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13: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40.唱得梨园乾坤福

 

福建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八闽大地,赓续着福建历史文化血脉,是福建乃至全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福建也是戏剧大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现有20多个地方剧种,以闽剧、莆仙戏、梨园戏、南音、高甲戏、芗剧(歌仔戏)、客家木偶等最为出名。目前拥有省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49项,存有1万多种戏曲剧目抄本。

一帧帧蹑影舞春、广袖拂尘的身影,挥洒淋漓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戏,就是享一场人生的嘉年华。不少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代表剧目中,对祈福纳祥、阖家团圆、国泰民安等主题的呈现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对积德行善、祛病消灾、亲情爱情等在内的福文化进行褒扬与宣传是戏曲舞台的主旋律。

“扮仙”是祈福纳祥非常深入民心的一个环节,民间信仰中的仪式活动都有民众驱凶纳福的寄托,作为进献神明的“大礼”,民间戏曲的演剧活动必然也参与到这一主题的表达中。民间演戏无论何剧种在正式戏上演之前,特别是在春节,作为一年之始,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祈福纳祥,人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诸事顺遂,所以一定先扮仙为民众祈福,然后再表演正式戏文。第70页-96.PNG

    莆仙戏剧照

所谓扮仙,顾名思义就是演员扮演天上神仙,向神明祈求赐福。如歌仔戏扮仙“三出头”指的是《排三仙》《跳加冠》《送子》。《排三仙》即“福禄寿”三星在蟠桃大会上为王母祝寿。日戏开锣都必须先演这三个吉祥的节目,来为请戏者诵福,接下来才演出其他节目。闽剧《仙官庆会》等几出戏在祈福纳祥的节目中非常普遍。《仙官庆会》是朱元璋孙子朱有燉专门为春节创作的作品,从皇宫大内流传到民间,演的是大年三十福、禄、寿三星到民间赐福,请钟馗作驱邪使者,在一阵隆重的舞蹈后,钟馗制服了邪魔鬼怪,福、禄、寿三星分别献瑞呈祥,祈福纳祥的意味十分浓厚。

钟馗作为驱鬼除邪的人物,早在唐代就经常与新年联系在一起。如张说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的《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都是感谢皇帝赐给钟馗像和新年的历日表,从中可以看出钟馗象征着新年平安吉祥。南宋淳熙九年(1182)知福州梁克家、通判陈傅良纂修的《三山志》在“岁除”条明确记载,除夕当天百姓有在门上悬挂钟馗画像以驱邪的习俗。唐开元年间的“钟馗碑”记载玄宗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钟馗被赋予吉祥寓意,从避害转为趋利,说明先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第70页-97.PNG 

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照

其他常见的扮仙戏还有《封王》《封相》《富贵长春》《五福天官》等,从剧目名字可以看出都是取悦观众、祝福喜庆的内容。在禳灾、祈福方面客家木偶戏历史久远,宋代朱熹任职漳州时就见过木偶演剧,至今,木偶戏仍在建庙谢土、制煞、丧礼、庆典、还愿等场合中演出。

表现祈求国泰民安的戏有莆仙戏《喜朝五位》和梨园戏《岁发四时》等。在《喜朝五位》中,五男五女分别扮演十方喜神,拿着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令旗,身着与五行相配的青、红、黄、白、黑五色衣服,按五行方位,绕场一周,唱出“喜迎着第一韶光,遍人间喜气洋洋”的唱词,象征着十方喜气的到来。普通百姓也是“比屋焚香,换桃符万户相当。老人多小儿又长,醉饮屠苏休让”。描绘出一幅千家万户纷纷拜谢神灵,更换桃符,长寿老者越来越多,儿童健康成长的喜乐祥和图景。

《岁发四时》演述象征着“四时喜庆”“八节平安”的太岁星经过60年的轮回,再次上位,他分别召唤春、夏、秋、冬四官,吩咐他们各自尽职,保佑国家风调雨顺。除了人数众多的大戏外,还有一出名为《如愿迎新》的小戏,几乎每年都会上演。“如愿”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到南朝时期,民间已经形成了“打如愿”的风俗,《如愿迎新》就表达了“如愿”重现人间,人人愿望得以实现的美好愿景。

第72页-98.PNG

莆仙戏《瓜老种瓜》剧照

与朝廷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宏愿不同,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生活美满。高甲戏《文氏家庆》以文征明为主角,讲述了这位高寿文人过年的场景:翰林待诏文征明,因年满90岁告老返乡。儿子文彭为国子监博士、文嘉为和州学正,孙子文震孟又新中状元,可谓诗书传家,福寿双全。时逢春节,儿子、孙子、曾孙纷纷拜年,门生也纷纷前来拜贺。

20世纪50年代创作演出的芗剧《三家福》充分体现了这一情结。剧目讲述了船工施洋之妻告贷无门,于除夕黄昏投水自杀。塾师苏义将她救起来,托词施洋寄来家信与安家银,将自己年终所收的学费慨然赠送。而苏义回家后柴米俱无,与妻孙氏饥饿难忍,无奈于夜间去偷挖番薯。途经土地庙,向“土地公”表述自己的苦衷,恰被守薯园的孩童林吉听到。林吉十分同情,暗中帮助苏义偷挖自家地里的番薯。大年初一,正当苏义夫妇把番薯当猪蹄、薯汤作美酒之时,林吉偕母送来年货,施妻也上门拜年要取家信,此时,正好施洋回乡,一切真相大白,三家方知彼此相助情谊。该剧表达了老百姓在艰难生活时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传递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重含蓄,并以含蓄为美,传统福文化以一个“福”字来表达远远不够,需要一系列人人皆能意会的象征符号来传递,如自然界中的蝙蝠,其形状与颜色并不美甚至丑陋,但因“蝠”与“福”谐音,因此“有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吉祥的符号。传统戏曲脸谱吸收了蝙蝠形之后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和变形,在对蝙蝠图形展开种种变化的同时,蝙蝠形的寓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后产生出新的造型。如闽剧《铁笼山》中的姜维,额头上有太极凰,嘴角有判官的蝙蝠嘴;如《嫁妹》中的钟馗,脑门上勾画一个金色蝙蝠图案,代表着辨别忠奸等等;戏曲服装上也绣着蝙蝠,喻为福在眼前。

在传统戏曲的道具中,福文化的影响几乎如影相随,无处不在,诸如福禄寿、天官赐福、五福临门、迎祥纳福、百福、花开富贵、富贵连绵、瓜瓞绵绵等,这些传统的祈福图案出现在舞台上,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福建传统戏曲的历史面貌。

“盘常”是吉祥图纹的一种,本为佛家“八宝”之一,本身含有“事事顺、路路通”的意思,其图纹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无休无止,显示绵延不断的连续感,因而戏曲上将其取作吉祥符,作为富贵不断头的象征。“盘常”的适用性很强,在表现世代绵延、福禄承袭、福寿永续、财富源源不断,以至于爱情之树常青等场景时,都可以用它来表达和象征。“方胜”,吉祥图符的一种。古人认为八件宝物,其数多于八,其物诸如珠宝、古钱、玉磬、祥云、犀角、红珊瑚、艾叶、蕉叶、铜鼎、灵芝、银锭、方胜,任取其中八种即为“八宝”,这些图纹应用在戏曲的服装、扇子等方面。“如意”,为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它不仅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而且还造就了工艺和传统图纹。“如意头”或“如意结”,多为心形、芝形、云形,多用于道具的桌椅腿脚、靠背等,应用十分广泛。除此之外,还有“吉祥如意”“和合如意”的图纹。“古钱”,古钱与蝙蝠图,叫“福在眼前”,古钱与喜字谓之“喜在眼前”,“金玉满堂”为古树枝上挂古钱。钱,古称泉,泉与全同意,因此蝙蝠衔着用绳子穿起来的两枚古钱,称“福寿双全”。古钱的形意图样多表现在舞台桌椅的围板漆画中。

此外,戏曲道具中还有“八仙”。八仙有明八仙,专门画出八位仙人的图饰,还有“暗八仙”,指八位仙人的器物造型,也常出现在道具上;如葫芦,铁拐李的宝物药葫芦,传说可以吸尽大海之水;渔鼓,张果老的宝物渔鼓和毛驴,传说听了它的声音可以了解前生后世的事情;阴阳板,曹国舅的宝物,传说听了它的声音可以起死回生;荷花,何仙姑的宝物,传说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她的法宝荷花可使死人复生和长生不老;芭蕉扇,钟汉离的宝物,传说可避大风大雨;宝剑,吕洞宾的宝物,传说每遇妖怪可自动出鞘除妖;笛子,韩湘子的宝物,传说可以吸尽海水,配以仙桃,可使人长寿;花篮,蓝采和的宝物,传说可以顺风千里找知音。

福禄寿喜的文字及祥云图纹,多出现在道具的座屏、挂屏等地方,或者变形后,作为吉祥文字出现,如“囍”习惯称为“双喜”,又有变形的或长或圆,表达欢庆喜悦,还有“禧”,这些多用在表现新婚嫁娶的场景。“寿”也由于人们的观念,不仅字意延伸丰富,字体也变化多端,但主题仍表达“五福”之意。除此之外,舞台上还常出现寿的组合图案,如万字符和“寿”字组成“万寿图”,如意与“寿”字组成“如意万寿图”,蝙蝠和“寿”字组成“多福多寿”“五福捧寿”等等。祥云在戏曲服装上表现最为广泛。“如意云”表示绵绵不断;“流云纹”由流畅的回旋形状线条组成复杂多变的带状纹饰;“升云纹”犹如流动上升的云彩等。

第74页-99.PNG    第74页-100.PNG   第74页-101.PNG

       明末清初万寿祺《群仙祝寿》寿字      清代庄豫德《群仙祝寿》寿字         民国金城《八仙贺寿》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