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 不 了 味
何 英
女娲补天制造人类社会后,随着文明的发展,赋予了人类丰富多彩的人间烟火。
壬寅初夏,为了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我们来到素有“两省瓯脱,五界门户”之称的寿宁采风。一到那里,便听到有人说:“寿宁最诱人的味道便是那忘不了的‘金丝扣’。”
秀色可餐的“金丝扣”
寿宁,是传统的农耕地区,离太平洋西海岸80来千米,那浩瀚的太平洋气候直接影响着这里。优越的大自然赋予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人们生活的福地。
不知何时起,勤劳智慧的寿宁人,把地方传统特产“番薯扣”(又称“地瓜扣”),赋予了高雅的名称“金丝扣”。
寿宁因“九山半水半分田”,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就有种番薯的习惯。寿宁自古就是闻名的“番薯之乡”,不仅志书对番薯有记载,就连乡村的族谱也有记载。那起伏的高山丘陵,不仅四季分明,光照、水分等诸多条件都满足了番薯优质高产稳产的生产条件。经科学检测,这里的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丰富,尤其富含硒,因此所产的番薯无虫害、糖分多、味道纯,是加工番薯粉丝的最佳原料。如果遇到冬季的地瓜收成季节,就连番薯米蒸出来上桌, 也极其可口。在“番薯当主粮,棕衣当被袄”的年代,一年中有大半的日子是地瓜当主粮。在传统的习俗中,寿宁人把番薯经过精心加工成半成品后, 成为烹饪或赠送嘉宾的佳礼。金丝扣不仅仅是一道佳肴,还是有益人体健康的食品,那丰富的微量元素,是当下人们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
在寿宁的乡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金丝扣的美丽传说。
据传,有一年南阳的一位新过门的儿媳妇早起做好饭后,就和丈夫下地去劳动了。当然,这唯一的早餐是地瓜,而且数量还有限,蒸好后全家每人一份,她和丈夫吃后留下一份放在锅里给婆婆吃。
上午劳动回来,儿媳妇发现锅里的地瓜原封不动。她想想, 最近凡是吃地瓜的时候,婆婆几乎都没有吃。她细心询问婆婆后,才得知婆婆吃了地瓜后肚子都不舒服,就选择挨饿。婆婆守寡多年,含辛茹苦地养育儿子,所以她就想办法让婆婆不挨饿。于是,她将地瓜用碓子捣烂后,用水冲洗过滤掉渣,让淀粉沉淀后,再反复冲洗加工成粉。
起初,她将地瓜粉做成各种糊给婆婆吃,婆婆吃后感觉比吃地瓜舒服多了。后来,她就把地瓜粉做成粉皮和粉丝,或煮或炒着吃。这以后,民间就慢慢地把地瓜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美食沿袭至今。
于是,就有寿宁的番薯扣传承至今,成为乡村宴请宾客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而且仍然是这碗“炒番薯扣”,在今天的民间婚丧嫁娶、乔迁贺寿、迎宾宴席上,被赋予了的首盘美味“福寿全”。
当然,在今天的烹饪过程中,佐以葱头、半肥瘦猪肉片、虾仁或墨鱼丝、花菇、金针菜、老酒、老抽等配料,让人吃过这盘美食,留下回味无穷又浪漫无边的深刻印记。
改革开放后,一批批寿宁人奔赴世界各地,也把番薯扣的风味传播出去,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
有趣的是,人们在传播传统美食的过程中发现,吃惯了豪华宴席的外地食客来到寿宁,“赐封”它富丽堂皇的绰号“山里鱼翅”。说到这山里的鱼翅,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一位来自香港的游客林先生带着妻儿来寿宁旅游,用餐时主人用金丝扣招待。林先生给5岁的儿子夹了一份。他儿子马上惊呼:“老爸, 给我这么多鱼翅哎!”宾主听后大笑了起来。接着,他的儿子似懂非懂地扒在父亲的耳朵边悄悄地问:“老爸,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鱼翅!你带我上酒店吃的是有汤的鱼翅,这里的鱼翅是不是非常便宜,煮了这么一大碗给我们吃?”
父亲听后大笑了起来,告诉儿子说:“这是‘山里鱼翅’。” 从此,“山里鱼翅”的雅号就传开了。殊不知,这山里鱼翅的加工过程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人们在加工新鲜番薯米洗浸过程中,要通过过滤、反复沉淀、采浆、分类,然后捞起晾晒成粉,再用手工制成各种半成品。在蒸制时,要将地瓜粉冲泡成浆,放在陶缸或蒸笼里一层一层地蒸熟后,刨制成片或丝晾干。经过这么多程序加工而成的丝或片的半成品,好贮藏不易变质。烹饪后嫩而弹,韧而滑,具有久漂不烂、久炒不碎的特点。在烹饪过程中,既可随意性烹饪成汤,又可佐以丰富的配料炒成美味的金丝扣,可作主食,也可做菜,口感细而不腻。
最具特色的“立夏糊”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赋予了一年四季分明的二十四节气,而且各地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和生活习俗,创造了非常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令美食。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在我们南方的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一方面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耕种者必须适时抢种。另一方面在雨水多的南方,尤其是处于高山的地区,雨水多雾气重。因此,在这个季节里,人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于是各种身体的不适就容易表现出来。
立夏糊,就是寿宁先民智慧的结晶。
立夏糊的制作虽然不复杂,但要做得美味可口就非常有讲究了。传统的立夏糊,是将大米浸泡后碓成粉或磨成米浆,再配上多种传统的草药,如鼠曲草、鱼腥草、艾草、荠菜、鲜蕨菜、鲜笋尖等,将配料精心挑选洗干净后,或用碓子捣烂,或切成细末,然后掺在一起,用陶钵蒸,还可根据自己的口感,或咸,或甜。当然,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道美味基本是素食。
手工金丝扣(龚健 摄)
据说,这道美味蕴藏着感人的孝文化呢。
传说中,立夏糊的原发地鳌阳有一位老公公因长年在山上劳作,身上的湿气非常重,到春夏时节,常常腰痛得连行走都非常困难。他的儿媳妇就把大米加工成粉后,在大锅里炒熟,再采来鼠曲草、鱼腥草、艾草、荠菜等草药洗干净,切成细末和大米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糊,再蒸给公公吃。没想到,公公吃后感觉身子轻便了起来。于是,儿媳妇就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这么做给公公吃,并不断地根据老人的口感添加各种配料。再后来,这事便慢慢地在鳌阳传开了,人们就相仿做这道美食孝敬老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寿宁民众给这道美食添加了丰富的配料,在保留原先配各种草药的基础上,再配以肉丁、目鱼干、虾干、干贝、花生、芝麻、蛤肉干、黄豆等, 成了寿宁民间立夏季节必做的美食,不仅将配料切细后和浸泡透的大米一起磨成米浆,同时还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赋予多种口味加以发扬光大而传承了下来,成了一道既美味又养生的地方风味美食。
当然,在寿宁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食还有米冻、米糕、层糕菜糕、土豆粿、土豆丸、粉镜、竹子糕(即鸳鸯粿)和适宜保健的状元蹄、草药养生猪脚汤、猪肚包鸭、小肠野菜汤、排骨野菜汤(养生)、盐水蒸鹅等。
都说世上好吃者众,悟好吃者智。愿悟寿宁美食者越来越多,让忘不了的味,传遍世界。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