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19: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美松


·“第二届文化论坛·


福是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

 

卢美松


 

福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追求福祉是华夏民族迈入文明门槛以来的共同理想,因而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徽帜。中华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形态多样、特色鲜明,浸润于个人生命,深入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之中,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事象,应当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推进其传承发展。

在华夏土地上,之所以能在五六千年前就产生福祉概念,并出现福文化的滥觞,这完全基于它从远古以来所具有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式。

“福”字的象形初文透露出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福字是以一人双手高捧酒尊的形象,表达的是先民祭祀神灵的虔诚意态。后来文饰增加,字型变体,遂成今日之楷书“福”字。透过字义,人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形和人们的思想追求。众所周知,华夏民族历来以农耕为主业,北方以旱地作物粟稷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中华大地拥有广袤的沃土和充足的水源,所以人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人民勤劳勇敢、节俭朴素,盼望每年都有好收成。在人类无力抗御自然、文明教化未开的情况下,其祭祀的目的自然在于祈求天神地祇赐福,即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于个人则希望先祖神灵给予庇祐,使自身、家庭、家族能安享富足、健康长寿、子孙繁衍,可见初民祭祀祈福是有具体内容和明确指向的。

据《尚书·洪范九畴》记载,商周易代之际,周武王曾向商纣王之叔箕子请教治国理政之道,箕子于是讲出“洪范九畴”的理政纲领,其中第九畴有“五福”之说,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明确指出治政要满足民生福祉的五大目标,这也成为后人世世代代的人生追求与对他人祝福的吉语,广泛流传开来。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祭祀祈福的权力掌握在王公贵族手中,统治者除了祈求自身的五福之外,还为追求社会治理与社会生活的顺遂,因此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稳定。统治者一再强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祈福列为国家头等大事。而且为了倡导民众农耕和祷祝年成丰收,古代实行“籍田”制度,商周时期,天子率诸侯亲耕以“祈年”(即祈求丰收),天子示范,扶犁亲耕,以示重农,然后各国诸侯及百姓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上古时代的“祈年”活动,正是我国农耕时代的祈福盛举,此后形成各个王朝的传统仪典。

中国祈福传统产生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儒家思想的倡导和推动。儒家意识形态起源甚古,由于农耕社会需要的是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古代儒家、道家、墨家诸子所倡导的建立在仁、德思想基础上的社会治理目标。据记载,周公为新建立的周王朝“制礼作乐”,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传说这是遵循黄帝时代“垂拱衣裳、平章百姓”的礼仪而设的。后为儒者所继承和发挥,成为仁爱万民、实施德治、推行王道的政治理想。孔子集上古儒家思想之大成,发展而为儒家学派,影响中国数千年封建政治。在儒家主导的“大一统”观念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道德思想指导下,中国农业社会保持了几千年的稳定发展,形成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福文化遂得以在其中传承、丰富和发展,成为广泛深入人心、表现无处不在的泛文化意识形态。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其实“福”字本身只是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向往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对个人而言,历史上五福俱享者惟有文武兼资、立下再造唐室殊勋的郭子仪足以当之。宋人徐钧颂之曰:“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因为郭令公出将入相,集功名富贵、安宁寿考于一身,且子孙众多,德称于位,名标青史,遂成为世人艳羡的全福代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先人逐渐充实、发展了对福祉追求的内容,成为无所不包的吉祥概念。小到个人与家庭,大者及于国家和民族,包括亲情、爱情、友情,事业、产业、学业,生命、生活、人生,以及口、耳、目、心等感官,都有追求福祉和享受幸福的愿望。

福文化在思想意识上代表了和谐与中庸,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在徼福中都坚持和中之道,秉持“允执厥中”的原则,拒绝贫乏困穷的生活,谋求充裕殷实的物质待遇,创造并享受精彩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反对和批判穷奢极欲、腐朽糜烂的放纵生活方式,认为那是使人堕落,走向死亡的泥淖。因此,自古以来关于如何修德自律以享受福祉的格言警句不计其数,都在告诫人们福祸相依、盈亏递邅的道理。

至于如何徼福及受福,人们也从历史经验与生活实践中觉悟到许多。于是,从古至今经历了祈福、求福、谋福、造福、受福等发展阶段,有过种种主张与作为。祈福是古人向天地鬼神乞求赐福、降福的活动,是人类尚处在蒙昧时期的幼稚思想和被动作为。人们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经历了数千年时间,这是从无数世代的拼搏、抗争乃至革命中体悟到的。求福是人们在破除对天地神灵的迷信之后,意识到应当反身自求,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都告诫人们,幸福应当“反求诸己”,“自求多福”,即通过自身的劳动、奋斗和创造而求得幸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连《国际歌》词都明白无误地向人宣示了求福之路,致福之本,这是先人用无数艰辛劳动的代价换取的觉醒。“自求多福”也就成为古人常用的互相诫勉之语。中国历代先贤为探索求福、致福之路,付出了艰辛努力,为后人的谋福实践指明了正确道路。

由祭祀祈福到实践谋福,这是人类对自身福祉认识的一大进步。人类由此摆脱了对天地鬼神的希冀和所受外在“势力”的羁绊,不再坐等赐福而自寻致福之路,自求多福之门。这种从自在到自为的求福认识转变,是时代进步使然,也是人类自我意识觉悟的结果。“为天下人谋永福”,是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的沉痛呐喊,也是革命者响亮的战斗口号。作为先知先觉的民主革命者,目睹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在列强的侵凌宰割下,专制统治再无生机、百姓痛苦到了极点,更无幸福可言。他们决心以自身的慷慨赴义为民请命,以期警醒全国民众,共同推翻压迫者、剥削者和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以实现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这种为大众谋永福的崇高理想,体现了先贤的宽阔胸怀和高度觉悟,也是福文化在实践中的巨大进步。新中国建立之初,群众发自内心歌颂毛主席,称“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以救星、福星颂之,可见民众对领袖的爱戴。当然谋福之途不仅止于解放劳苦大众,那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艰巨而伟大的进程还在于造福。

福祉观念从理想到现实、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在于造福。福文化在现实中的运行,从国家和社会而言,其关键乃在于与时俱进的规划设计、正确指导和强力引领。习近平同志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民众造福社会的动员令,不但代表了全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而且体现了强烈的实践精神和实干态度。这是对福祉追求的进一步升华,是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体人民经历过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终于摆脱贫困,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实现几千年来古圣先贤和命世英杰们的崇高理想与殷切期望。中国的福文化从理想化为现实,新时代的造福实践证明,任何理想和信念,只要符合人民的愿望,找准方向,走对道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最终都是可以实现的。

作为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如何纳福、受福和享福。我们的先贤对此早有许多睿智的格言,道出受福的真谛与应持的态度。古人的炯戒在于教导人们享福要惜福,受福应知足。朱熹之父朱松讲过,“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他把“知耻”和“知分”联系起来,意在告诫人们,只有知晓廉耻并掌握分寸才可以养成自律自制的美德,从而涵养持守人生的福分;反之,寡廉鲜耻、恣意妄为,不但丧义失德,势必要受到惩罚,从而丧失个人的福分。可见惜福之要就是在于懂得知分以“养福”。其次便是善于珍摄调理和保养身体。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到“养颐之福,可得永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颐养天年”。颐养不仅在于适当的物质满足,如享受口福,还得有精神享受和心理健康,如享受眼福、耳福之类。这点对成年人和老年人尤其重要,因为在年老减少口腹之乐后,应该多一点健康的心理享受和愉悦的精神状态。人们都知道,快乐的心情、健康的精神有利于个人益寿延年。

受福、纳福终为享福,其要在惜福。古人明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道理,不相信单纯靠祭祀可以祈求得福。因此倡导自觉的广种福田,行善积德,以求福报,更在劝告:留有余之福给后人,给他人。宋太祖告诫家人,“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说明只有修德惜福才能长享福果。古人说过“绮语自知能折福”,表明沉迷于漂亮的词语、过分的恭维,会因盲目受用、受其蛊惑,而让自己折福。因而要人们常葆恭敬、戒惧之心,警惕不为“绮语”所中而得意忘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对于美言尚且存有戒惧之心,不敢轻易听纳,更何况“甘脆肥浓”的口腹之欲呢?老子曾经尖锐地指出过:“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过分沉迷于享受,耽于逸乐,非但不是享福,却是贾祸之阶,是会让人折福的。他的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确是至理名言,可不慎哉?古人以一个“淫”字概括了所有醉心于声色犬马与口腹之乐者的危机,这种过分行为必定走向反面,终至惹祸折福。

人们一旦觉醒,道德修养提高,主观能动性发挥,许多造福举措、造福工程都将兴起。其实,造福才是中华民族倡导福文化的根基和目标,是求福、徼福的根本之路。毛主席说过:“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传说的女娲补天是神话,愚公移山是寓言,自不必说;大禹治水,奠定九州,应该离史实不会太远,这是上古时代人间造福的一大奇迹。当代的造福奇迹更是不胜枚举:红旗渠是人造“天河”,进藏铁路被视为“天路”,南水北调更是“逆天”造福,绿化沙漠、杂交水稻与海水种稻让人惊艳而觉匪夷所思,航天、探月、潜海、造岛工程,都是惊世之举;脱贫解困和下山上岸的“造福工程”,让亿万农户山民都过上幸福生活。这些圆了中国人多少世代的梦想,让多少华夏儿女称心如意。

不止于此,中共中央提出实现“一带一路”的远略倡议,受到许多国家欢迎,付诸实施之后,更把造福工程推向海外,早年儒家规划的“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逐步兑现“遐迩一体,中外禔福”的古训。虽然还要经过长途跋涉,但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和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人以浩荡胸怀和包容精神,以不倦的奋斗和无畏的努力,在全球“兴利致福”,谋求贻福子孙后代,播福五洲四海,功莫大焉,德无量焉。

从考古发现6300多年前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的巨大祭坛,陕西神木石峁、辽宁赤峰红山文化5000多年前的大祭坛遗址,直到今天仍然屹立在北京市的天坛,中国数千年间祭天祈福的传统相延成俗,不绝如缕。这证明一个历史事实,中华民族自从跨入文明门槛之后,就开始有了祭天祈福的传统,因此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强劲文化基因。它生生不息,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永不止息,也正未有穷期。

中华民族的最大特色是,历史上无论经历多少世代,更迭多少王朝,轮换多少皇帝,但文化脉络始终没有中断。环视全球,俯仰古今,有哪一处古代文明在几千年间没有消失或未曾中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多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隐没在浩瀚的星空中。

中华文化传承绵延,绳继不绝,源于华夏大地先后涌现出的各处原始文明,形成满天星斗式的原始文化,逐渐演进为“万邦”古国。从周初的八百诸侯,到战国七雄,再到秦始皇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创立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规范一律的文字车轨和度量衡,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而后,他仍然忘不了要上泰山实行封禅大典,昭告天地神明,诏告天下百姓。这种祭祀天地神明,祈求福佑社稷、荫庇子孙的祈福活动遂成文化传统,上行下效,踵事增华。中华礼制不因朝代更迭、政权易姓而改变。春秋以后“礼崩乐坏”,社会变迁,而“礼失而求诸野”,祭祀以祈求福祉的活动深入民间,成为民众自觉而虔诚的礼拜和纪念活动,形成生动而热闹的民俗活动。可以说,在中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祈福活动,中华民俗文化由此而传承。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世世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石在,火种不会熄灭。”华夏文明永远在族人中传承,历久弥新。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省福文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