。据省博物馆陈忠干先生《闽北五千年》一书介绍,元代建宁路人口为127254户,506926口。其城周长9里30步(约合5068米)。也许,这些数字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在700多年前,当马可波罗从闽赣交界处老虎出没的原始森林里穿越出来,来到这依山傍水、田园锦绣、人烟稠密、城楼高耸、长桥飞架的建宁府时,就觉得它雄伟壮观、气势不凡了。步入城内,五凤楼的金碧辉煌,文庙的庄严肃穆,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市井繁华,都让他目迷心醉。举目远眺,城西东岳庙的飞檐翘脊,宛如天上的宫阙;侧耳倾听,水南光孝寺的晨钟暮鼓,一声声,更使他的心弦震颤不已……

当然,在马可波罗的眼里,最能体现城市建筑成就和艺术特色的,是“三座很美的桥”。据建瓯市方志委赖少波先生考证:马可波罗进出古建宁府的路线,是先由威武门进城,而后从通仙门出城。因此,他先后所见到的三座桥,依次为威武门外的桂香桥、通济门外的平政桥、通仙门外的通仙桥。

其中,桂香桥亦称“七星桥”,俗称“西门桥”,位于威武门(西门)之外。当年,“桂香桥”两端,夹道遍植桃柳松柏,旧志上称:“望之如苏堤胜景”。有诗赞曰:“七星桥下桃花水,七星桥畔杨柳风”,“十里红尘飞野马,千株绿树荫行人”。可见,这是一座风景如画、富有乡野情趣的桥梁,春天桃红柳绿,秋季桂子飘香,给马可波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是平政桥,此桥从通济门直抵建溪对岸,旧志载其“累石为址,架木为梁,面覆以屋”,可见,它是一座典型的木构廊桥,又称风雨桥。此类廊桥意大利也有,比如,马可波罗家乡威尼斯就有一座始建于古罗马时期的廊桥,因诗人但丁在桥上与持花少女贝特丽丝一见钟情,被写入名著《神曲》而为世人皆知。马可波罗是与但丁同时代的人,我不知道他看见平政桥时是否想起他家乡的“廊桥遗梦”?不过,威尼斯的那座廊桥只有三拱,比起眼前的廊桥显然短多了,因此,马可波罗特地在此标明桥长“一百步以上”,足见他心中有数。

马可波罗在建宁短暂停留三天之后,从通仙门出城,前往福州方向。当时,通仙门外有一座跨越松溪的桥,因其长而俗称“长桥”,又因其通往水南的梅仙山,故桥与城门同名,称通仙桥。如今,长桥虽已无迹可寻,但通仙门经明、清两代重修之后,却是古城众多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其用青砖垒砌的城墙高6米,门洞高4米,宽5米,纵深24米——比苏州的盘门还深两倍,已名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建瓯采风期间,我曾两次到此访古。穿过凉风习习的门洞,眼前一亮,便见松溪流水滔滔,对岸的梅仙山层峦叠翠。我发现古长桥桥头的遗址上有一座小小的樟树王庙,虽然不见老樟树,但庙里香火颇旺。庙侧有一条石阶路,斜斜地伸入松溪,想必就是古渡口了。我想,这石阶上是否就留有马可波罗的脚印?当年,他挥手告别古城时,那岸上的樟树肯定还枝青叶茂吧?正遐想间,一只白鹭从我眼前腾空而起,仿佛要把我的悠悠情思带往浩淼的天际。

 

街市·商品

 

马可波罗在建宁府逗留了三天。他和他的随员(如果有的话),是否接受过一府二县地方长官的盛情款待?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他是否喝过当地的红酒,尝过当地的溪鱼和板鸭,酒酣耳热之际,他是否用建窑烧制的兔毫盏品过北苑的贡茶,并以锥栗作为茶点?我不得而知。但作为一个大旅行家,他肯定在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中穿梭来往,并与市井上的士农工商各色人等进行交流,否则,他如何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能有如此深刻的记忆?

“居民经营广泛的商业”,这是他对古城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商贸发达的总体评价。众所周知,此地山清水秀,田园锦绣,素有“桑麻披野,茶笋连山”的称誉。到了宋代以后,更是农工并举,妙称天下。举凡纺织业、制茶业、陶瓷业、印书业、采矿业、冶炼业、食品加工业乃至于商品流通所必需的钱币铸造业等等,都相对发达。优越的自然环境,丰饶的物产,便利的水陆交通,为当时的商贸活动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面对市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马可波罗择要点出了其中六种:生丝、绸缎、棉纱、棉布、生姜、高良姜。头四种均与纺织业有关。见多识广的他,何以对此情有独钟?我想,这与建宁府早从晋代开始就栽桑养蚕、纺纱织布,到了唐宋以后,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有关。马可波罗漫步街市,发现这里布店、绸缎庄特别多,其所售面料,花色品种最全,质量最佳,生意也最旺火。前来洽谈批发生意的,有操各种不同方言的顾客,因此,他断定这里的纺织品“行销蛮子省(指南方各省)各个地方”,此其一。其二,这也与马可波罗的出身及来华目的有关。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为什么威尼斯的马可波罗会到中国来?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西端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威尼斯,而东端则是中国……因此,许多威尼斯人通过丝绸之路这一条大动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其中主要是商人,他们来中国是为了做生意。其他的人间或也有。马可波罗一家几代,都来到了中国,也就丝毫没有什么可怪之处了。”(引自季羡林《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

除纺织品外,马可波罗还提到两种日常生活所必备的食品:生姜,高良姜。其中,生姜处处皆有,家家不可或缺,恕不多言。但高良姜却是大有来头的姜中之王,不可等闲视之。高良姜,别名小良姜、徐闻良姜,是一种多年生的热带山姜,食、药兼用。因出于古“高凉郡”(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又因徐闻县的产量最多,又称徐闻良姜。据《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等记载:湛江徐闻所出产的高良姜在北宋时期就是朝廷贡品,因其气味芬芳馥郁,悬于室中有避疫之效,服用有温中散寒,止痛消食之功效。北宋皇室曾用其作香料和驱蚊虫品,御医院也曾经常采其制作皇室成员食滞的消食汤品。当今,风靡全世界的汉药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等药油,其主要原料就是从高良姜中所提取的高良姜素。徐闻地处雷州半岛,为祖国大陆最南端,不但是高良姜的原产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古建宁府何时从那里引进高良姜,广为种植,并大量“向外地输出”?我不得所知,但从这里可以证明,建宁府的经济,早就走向海上丝绸之路,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了。

 

美女·服饰

 

“这地方的女人美丽标致,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马可波罗对古建宁府女子的赞美,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

关于古建宁府女子之美,我十分赞赏赖少波先生的三种见解:

一是气质之美:古代的建瓯女子,举止优雅,气质不凡。据史料记载,建瓯人口大多是由中原一带迁徙而来的。东晋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唐末五代有江北来避难的士大夫、豪商巨贾;到了宋元时期,外来人口就更多了,他们大多为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那些出身豪门的夫人小姐,从小受过良好的家教,知书识礼,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一回眸,都透露出大家闺秀的风韵。

二是容貌之美:古代的建瓯女子,身材匀称,容貌姣好。建瓯的传统习俗,女子很少参加户外体力劳动,较少受到风吹日晒,故肤色白润。此外,她们还有健身养颜的独门秘方,那就是豆浆粉,俗称“豆腐娘粉”。《本草纲目》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风热,解诸毒”。《延年秘录》上也记载豆浆“长肌肤,益颜色”。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性衰老和雌激素的减少有关,而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卵磷脂等,是公认的天然雌激素的补充剂。每天坚持喝豆浆的女性,可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三是服饰之美:古代的建瓯女子,服饰华丽,装扮得体。正如上文所述,此地的纺织业十分发达,而纺织业的发达必然带来服装业的繁荣。有道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华丽的服饰装扮,自然为原本就气质不俗的美女们,更增添几分优雅与靓丽。

对此,我在建瓯采风期间,特向市政协文史委吴雪灏先生请教:在古城三十六巷中,有哪些巷名与女子服饰有关?他不假思索,如数家珍道:有花巷、扇巷、镜花巷……于是,在我的眼前,又渐渐浮现出如下一些镜像。

镜像之一,清晨,马可波罗步入花巷。花巷,顾名思义,是出售鲜花与各种人造花的巷子。但见乡下姑娘挑着一担担鲜花赶进城来,每一只花瓣上都有亮晶晶的露珠在闪动。刚喝完豆浆粉的老板娘,正忙着把一簇簇姹紫嫣红的鲜花当街摆开。几位由小丫环陪伴着前来选花的贵妇人,身穿绫罗绸缎的衣裙,正款款而来。这时,曙光初照,整条巷子,花光闪耀,花香袭人,马可波罗睁大碧眼,简直分不清哪是鲜花,哪是美人……

镜像之二,马可波罗步入扇巷。这里的扇子,皆为手工制品,大体分为四种:一是纨扇,二是摺扇,三是葵扇,四是麦秸扇。他发现,凡购买葵扇和麦秸扇的,多为平民百姓;凡购买摺扇的,多为文人雅士;而重金选购纨扇的,必系富贵人家的少女少妇。纨扇,因形似圆月,又名团扇,以竹木作柄,作框,并以洁白的丝绢作扇面,上绣山水花鸟等精美的图案,配上汉字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地盛产丝绢,纨扇价格可能比苏杭便宜,想必他当即买下十来把,准备带回意大利,也让威尼斯贵妇的纤纤素手,能借助纨扇,搧出东方美人的缕缕香风……

镜像之三:马可波罗步入镜花巷。举目四望,这里的铜镜真多,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既有花样翻新、精工铸造的时尚作品,也有古意盎然、几可乱真的前代名镜之仿制品。此时,一位盛装少妇正揽镜自照,醉心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猛然间发现一个碧眼金发大络腮胡子的洋人,正出现在自己的背后,她吓了一跳,立即用团扇遮住羞红的脸面,一溜烟逃出店去。虽然这只是惊鸿一瞥,但在马可波罗的心中,此女子美丽标致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了……

建瓯女子之美,除了上述气质之美、容貌之美、服饰之美,我以为还可补充的一点就是:心态之美。此地素有崇拜母性、尊重妇女的文化习俗,女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故而心态特别好。至今,每年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口插柳,为的是纪念练夫人,传说她是拯救全城百姓性命的“芝城之母”。城乡处处,都有香火旺盛的妈祖庙,妈祖是海上的护航女神,常与江海打交道的建瓯人,自然对她十分敬仰。当然,她们也拜男性的关公,所谓“九门十关公”,指的是九座城门有十座关帝庙。但关公千里走单骑,夜读春秋,秉烛达旦,忠心耿耿为两位嫂子当保安,其本身就是尊重女性的楷模。马可波罗说这里的女子“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安逸是奢华的前提,我想,所谓安逸,既指宋末元初战乱之后,此时的社会较为安定,也指此地的妇女,特别是富家妇女,因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故心态较为平衡,较为宽松,较为亮堂,容易快乐和满足吧?不知当今的女权主义者们,对此有何感想?

 

家禽·野兽

 

大凡旅行家,尤其是身兼游记作家的旅行家,都对生活具有广泛的兴趣,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马可波罗也不例外。比如,在有关建宁府的短短记载中,他就童心勃发,竟然用一半篇幅来介绍道听途说的两种动物,一种是家禽——不知名的鸡,另一种,则是大名鼎鼎的野兽——老虎。

先说鸡。被马可波罗称为“奇观”的那种鸡到底是什么鸡呢?查《马可波罗游记》英译本译者曼纽·尔科姆罗夫原注:“家禽爱好者识别出这种家禽为羊毛波斯鸡,中国人称它为天鹅绒毛鸡,但现今只存有白色的一种了。”而据吴雪灏先生回忆,此鸡本地人叫丝毛鸡,解放初还有,他小时候就见到,毛黑,皮黑,肉黑,骨黑,连鸡血也是紫中带黑的颜色,其味道特别可口。可惜现在建瓯,却很久没看到了。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丝毛鸡全称为丝毛乌骨鸡,原产于江西泰和等地,故又称泰和鸡,其典型外貌具有桑冠、缨头、绿耳、胡须、五趾、毛脚、丝毛、乌骨、乌皮、乌肉共十大特征,堪称鸡中的美人,1815年,该鸡曾作为珍贵禽种送往“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得到各国人士的广泛好评,将其列为观赏鸡而誉满全球。当然,它也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和药用兼具的优秀鸡种,饱含18种氨基酸及钙、纳、钾、铁、镁等化学元素和铜、锌、锰等微量元素,是历代用以招待贵客的上等佳肴。与此同时,它还是妇科中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可惜,当年的马可波罗,既无眼福又无口福,只能在游记中想象它为家禽世界中的“奇观”了。

由此,我又想,有他700多年前为此鸡所作的广告,假如现在的建瓯,能重新引进此鸡,大加养殖,并列入菜谱,那么,它的魅力,当不亚于红酒、板鸭、弓鱼和豆腐娘粉吧?说不定,它还能为建瓯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再创奇功呢!

再说虎。翻开闽北任何一部县志,有关古代虎患的记载比比皆是,建瓯自然也不例外。这里的虎,当属华南虎,又叫中国虎,因为分布在我国的四个老虎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中,唯有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十多年前,我来建瓯时,就曾亲眼见过该虎所制成的标本。记得那天是阴天,但老虎身上布满黑色横纹的金黄色彩,却像灿烂的阳光大放异彩。可惜,如今的建瓯,如今的全中国,却再也找不到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了。1996年,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已将它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居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啊,华南虎,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还要珍贵的华南虎,曾经让马可波罗闻之生畏的华南虎,可怕、可爱而又可怜的华南虎,如今,你到底藏在哪里?你是否已经彻底告别了地球?当年,曾经出现在建瓯的华南虎标本,你何时能作为建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公开展出,让建瓯人的子子孙孙,能永远珍存这一份色彩斑斓的记忆呢?

当然,我不是文史专家,无法对古之建宁、今之建瓯博大精深的史料钩沉索隐、披沙拣金,进行深入的科学考证,我对马可波罗有关游记的读后感,一半借助于建瓯文友的指点及他们所提供的一些研究资料,另一半,只不过是我本人好发思古之幽情的浮想联翩罢了,其不周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有识之士多多指正。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建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