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 23: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福文化概论·

 

04.先秦儒家论福祉


祈福活动的发展与福文化展与福文化的产生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与学说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称,“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可见其尊崇地位及巨大影响。

儒家的福祉观立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之上,认为道德完美是个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儒家的祈福理论讲的是“以德致福”、修德求福,因为德与福是有前因与后果关系的,德福和谐统一是儒家福祉观的主旨和理论核心。商周时期,王室迷信天神地祇、祖先鬼神,因而盛行祭祀占卜,旨在敬天保民、禳灾祈福,这在先秦文献与文学作品如《尚书》《诗经》中都有很多记述。这些说明,儒家思想的源头来自商周时期上层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其后相沿承传,不断丰富发展,再经诸子学者总结归纳、演绎诠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倒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教言中鲜少直接谈“福”,只有在《礼记·礼器》中记载孔子的一句话,“我战则克,祭则受福”,说的也是通过祭祀以祈受福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把祭祀与战争并列,表达的还是为国家大事而行的目的。

第43页-35.PNG

孔子行礼图,见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孔夫子圣迹图》

在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家经典学说同样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对福的论析也更为丰富,更为精彩。孔子在整理“五经”的过程中,分别阐明福祉原理,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和“仁爱”“德行”思想,表现出儒家“修德致福”的主体思想。经过孟子的继承和发展,更有“仁义”之说形成,同时为了论证其“性善说”,更提出人有与生俱来的四种“善端”,扩充和完美善端,可修养形成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这些都成为个人以德修身、以德致福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中国福祉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