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3 18:4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蔡佳琳


·“第二届文化论坛·


红色是最深刻的民俗福文化符号

 

蔡天初  蔡佳琳

 


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民俗,内容丰富多彩。民俗与文化两者密不可分,红色又总是与民俗艺术联系在一起,表现为民俗与审美创造的互动,体现民俗与红色奇妙结合的红福文化。

红色,是渗透民俗中最具魅力的福文化符号。

 

一、关于红色与民俗福文化

红色是光的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让人感受到温暖、热烈,它代表着吉祥、喜庆、奔放,它又代表着尊贵、权威、斗志,形成一套独树一格的民俗福文化色谱系是中国的文化图腾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信仰颜色

我国古代早有民俗一词。在先秦两汉的《周记》《苟子》《史记》和《汉书》中已有“民俗”(民风,风俗,风物)等词汇,提到风俗习惯、历史遗传、社会认同、地方活动、民间传谣等内容。民俗的的产生可谓由来已久,如《视纪·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乐纪》“移风易俗”、《乐书》“博彩风俗”、《管家·正世》“料事务,察民俗”,对民俗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表述。一般我们称“民俗”提到“观民风”可以“知得失”,正如《集韵》称“上所化日风,下所习日俗”。民俗以大众为主体,自发形成与传播,流传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文化形式的集合,属于感性的行为方式与显性的生活准则的规范。

作者认为,关于红色与民俗福文化,是民俗为民众创造传承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①民俗传统是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促使某种价值规范的升华过程;

②通常承载着民间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神需求和价值体系;

③民俗的形成与变迁,离不开民众群体的生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色彩的高度,渗透到了中国民俗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在岁时、婚姻、建筑、节气、礼仪、饮食、文字、图画等方方面面均有所见民俗与红色奇妙结合的福文化,阐述人文传统,形成民俗红文化。分析中国福文化的民俗与红色奇妙结合表达形式与传承,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对待传统民俗。

 

二、建筑与民宿的渗透

建筑民俗文化,包括建筑活动建筑成果和建筑精神的层次,借以寄托工程顺利、起居平安、发财兴旺的愿望。同时,常以工具、器用、构件、祭品等形式,传达吉祥的意义,反映人们祈福的心愿。

中国人对住宅这这一概念极为重视,居住文化成了一个与家和亲情同义的福概念,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村的人,手里有钱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房子、盖房子或装修房子,认为有福气。往往居住的住宅,包括庭院设计、房屋布局和室内装修三大内容,十分重视建造住宅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的实用心理和祈福心理。因此,人们对住宅的内外的装修,成为体现居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人们早又将居住文化与信仰文化结合起来,典型的实例就是福建“红砖厝”。

闽南红砖建筑“红砖厝”被认为符合世界遗产文化标准主要分布于福建厦、漳、泉等地最为集中包括南安蔡氏聚落、厦门大嶝郑氏聚落。砖瓦是民居建筑成果主要的材料,砖以筑墙,瓦以盖顶,显现建筑物的色调,红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福文化的重要体系“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一外墙用红砖砌起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都是红砖雕;二铺地板的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的红砖厚至五六厘米;三红板瓦、红望瓦、红筒瓦盖顶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称谓“三红。红砖文化是闽南建筑福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红色在传统建筑色彩应用上占很大的比重。建筑的红色吉祥色彩装饰不仅见之于建筑的构件建筑的局部与建筑的整体上,同时存在一眼望去福在眼前”的沉浸式体验,说是,青、红、白、黑、黄为五方,五行之色,红在中国古代为赤赤色代表火与太阳生命蓬发,谓之五色之荣,是先民最早膜拜的颜色体现在建筑活动具体祥实的细节上,比如:

(一)木工程习俗从破土“扎红”开始。一般在宅基地四角锄三下,所用工具都要扎上红布,有的地方还在破土仪式上埋下“宝瓶”,在瓷瓶里装各种的粮食谷物,盖上红布,用红泥巴束扎,下个红宝瓶则是认为是阳宅,子孙昌盛,福寿绵长。

(二)上梁是建筑礼俗中最隆重的红色环节。上梁礼俗中重视祥物的应用,用红绳子或红布挂压在梁上,红布上写“福”字,叫“惯梁红”,梁上多写“日月拱照”“高照有的地方在上梁时,还用红线绑几根筷子,筷子上端系上红布条,吊于大梁上四十九天的风俗,认为可驱除妖邪,保主人家平安福。

(三)传统建筑普遍存在形式各样贴红”风俗。建房写红福、贴红福,用红色叠加的手法:有的在柱、墙上贴一条红长布条或红纸“福”斗方;有的红纸写“天地之位”或“三元大帝之位”贴在正厅供位上;有的写大大的红“福”或刻在后墙上。写红福、贴红福,从不同的角度充实着“福宅”的内涵,不仅反映出人们祈福的心愿,同时叠加反映出人们心中对安居的心理依赖。

看得出,红色材料改变了石材、砖材的沉重感,使构建从固有的敦实的质感上,显露出跳跃的美感和对生活环境的热爱:

①是红色民俗让建筑充满了祥瑞之福气,透露出人们的信仰和期盼;

②是红色民俗使寻常的建筑构件,融入了吉祥的福文化之中;

③是红色民俗对无声建筑注入建筑精神,使外显的建筑增添了红福的传说与红色民俗的背景

关于建筑与民宿红的渗透起源,我们相信是建筑民俗学的原理,认同心灵的方式,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

 

三、婚嫁祥物的渗透

红色表示吉祥,吉祥是第一位的幸福,也是一切世间好事中最切实、最基本的落脚处,吉祥方有福。中国自古婚嫁喜事,都用红色来装饰,与红福沉浸式相遇:

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从新娘出轿里出来谓席走铺在地上的红毯到洞房花烛夜;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红香囊到女子闺房“红房”“红楼”“压肚腰”的红包到婚礼上的爆竹扭秧歌的舞绸;从新娘新郎服饰到红木箱柜;从伴童孩子的贴身红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床;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红”;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各种文件、证件、结婚证书的红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红锦旗、红奖牌、红奖状;从婚房摆设的闻名遐迩的红绿黄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

红色无疑是中国人最钟爱的传统颜色,在感情和认识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红色情结。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经活动、生活习惯、道观念、社交群体,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有各种各样,民俗各自持有的共同点是:婚嫁仪典均又具与婚嫁每件祥物祥事相结合的象征意义”,比如:

(一)红娘:古今媒人称为红娘。“红娘”被引申为“媒人”一词故事源于《西厢记》。社会上帮助青年男女介绍朋友的婚姻介绍机构或个人,都愿以“红娘”自称,而不愿意叫“媒婆”

(二)红线:婚嫁礼俗中,红线为喜结结良缘的吉物,有红线牵结成夫妻之说,成为定亲的法物。“中国结”作为“绳结”,“结”与“吉”谐音,“吉”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结发夫妻,永结同心,正如《诗经·幽风·山东》所载“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三)红桶(子孙桶、小红桶、红马桶):红桶内装有瓜子,桂圆,枣子,栗子,花生,还有一双染红的筷子是必不可少的,亦有祈祝早生快养之意。

(四)红床:婚床上男备床女备被,男方买婚床,女方则要备有双数套床上用品,红被子、红枕头、红床单作为嫁妆,为女方必准备的,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结婚当天的被褥除了红色,有些还会有一床绿色的,这叫做红男绿女。

(五)红物:婚嫁寻常之物称“红物”,有红伞、红烛、红幅、红灯盏、红果盘、红贴子、红请帖、红喜字、红灯笼、红窗花和新房布置的“披红搭彩”,处处见红。还有,新娘着红衣、簪红花、吃红圆红色食品(红枣、花生,桂园也都被倾注在嫁妆民俗中,被倾注在庆贺祈拜福的感情中

(六)宴席的“盘脚”(冷盘)在未上菜前就摆在桌上了,“盘脚”常用红柑橘充当,有的主人别出心裁在上面盖一张与盘面一样大小的红纸,开席时揭开,取其见红大吉。有的还摆二包“红双喜”牌香烟。

(七)诞礼:生儿育女添丁进口,是家庭和家族的一件大喜事。诞生礼寄托长辈们对新辈新儿的祝福和希望,当婴儿落地,家长就要带上喜蛋,也叫“红蛋”到外婆家、亲发家、邻居家去报喜。

(八)满月满月婴儿要做红色的“满月红”,必不可少的配两粒染红鸡蛋馈赠亲朋。亲友间互赠礼物,要贴上一小块红纸。有的地方满月要吃红蛋外,酒席上还要有红肉,卧室里要挂红布帘,以示喜庆红火,祝孩子一生兴旺红火。

(九)祥事:必不可少的雅事是,准备红包、种养红桔树、洞房披彩挂红布置等等。

(十):遇上本命年扎腰带,俗称扎红。在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美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如果能由母亲亲手为自己加上红腰带,这就是洪福,感受到母亲的天性和深挚的爱,享受身边的幸福。有的地方本命年还要穿红内裤、红袜子、红衣服等红习俗。

 

四、祝寿与庆典的渗透

自古中国“五福寿为先”。《尚书·洪范》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把长寿为最重要之福,为首福,认为长寿是最大的幸福。同时,把长寿与德、善、考相提,因此出现有祥物(食物、文字、图画等)的应用,特别注重寿堂的布置,一般在正厅墙壁中间挂一幅红底金字的大寿字,给老寿星披红带彩,为标配。

贺寿的物事都带红色,大致寿堂的布置,小致发放红寿谏。民间一般有为50岁周岁及50周岁以上的长辈,逢整10的生日举办贺寿庆典活动,80、90岁更是好好的祝寿,有的地方讲究过9不过10,比如60岁70岁右要在59岁,69岁这年提前庆祝,通常都由子孙具名发放大红寿谏。

贺寿的物事带红色常见有:寿桃(面粉蒸制),形状似桃子,其尖端染成红色;寿面(线面),用红纸条扎成一束,并盘呈塔形,有吉祥的含义,寿桃与寿面成了贺岁贺寿的最好礼物与象征。有的地方除了寿桃、寿面外,还要有“八宝红枣粥”,就连那些耄耋的老妇人,逢贺寿遇喜庆,也要在脑后的圆髻上插戴红色的“福禄寿花”,取老来运红,晚年生活甜蜜之意。还有寿联、寿图、寿幛,无不是红色渗透。如民间最喜欢的祝寿《富贵耄耋图:吉祥图中寿石上有只猫,仰头注视着停在两朵大大红牡丹花上的蝴蝶,猫和蝶的谐音耄耋,指八九十岁高寿的人富贵长寿,是深受古人喜爱的一种祝寿题材。

祝寿庆典从“借礼行俗”到“以俗为礼”,都以红俗为主线,构成了这个福寿文化的色谱系主题。

 

五、福字与祥字的渗透

祈福是民俗中一大主题,而这一主题,往往寄托在物化中。民俗中写单字“福”,贴单字“福”,最为物化的典型。

“福”字在民间是使用最广的单体祈福祥字之一。福字有多种物化制法,最常见的是用红纸书写和红纸剪刻。通常“福”字书写在斗方红纸上,将“福”字作为祈福祥物贴在门口、照壁、家具、窗户等等地方,甚至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成为最富祈福魅力物之一。

至文单体字“福”字,本身就具有福文化的成分,贴红“福”字,或者说红色“福”字多在辞岁除夕中见用,这种秘而欢快的红色调“福”字仪式感,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又成为特殊的符号。“福”字形往往还套着艺术图案,构成“福”“鹿”(禄)“寿星”(寿)“喜”相连的构图。最常见《五福捧寿》图或木:“五只蝙蝠围绕着中间的‘福’字寿纹,寓意多福多寿。无论现在还是过去,其共同点是,单体字“福”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寄托着人们对“福”的理想与情怀。

常用的祈福祥字还有“囍”字,是两个相同的单体祥字“喜”的拼合,写在红纸上。历史上由于王安石的传说,“囍”字意读“双喜”,以形表意,取双喜临门,无声地传递喜庆吉祥的意义。

单体字“囍”字与“福”字一样常写在红纸上,特别是,民间有结婚贴红双喜的风俗,红双喜又成了新婚的标准符号。民俗中存在不少用斗方红纸书写这种拼合字,出现有“文字和文字叠合”“文字与图画重合”,所谓“合体祥字组合”“笔画叠合”“字画合体”,以吉利、祥瑞为主题的类型化、谱式化,叠加表达福意。

贴单体红祥字民俗,是福文化的一种类型,是福的价值体现在民间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以示“喜气”“福气”典型代表

 

六、囤粮与粮囤的渗透

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形式复杂、丰富多样。若按节日主题来划分,可把节日分成农事、庆祝、祭祀、纪念四大主题。

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包罗了与群众传统生产生活农事是伴随中国农业经济生活和农业生产生活而产生的,而粮食生产,自古“饭碗”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始终贯穿着人类耕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诗经·幽风·七月》载:“六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记述了一年四季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详细描绘了我国农人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反映出“采摘、播种、收获、庆贺、生活”的节气风俗,均有红色的仪式感,包括林业采茶“喊山”的祭拜仪式。又比如,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盛大仪式,民间祭祀活动,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多元,传统上渔船上准备一头猪用腔血抹红,将大红花戴在猪头上,向海龙王献祭,有的家庭一船买一个猪头,带上红花摆在海滩,烧香放鞭炮,将大红枣抛撒大海中。农、林、水事的仪式活动,都约定俗成少不了披红挂彩。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人将填饱肚子视为人生幸福中的第一要务,中国农民对储存粮食十分重视,并孕育出不少经典的农耕诗篇: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陆游《龟堂杂题》“长腰玉粒出新舂,秋获真成亩一钟”。这有关粮食民俗,反映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体现出了幸福快乐和智慧。

粮食民俗与人的关系最为典型,粮食仓库就是人们称为“粮仓”“粮囤”“粮库”,小到群众家里称“米缸”,是储存粮粮食的必需构件。人们往往在粮仓上贴红福,或者贴上红纸条,在米缸上也贴红纸字,在粮食加工作坊也贴红字。并且,在红纸和红布上写上吉语:“五谷丰登、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增加福气。综合体现出三种关系:一是,以民俗作为人的背景;二是,把民俗和人结合在一起;三是,民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意为新的一年生活富裕,家有余粮,福财家中坐,令人欣喜的祥瑞之事

 

七、过年与年俗的渗透

公历每年1月1日为岁首,称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个年纪的节日。其中最热闹的当属各民族的除夕,又称“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后一天。

春节赋予红色特殊意义,传说,古时有一只叫“夕”的怪兽,每年年尾跑到村里搞破坏,祸害粮食和家畜,后来知道这“夕”怪兽最害怕红色和炸响,只要在门上挂一块红布,“夕”就不敢上门;在村子里燃放起烟花爆竹,“夕”就不敢进村伤人害人。大家照此去做,果然将“夕”瞎跑,从此,再也不见踪影,为庆祝这件事,人们就把“岁尾”称为“除夕”,也就是除去怪兽“夕”的日子,人们在此时除旧布新,合家团圆,祭祀先祖。大红,表示火热吉庆,又代表炽热的阳气,用以辟除妖邪,各地习俗和传说虽然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年专有的三个物事是相同:一是披红挂红吃年饭,是子年交接时燃放烟花爆竹,是熬夜“聚坐食饮”“守岁”。“大年三十”家家都要灯火通明,人们团聚在一起守更待岁,往往年夜“围炉”的餐桌上习惯有一盘胡萝卜,隐喻“好彩头”迎接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第二天还要穿新衣,走亲访友互相问候“拜年”“发红色”。

人类基本的愿望平安就是福,每到过年,一是祈福,二是辟邪,贯穿在年的行为和年的装点中。红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同时表现出沉浸式红色叠加

——每逄年关将近,将这日子称为过年”,家家户户挂二盏红灯笼在大门口或阳台上。在城镇乡村、大街小巷,也都会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般挂灯12盏(闺月13盏)为一组,寓意月月平安。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每年举办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这天晚上,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各种各样红灯笼上写着吉语,“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和气生财”等等。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过年,大家贴于门框两侧的春联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风俗活动。春联最早是为古桃符转化过来,早在自西蜀孟昶写在桃符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以烘托新年的喜庆气氛。由于春联用红纸上书写吉言吉语,有万年红”的美称,又叫“对联”,分为上下两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春联以后,又与“贴门楣”的风俗联系在一起,横额联与春联成对叠加一并贴挂,增加了福气。过年时,用大红纸写对联,连楼梯、猪圈、渔船、果园等都要张贴红联表示辞旧新。

——年画门画是中国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门画系贴在大门和房门之上的民俗版画,基本色调,同样是红色;年画是中国年俗传统,大红大绿鲜艳夺目,作为祥物的年画,其吉祥意义往往十分突出。比如,出自苏轼的《洗儿》“伶俐不如痴”年画,吉祥图中有菱角(“伶”)、荔枝(“俐”)和灵芝(“痴”),寓意希求无灾无难、吉祥平安直到高官厚禄。又如,脍炙人口的官上加官,图中一只雄鸡单足站立,头顶上有一朵鸡冠花,寓意加官进爵,步步高升因为雄鸡头顶有鸡冠,再加头项上的鸡冠花,所以是“冠上加冠”,即“官上加官”。

——春节家家户户的重头戏是,铺着红绸布的桌摆在大厅中央,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桌上要摆上各种各样的“年货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爷回来。办年货成了春节年瑞之大事,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忙到除夕。年时,家家户户蒸年糕蒸发糕上面要盖双喜红印,有的把方形竹筷劈为十字叉,蘸上红色食用染料,在上面印上4粒小红点,寓意四方皆喜。厅堂祀桌上一定要摆一大钵民间做搓红圆红果(节庆吉祥食品),用来分送亲友的习俗。新年做年糕”,意取“年年高升”(黏黏糕的谐音),年糕的品种因地而异,各有特点,但都是成红色。过年了,每家还要酿上几坛红米酒。这些过年时必不可少的雅事,约定俗成,以求平安财旺。

这些传统节日寄托了人们对于家庭团圆、生活喜乐的美好期许从过年过节悬挂灯笼开始到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办年货、穿新衣;逢年过节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恭贺新禧的大贺卡到年后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欣喜的祥瑞之福事叠加着红福的民俗,象征辞旧迎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生活,营造出春节喜庆的中国红,有历史味、有现代味、有文化味、有人情味,也有观赏味,形成独特的红俗年福文化。

 

八、结语

色彩是强大的直接接影响我们的感官。红色则是一种与活力联系在一起的强有力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具有喜庆、兴旺、昌盛、繁荣、吉祥、好运、胜利、温暖等多种叠加美好的寓意,是具有共性的吉祥色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有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社会性,又有着演化的历程,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叠加性和形象性特征,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事为用。

民俗红福文化的魅力,归结于传统文化的浸润,福在其中。们将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实际上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美感和爱,是老百姓生活智慧的反映和升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厚人文底蕴的直接体现。

如今,民“传承与发展”“非遗与民”“服务与作用于社会的生活”等“关于民俗价值的讨论”在不断深入,并提出了许多论述民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很好研究、探讨和实践。我们相信,在民中有关文化也将在深化研究中发展,从“地方识别”“民族识别”更多体现出同风同俗,从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过程和诠释。

红色,成为“民族认同价值”,当之无愧的最深刻的福文化符号,又让我们看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民俗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

(蔡天初系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省体育局原局长、高级教师;蔡佳琳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艺术学院在读生)

 

参考文献:

《民俗价值论》《中国社会风俗史》《中国记忆》《中国人的礼仪文化》《中国祥物》《中国风俗文化史论略》《千年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