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 22: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韦希成



“茶码古镇”话斜滩

 

韦希成

 

 

“茶码古镇”之缘起

 

闽东山区寿宁县斜滩镇种茶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张氏家谱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即1416—1426),张姓最早从浙江丽水迁徙斜滩定居,就在张家龙岗劈草炼山、垦复坪地,并从邻近的福安坦洋和政和等地引进茶苗,大举种植茶叶。此后随着卢、何、周、郭诸姓家族大量迁移斜滩聚居,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他们相继在镇区周边山场开发垦植茶园,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史料记载,明弘治至万历(1488—1599)的百余年间,斜滩东起车岭、西临印潭、南与凤阳接壤、北至水北,方圆三十几公里的座座荒山变成茶园,满目青山一片翠绿,漫山遍野绿景霓裳。茶叶成了斜滩历史上最为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和贸易商品产业。

微信图片_20240214225426.jpg

斜滩古渡口

明、清时期,斜滩主村就已有加工茶叶(主要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十九世纪中叶,斜滩的制茶业亦十分发达。鼎盛时期的1932至1936年,镇域所在地开办的茶行就初具规模,从事制茶与营销茶叶的从业人员就有大几千人。

当时较有名气的,在坂头有郭丰记、郭阿春茶行;在坂尾有卢广言、卢伯庄、周乃贞(即周源丰号)茶行;在楼下有陈复兴等3家茶行;此外还有设在斜滩的福州铝箱匠专制厂l家。寿宁上半县的毛茶全部送到斜滩茶行加工出口。斜滩的茶商与福安、赛歧、宁德、福州、温州、上海和台湾、香港、东南亚等海内外素有茶务贸易往来,每年均产箱茶上万箱(每箱25—30千克),多半经由赛岐或三都海关出口,畅销海内外,这一时期,寿宁最大商号的斜滩楼下复兴茶行发行“万福来茶票”,风靡省内外。

微信图片_20240214225518.jpg

古 道 逶 迤

斜滩古镇地处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之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斜滩一度在历史上成为物资集散的码头地。因为常年採制茶生产时间可达8-9个月,实际上,斜滩码头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

在旧社会,水陆交通道途上,斜滩周边不但山岭重迭、荆棘丛生、滩陡流急、礁石遍布,而且匪患不止,众多的挑夫和船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忧患,洒下了多少的血汗。据当年《何氏家乘》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斜滩渡船翻沉,50多人溺水,死者40余人。

从福安到寿宁走陆路为120华里,必须经过斜滩,所以斜滩又是寿宁的一个门户。自斜滩而上,通县内和县界地区的陆路主要有五条:一是通平溪、南溪到达政和边界,100华里;一是经车岭、岱阳、托溪到达庆元边界,90华里;一是沿车岭到城关、坑底通景宁边界,130华里;一是沿竹管垅、山枣坑、南阳、犀溪到达浙江泰顺县城,90华里;一是从斜滩到凤阳达周宁边界,60华里,可谓“五县通衢”。但斜滩通往县内外的五条陆路都是上岭上坡的,举步维艰,加上匪盗横行,行人胆颤心寒。据斜滩卢氏、何氏家乘史上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4)县令戴镗为防倭寇、盗匪入侵寿宁,就在斜滩境内设有四关(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平氛关),踞关防守,可见斜滩这些交通路线,在民防、军事上也极为重要。进入民国后期,兵荒马乱、土匪猖獗,斜滩陆道上的车岭头、洋头亭、马岭亭、四脚亭就经常有土匪出没。所以那时候,斜滩和城关出现包送运茶防匪的递铺哨,茶行茶商用钱雇这些持枪的保镖,上下都护送到洋头亭交接。民国三十年(1941)夏天,就有温州茶商缪策臣携带银圆到斜滩收购毛茶,路经车岭洋头亭被土匪劫走300块银圆的记载。

来往斜滩肩挑运货的担夫行路之难,岂独车岭一处,北山岭、钱塘坡、山枣坑、还有那连绵不断的山岭石路以及闯虎口、过险滩人力撑扛的木船船工,为谋生计,几百年来,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多少人常年累月出没于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不知浇洒下了多少担夫和船工的辛酸血汗泪。

由于寿宁山高岭峻,与斜滩上下海拔落差600多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所以县内许多河道都顺流汇聚于斜滩。主要有发源于浙江庆元岭头经寿宁县托溪、九岭和发源于庆元西溪经寿宁杨溪头、下屏峰这两条溪流汇合后,穿过大溪头、山田,绕斜滩村而下,再同发源于政和新康,经寿宁平溪、印谭、下老的溪流,在斜滩的交溪汇合,直通武曲、社口,再流经福安境内而后入海,成为天然水路通道。自斜滩至福安,溪流总长110华里,在武曲余坑以上称为龙滩溪(亦称渔溪),社口以下至福安龟岭称长溪,河道虽较平坦,但险滩礁石可不少,最有名的是虎口和滇头岩礁。

龙滩溪流经斜滩古镇地段,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岸两边形成自然的阜头,即古时交通驿道上的渡口,而成为便于停泊船只、起缷货物、水陆来往便捷的水运码头,几百年来,形成自然的“茶码古镇”,成为古镇斜滩历史兴衰的见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楼下复兴码头,一直沿用至上个世纪70年代,历经“风雨飘摇渡苍生”,最终完成了使命。

斜滩木船统称“斜滩槽”,船身宽2米、长4米,两头翘,用松木板拼接,合缝处以炒竹丁衔接和填塞油灰加固,每船可装竹蓬二张,以升降开合,作避雨歇息和住宿之遮盖,船头竖桅杆张帆。船夫2人,前者撑篙,后者操桨。每条船顺流可载干茶1吨左右,而逆水只装载10-12担货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寿宁及周边县年景好,茶叶丰收,产量大增。由于水路方便,从斜滩装船启运,顺流而下,一天就可到达福安赛岐港。1937年,斜滩的运茶船只达130多艘,最多时增加到200余艘,其中专为大商家复兴号茶庄运茶外销的平时有40艘,最多时达93艘,大多船工驾驶技术娴熟,且能履险如夷,多雨季节,顺流运货,通常一天即可到达赛岐;逆水回船从赛岐到斜滩,船运要2天,枯水则要3天。

斜滩这条得天独厚的水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使得它比县内各地较早开放,与外界联系也颇为频繁。1937年“七七”事变后,斜滩的社会贤达对抗战时事备加关注,就是利用船运的便利,每天都会看到从福安寄来的《战生日刊》。这是一张油印小报,内容是前线战讯、战役地图等,台儿庄大会战、义勇军炸沉日舰“出云号”的胜利消息由这张小报传到斜滩时,闻者欢欣鼓舞,有人还当街买酒,开怀痛饮,以示祝贺。

 

茶文化声名远播

 

清末到民国,斜滩古镇内外物资交流渐趋繁盛,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航运便利使得外出求学仕途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为当地造就不少达官名人,近代史上古镇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研究生之乡”。上个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利用这条水路通道,由斜滩装船启运,远销福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也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世界各地的,其实这也是最早的“一带一路”原始航线,是当年闽东山区走向全国和世界的“茶码古道”。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它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是空前绝后的,故此,“茶码古镇”斜滩被誉为“闽东小上海”的称呼由此而来。

微信图片_20240214225652.jpg

通往车岭古道的龙凤亭

回朔抗战时期,外商航运中断,国民党官僚资本作崇,买空卖空,通货膨胀,币值日贬,茶景日渐萧条。1945年日寇投降,斜滩茶叶生产开始复苏,价格回升,对外茶叶贸易又趋活跃,商业再度兴盛,斜滩作为闽东、闽北、浙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依然。

二十世纪初期,斜滩镇的茶叶销售已十分活跃。据当地爱国归侨卢少洲先生著的《椰风蕉雨忆南洲》一书陈述的,斜滩旅外乡贤志士无不关心家乡茶叶传销。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担任三沙海关关长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军总长萨镇冰交情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滩产的“坦洋功夫”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功夫”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备受青睐,声名远播海内外。此后,古镇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记得当地文昌阁有幅对联:“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乡。”即为当年文人为这里的写照。

微信图片_20240214225451.jpg

清末斜滩周丰记行

据史料记载,史上鼎盛时期,斜滩开办经销茶叶的茶行24家,就有5000多人日夜加工精制茶叶和从事购销活动,生意兴隆,四通八达。那时节,每到春茶上市时,斜滩倍加热闹繁华,街道张灯结彩,商家放炮敲锣,宣传销售产品争取资金周转,时有所闻。此后,古镇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每届茶叶展销季节,斜滩码头一年之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来自三村五境的茶农肩挑背扛新茶到斜滩收购;闽浙五县的茶商、挑茶工从四面八方云集斜滩溪岸两边埠头;周边山路上挑茶袋的、抬茶箱的络绎不绝,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溪面上数百条“斜滩槽”往返穿梭,装茶上船的、卸货搬运的,熙熙攘攘,人流如过江之鲫。斜滩方圆数百米内,挑工柱杖敲地声、船夫起运呼喊声、商家村妇叫卖声、客栈老板招呼住宿声,此起彼落,各种嘈杂声连成一片商贸繁荣的交响曲;加上夜里的松明、竹篾火把、风不动、煤油灯,把整个斜滩码头、街道、溪岸照耀的彻夜通明;船只马灯闪烁,在溪面上象似密密麻麻的萤火闪闪浮动,夜景十分壮观。记得当地文昌阁有幅对联:“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乡。”即为当年文人为这里的写照。这正印证了当年寿宁县令宋际春写过一首《咏斜滩》的五言诗来描述斜滩古镇繁华景象。诗云:“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夜剧村逢偶,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

 

斜滩人爱茶成风

 

闽东古镇、著名茶乡斜滩茶文化历史悠久。斜滩人爱茶成风,嗜茶成性,视茶如命,接客待友都离不开茶。很早以来就把茶叶当成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信物”,信奉“茶是神,养育一方人”的理念,感到日常饮茶比吃饭更为需要,故有“茶哥米弟”之说法,还觉得茶能生金、养家糊口、维持温饱;长年累月,茶产业惠及当地七成人口的生计。

茶文化在民间也显得特别独特。上个世纪中期,古镇斜滩茶歌茶舞娱乐活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比较突出的是镇区畲族聚居地经久流传的畲歌畲舞,它们来源于生活、形成于生活,以欢快、轻松、绚丽、粗犷的表现形式,极具感染力,且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他们邀约聚会、拜宗祭祖、包芦竿粽、同吃乌米饭,一年接一年、绵延不断,代代相传、村村相应,至今还流行着唱茶歌、说茶事、以茶传情、以茶抒怀的老习俗。例如斜滩天丘岗畲家男女描述爱情、表达情感的就有这样的茶歌:“枝枝茶叶情意深,茶叶好比阿哥心;哥心生在茶叶内,妹心连着阿哥心。”“蜜蜂双双采茶心,哥牵妹手上茶林;好叶才能制好茶,情哥情妹情更深。”还有男女合唱:“山哈生来爱唱歌,歌声句句震山河,唱得满天星星笑,唱得群山绿满坡……”

茶歌茶舞是斜滩人在长期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民俗文化绽放的一朵奇葩。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茶乡风情,更是活色生香、充满温馨的集体记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87年,斜滩镇被宁德地区行署定为茶文化古镇;2016年6月,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斜滩镇名列榜首,这将为保护“茶码古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奠定基础;寿宁县委、县政府依据当地的人文特色、茶史地位、发展远景,2018年,按照长期规划,把“茶码古镇”作为古镇斜滩的标示。(韦希成  图/文)

本文原载于《闽东日报2024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