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太姥山
陈慧瑛
太姥山风景区位于闽浙边界的福鼎市境内,以石奇、洞幽、峰险、雾幻等“四绝”著称。山中峦岭交错,谷深壁陡,洞穴遍布。山上多奇花异树,如空谷兰、云雾草、感触树、相思林、五色杜鹃、绿雪芽茶等,更为名胜增色不少。山中360处岩石,站在高峰之巅眺望东海,可见山脚下海湾。海中远处有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台山岛等13个岛屿。
因为有山有海,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交汇,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在这里融合,所以,这里凝聚着古老而多元的文化。其中,宗教文化是太姥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福鼎地区汇聚了儒、释、道、基督、摩尼五大宗教,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
古往今来
佛教在太姥山区的传播与发展长达1400多年。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法,佛教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崇而发展迅速。南朝大通元年(527年),昭明太子萧统在福鼎修建了第一座佛寺“昭明寺”,同年,又修建了昭明塔;隋朝,佛教同样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福鼎管洋的广化寺是隋朝年间福鼎第一座建于农村的佛寺,是当时佛教开始传入农村的标志;唐朝是福鼎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佛庙遍及城乡。灵峰寺、资国寺、白云寺、国兴寺等寺庙,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名刹;五代十国时,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加上闽王王审知支持佛教,这一时期福鼎兴建的佛寺有瑞云寺、栖林寺、天王寺、灵应寺等,规模和影响都很大;宋代时,福鼎不仅重修了一批寺庙,还新建了天竺寺、国华寺、泰国寺、庆云寺等许多寺庙;元朝时期,兴建了功德寺、青云寺;明万历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僧融通儒道的佛学思想,受到朝野欢迎,福鼎佛教在此时期进一步兴盛,先后兴建了一片瓦、圆觉寺、三福寺、光华寺、金盘寺、观世庵等;清代,福鼎共建佛寺58座,如隐溪寺、白云寺、康安寺、慈云寺、后塔寺、济堂寺、保寿寺、棋盘庵、九峰庵、灵隐寺、观音寺、长福寺、临海寺、慈福寺、明德寺、金莲寺、极乐庵、三元堂等等;民国期间,福鼎共建寺庙40余座。至1946年资料统计,当时全县登记在册的寺庙共有90座,僧尼444人,寺产2779亩;新中国成立后,佛教走过了发展、停滞、复兴三个阶段。直到1976年,福鼎县佛教才步入恢复和振兴阶段,一批寺庙陆续恢复正常宗教活动;近年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大批寺庵得以重建或修葺,福鼎千余年积淀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名山·名寺·名人
太姥山源于尧、闻于汉、盛于唐,历史悠久。现存山中的三十六处名刹中,以国兴、白云、一片瓦、香山、瑞云诸寺最为著名。
当地最早建立的昭明寺塔,坐落于市区西北十里的鳌峰山上。“塔影西斜红日暮,炊烟起处是桐庐”,自古以来,有多少游人从鳌峰山麓的驿道经过,仰望山巅高耸的宝塔,在雄伟的寺庙、苍翠的松林,悠扬的钟声衬托下,心中顿生神圣、庄严、宁静、祥和之感!
唐乾符四年(877年)唐僖宗敕建的国兴寺,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寺宇的宏伟壮观为当时太姥山之最,也是我省现存最大寺庙遗址。据载:国兴寺尚存石柱360根,现遗址已出土200多根。“古刹卓超群,时迁不得闻。只留青石柱,三百六凌云。”由眼前历经沧桑佛韵犹存的历史遗迹,可以想见当年国兴寺梵宫的辉煌盛景。
国兴寺的下院、坐落于潋溪西畔的千年古刹灵峰寺,结构灵巧,风格古朴,至今尚存唐、宋石刻造像100多方,造型生动,雕工精绝,堪为瑰宝。
坐落于凤山的瑞云寺,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山门有对联“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传为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大理学家朱熹,涉足太姥山时所撰,后来被作为福鼎临济宗剃度僧人的法号字辈,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冬天,年届花甲的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王十朋,从泉州知府任上退休回老家浙江乐清途中,经过太姥山,一路攀山涉水,登上王头陀岭,礼佛天王寺、栖林寺,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首诗:
凌晨饱饭渡秦溪,要上青山九级梯。
不使瓯闽隔人世,头陀力与五丁齐。
千里归途险更长,眼中深喜见天王。
从此渐入平安境,旧路艰辛未敢忘。
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
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支聊慰北归心。
佛教文化在太姥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一点,在无数名人雅士为太姥山庄严梵刹留下丰富的诗文和碑铭石刻文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品善·界诠
在短暂的时光里,要走遍太姥山的寺庙是不可能的,除了走马观花而外,我真诚虔心拜访了香山寺五百罗汉堂和平兴寺大知客。从而认识了品善和界诠两大心仪已久的高僧。
在迷蒙的秋雨中,我来到山色空蒙的香山寺。此寺四周山谷盛产兰花,花开时节,幽香远播,故寺名“香山”。香山寺始建于明朝,寺里大雄宝殿前有块巨石叫“犀牛望月”,牛颈上有一天然岩洞叫“犀牛洞”,洞壁上有一联:“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乃清户部尚书,同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题,旧时佛堂就建在犀牛洞内。我慕名而来,是为了瞻仰寺中举世闻名的五百罗汉堂和寻觅罗汉堂的缔造者、奇僧品善老和尚的遗踪。
游毕香山寺,沿左侧石径朝一片瓦方向前行,见一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殿宇,是为“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堂占地约4000平方米,殿内供奉着由缅甸玉精雕细琢而成的五百尊罗汉坐像,每尊高1.3米左右的,还有六尊大型缅甸玉佛像,即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地藏诸佛的大型缅甸玉佛像。
罗汉,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后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喀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论释经、律 、论三藏。五百罗汉是佛教的结集者,可以说,没有五百罗汉,就没有今天佛教的全球传播和经久不衰。目前,国内寺院中常见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能全数供奉五百罗汉者寥寥无几,全部由缅甸玉雕成的,仅此一处,而且不论质料、工艺都极其上乘,堪称中华之最。这样规模的缅甸玉群雕,目前世界上也尚属首例!
说起五百罗汉堂的来历,不能不提到该寺住持品善和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品善和尚俗居太姥山下郭坪村,16岁时得一异梦 ,梦见太姥娘娘指点他皈依佛门,他便到太姥山上侍奉一老尼并得其真传,24岁正式出家,苦心参禅静修九年之后,“文革”爆发,以宣扬迷信罪名入狱七年。在狱中,他索性坐关清修 ,出狱后入主香山寺,茹苦含辛、殚精竭虑,三年之后,让“文革”中摧残殆尽的千年古寺旧貌变新颜。后来,品善和尚又梦见太姥娘娘赐言,要他兴建五百罗汉堂。品善一无文化,二无钱,三年岁已大,要建罗汉堂谈何容易!但品善还是立下创建罗汉堂大愿,于是连连出现奇缘。
一日,品善梦见观音菩萨启示他,缅甸有奇石,品善便决心去缅甸求缘。行前,正苦于路费难筹,太姥山下秦屿镇的居士林送来5万元善款,促其成行。品善到了缅甸一个叫日瓦的地方,偶遇一位名叫弗老太的比丘尼,弗老太次年率佛家弟子前来太姥山考察七日后,决定发动缅甸僧界玉成罗汉堂盛举。于是,品善和尚应邀再赴缅甸磋商有关事宜,幸得该国国母接见。品善见国母面相如“太姥娘娘”,不由自主推身下拜,惊得原已瘫痪多年的国母起身搀扶,众人叹为奇迹!于是,品善很快筹到开采玉矿所需巨资。正当为选玉矿矿点拿捏不定时,品善和尚于冥冥之中又得佛祖托梦点化,结果一选即中并获取足够的玉石富矿;玉石运回国内,在边境火车站巧遇心存佛教信仰的站长,一步到位全盘帮忙解决验关、接收、贮放、转运等一系列问题;找到合适雕像厂家后,厂长以为此和尚提出的雕刻500尊1.3米高缅甸玉佛像的业务委托,纯属信口开河,因此,戏称每尊只收2500元加工费(相当于正常价位的1/4),结果于无形中结交了一段佛缘;五百玉罗汉运回太姥山后,品善和尚正在为修建罗汉安身大殿发愁,却屡屡有善信在梦中得到指引,纷纷送善款上山结缘……
2000年,香山寺品善法师发心兴建五百罗汉堂, 2002年春择址奠基,2005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一日)隆重举行开光庆典。其间品善备尝艰辛,终于成就伟业。
五百玉罗汉堂从缘起到功成,总有奇迹出现。 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我到五百罗汉堂时,发现正堂释迦牟尼佛的莲座上,居然长出一朵硕大灵芝。 这尊佛像由樟木雕成,原先供在香山寺8年,原木砍伐之后,为避免日后干裂,曾在田边水中存放多年,从未见异象。佛像雕成之后也不长菇,偏偏请到五百罗汉堂后不久便长出灵芝 ,真可谓天生异象。品善和尚业已圆寂,我想,这灵芝,莫非是他的法眼,心生欢喜朝朝暮暮环视着五百罗汉堂?
平兴寺坐落于“海天佛国”—— 福鼎市太姥山东南500米山麓,远处怪石嶙峋,群山环抱;近处松竹并茂,叠翠重重,曲径通幽,实乃隐逸修真办道之胜地。
1966年,“文革”伊始,由福鼎县委统战部组织全县僧众,由青藏法师为首创办佛教徒茶场。1997年,礼请世行法师移锡于此,住持改建本山道场。因平地而起,兴作道场,故名“平兴寺”。平兴寺建寺历史只有50余年,原本只是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寺,因为界诠法师在此弘扬戒律,平兴寺才一跃成为闻名于世的当今第一戒律道场。
我来平兴寺,便是因慕界诠法师之名而来。
下车伊始,见一块1米来高的粗石条,刻着平兴寺三个古篆字,古拙平实,寺庙外观也寻常,素瓦粉墙,既不巍峨壮观也无彩绘雕饰。想不到寺里开阔大气无比,与中华大地规模最大的梵宫巨刹可相媲美!
寺庙大知客志宽法师来迎,把我请到客堂里,彬彬有礼地告诉我:
“可惜联系迟了,界诠大和尚到山下讲课去了。”
志宽师是界诠大和尚的侍者。我说:“无妨,随缘!你是大和尚身边多年的侍者,听你介绍也一样。”于是,志宽师对我娓娓道来。
界诠法师俗姓李,福鼎店下人,1959年11月14日出生。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常随其母亲近三宝,寒暑假期皆到寺中帮忙师父耕作,时时向师父请教佛法,因而深得法益。
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毅然拜别双亲,来到太姥山平兴寺依世行法师披剃出家。1981年在北京广济寺静严大和尚座下求受具足戒。3年后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应聘执教于莆田广化寺福建佛学院,并担任教务长及监院等职多年,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僧人。
1991年,因太姥山剃度恩师之托,返回平兴寺。当时山上条件简陋不堪,界诠师便发动信众集资兴建大雄宝殿。其间,他应邀前往新加坡弘法演讲,将所有供养倾献予常住,为兴建大雄宝殿垒石添砖。
界诠师回到山上后,领众熏修,农禅并举。半日劳作,半日开课。 渐渐地,前来平兴寺亲近界诠法师习法的出家人越来越多,于是,界诠师便 开办了“普隐学堂”。
1994年秋,界诠师出任福建省佛协会长。尔后,他仍常常举办大型讲经法会、皈依法会, 听闻法师演说法筵者不计其数,往往是法堂内外,人山人海。法师说法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听者无不欢喜奉行。
担任一届省佛协会长之后,界诠师如约归来,在平兴寺拓展规模,新建了法堂、念佛堂、五观堂、尊客堂、如意寮、闭关房、藏经楼、普隐堂(学戒堂)等主要殿堂,并培养青年法师,掌握现代科技制作弘法VCD光盘、录音带、录影带,将佛法、律学带给更多学佛者学习、分享。
中国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以持律著称,一生与福建佛教的缘分甚深。 广化寺的圆拙老法师就是弘一大师的门生并侍奉弘一大师多年,一生勤研戒律,以大师为楷模 。
在福建佛学院时,圆拙老对界诠法师的期望最高,希望他能挑起弘扬南山律学的重担。界诠法师不负重望,将一个山沟里的小寺庙,操持成为如今的十方大道场,从这里走出去的弘法人才不计其数。
志宽师拿出一张照片让我看,他说,界诠大和尚名气很大,但在寺庙里,起居、过堂、早晚殿功课、干活,他都和大家一样,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和尚。这张照片,就是界诠师趴在寺庙门口清理下水道时,一位信众悄悄拍下来的。
志宽师赠我一册界诠法师撰写的《普隐随笔》。太姥归来后,我认真拜阅,受益良多。印象最深的一句开示是:“与人多结善缘,才能左右逢源。”
太姥山,有遍地古刹、有高僧大德,有说不尽的奇迹和传说;太姥山,有佛光普照、龙天护佑、天长地久!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