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00: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崔建楠

 

 


中国民间神怪传说千奇百怪,《山海经》《搜神记》,还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而散见于民间典籍以及乡间口头传播里的神话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在福建寿宁临近浙江庆元县一个叫“碑坑”的古村里,就流传着一个神话,那里的人会“飞”。

碑坑是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时,寿宁与浙江庆元县之间竖立界碑之后才有的名称,在这个称呼之前,碑坑因为土地肥沃叫“肥坑”,也叫“飞坑”,就是因为村人会“飞”。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我前往碑坑一探“飞人”的究竟。碑坑藏在深山里,由寿宁县城去碑坑要经过下党乡,现在的下党乡非常出名,参观者、旅游者络绎不绝。下党乡曾经也很荒僻,是当时宁德四个特困乡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在表现下党乡今昔变化的北路戏《下党故事》里对下党曾经的闭塞落后有生动的演绎。1989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去下党下乡调研,曾翻山越岭步行约3个小时才走到。

而碑坑比下党更偏僻,经过下党不远,就有一个岔路口,一条往西南通往杨溪头村,一条通往东北去碑坑村。年初为拍摄寿宁廊桥我来过下党,也去了杨溪头,就是错过了碑坑。偏僻也意味着山清水秀,一路上欣赏着鹫峰山北脉良好的植被和公路旁边清澈的溪水,猜想路边小溪定是从碑坑流出来的。

到达碑坑,见到碑坑村党支部老书记老沈,我便迫不及待地问“飞坑”的由来,果不其然,碑坑人真的会飞,不是传奇也不是神话。老沈说以前碑坑因为荒僻,盗匪经常到此骚扰乡民,为了自保碑坑人大多习武,甚至出过武举人,在沈家祠堂里就保留有一块武举人练身的石墩。我怀疑,练武之人就会飞?老沈笑笑说,他们要在自己的腋下绑两张竹筛,那竹筛如同晒茶的水筛, 在农村常见,是农家晾晒茶叶、草药、地瓜、梅子等的工具。老沈特别解释说,那个竹筛是没有缝隙的,不透风才可以“飞”起来啊!老沈比画着说,碑坑会飞的人大多可以飞离地面两三人高,可以飞十几米远,如果是下坡则“飞”得更远,他们去墟上换盐买肉,总是比常人来去快许多。碑坑会“飞”的人往往是武功高强的人,据说他们与土匪过招,一腾身就可以轻松落在棍棒的顶端,吓得那些歹人落荒而逃。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深山里还真有奇闻!

碑坑是这方圆周边开基最早的村落,南宋绍兴元年(1130 年),浙江云和县沈氏最早来此开基谋生,146年之后,浙江举水吴氏入赘沈氏,由此碑坑沈吴两姓世代繁衍至今。老沈说,那个姓吴的是钓鱼钓到碑坑来的。历史上从举水南来经过杨溪头的溪流河床开阔,深潭众多,养育了大量的淡水鳗鱼、光鱼和石斑鱼,这条溪流一线的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鱼吃。村民捕鱼方法奇特,在冬春枯水季节他们用“桦香”叶子和“鱼惯”根条捣烂, 将汁水倒入水中,那些鱼儿便“麻痹”反白浮出水面,任村民捕之。奇特的是那些鱼儿接触清水之后又会恢复正常,或潜水逃生或由村民水缸渚养长期食用。话说那个浙江举水的男孩儿他沿着溪水追踪鱼儿一路南下,到达杨溪头与碑坑两溪合流之处时,不觉天色已晚,进退两难,他看见碑坑来水有菜叶漂浮,便认定上游定有人家,便沿溪追溯到了碑坑。那时沈家正有女待嫁,见吴姓青年聪明伶俐有力气,便招亲吴氏入赘,从此两姓联姻,世代繁衍不息。

碑坑村风水很好,当初沈氏祖先看中碑坑除了土地肥沃之外,应该还看中了碑坑的风水。碑坑处在两溪交汇之处,两条发源于大山里的溪流带到村里来的只有清澈的水源和深山里的“干净”,本来两水汇聚之处也是邪气聚集之处,但是碑坑以上人烟稀少,山水自然和谐,带来的就只有福报和财气了。碑坑人一直说自己的家园倚两溪风水,村庄呈现“品”字格局,是风水里的上好之地。

我们进村首先遇到的就是村头水尾的廊桥“观音桥”,在寿宁与浙江的交界之处,是中国廊桥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碑坑的北面有浙江庆元县及泰顺的多座经典廊桥,在碑坑南面的寿宁也有大量精彩廊桥,就是在碑坑村一北一南的杨溪头村就有一座著名的杨溪头桥,在下党有一座鳌峰桥。相比这些著名廊桥,碑坑的观音桥则平凡得多。观音桥是比不上周边的那些廊桥的“豪华”,但是观音桥有自己的价值和特色。地处水尾的观音桥是碑坑村的风水桥,除了交通的实用功能,还具有留财锁关镇邪的作用,只是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越来越不被人们提起了。

我走过拍过福建大部分的廊桥,各地廊桥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桥梁建筑的风格、桥梁民间的崇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碑坑观音桥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就独具特色,桥下的溪流河道里, 参差排列着许多礁石,那些被千百年的水流冲刷过的溪石就像一条条大鱼逆流而上,清澈的溪水在此时也翻滚起白色浪花,在褐色礁石之间奔涌,造就出鱼遏激流的景象。我脚踩湿滑的礁石下到河道里去拍摄,身前身后都是跳跃的浪花,一脚踩一块礁石, 溪流在四周激荡,幻觉里,自己似乎踩在两尾大鱼的脊背上,任由它们载着在溪水里前行。从镜头里我看见跳荡的浪花上,观音桥14米多的拱跨支撑在溪水两岸卵石砌就的护坡上,拱桥的五脊屋顶形成的3个歇山顶盖飞檐凌空,在屏幕里勾画出灵动的剪影,屋檐下是暗红色的风雨护板,将整座廊桥包裹得严严实实。

观音桥河道上下密布着礁石,而桥下却是一汪静水,水面倒映着观音桥优美的拱形线条,有一对羽翼洁白的番鸭在水中畅游,见我来到水边,也不惧人,而是相约向我游来,似乎是在讨食。

观音桥上供奉着三位神明,中祀观音,右祀临水夫人,左祀黄山公(也称黄三公)。观音菩萨与临水夫人人们大多熟悉,而黄山公却是寿宁一带的本地神祇。我的发小、宁德原作协主席缪华曾经写过黄山公的精彩文章,黄山公原名黄槐,宋代寿宁韶托人,在徽州知府任上为救黎民百姓开仓放粮,自己却挂印弃官, 回乡后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此后黄槐在民间成为显神,村民凡祈求福祉、求取功名、求医问药、求财求子,都向黄山公祷告, 并认为祷之必应,闽浙一带修建的黄槐庙、黄山公塔、黄山公庙就有500多座,黄山公信众达两千多万人。

第56页-17.PNG

碑坑古民居(龚健   摄)

当代诗人臧克家在诗作《有的人》中写道: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但凡黄三公这样的人格神,都是如此。不仅是民众对他的感念,更是民间对正直官员和清廉政府的一种期许。碑坑是一个古村,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村中道路是石头铺的,房屋基础是石头垒的,黝黑的石头与黄色的土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阳光灿烂的时候,古道古宅色彩鲜明,古意盎然。

对一个地方的怀想,大都是离开那里之后,那里的风物总是在你的脑海里浮现。碑坑最让我留恋的是水与石。

在碑坑双水汇聚之处,往下碑坑头和外碑坑头两个自然村方向的溪流的石磴步上方,有一块橙黄色巨石匍匐在水下,透明的溪水流淌而下,均匀包裹着巨石就如同包浆将巨石涂抹出田黄的色泽,此时你看得见水色又看不见水色,那水里的巨石似石非石。我想起一句偈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究竟,在碑坑的山水里,我悟出了哪一层境界呢?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